课件28张PPT。景因文显 文以景传你知道南国三大名楼吗?江西滕王阁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的《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北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 翁 亭 记
欧阳修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简介作者醉翁亭琅琊酿 泉西南诸峰1、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请将作者观察、记叙的对象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方框里。环滁皆山→→→→2、空间顺序:从远——近,由大——小。第一段4、太守为何饮少辄醉?是真的醉了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 ②得名缘由:太守自谓(饮少辄醉,年又最高,自号醉翁) 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然而深秀→酿泉→醉翁亭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翼然5、什么样的山水能让人如此陶醉呢?请同学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山中景物的? 山间景 时间顺序一日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山水之乐6、本段写景的顺序?日 出 而 林 霏 开云 归 而 岩 穴 暝佳 木 秀 而 繁 阴水落而石出野芳发而幽香风 霜 高 洁 第三段
7本段描绘了四个场景,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词句来概括(三个字)所写的几个场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8、这四幅场景中作者写了三种人的乐,哪三种人之乐呢?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
9、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与之有联系吗?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
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同乐”,感受着其中浓浓的情意,由乐而醉。醉是表象,而乐是实质。10、如此其乐融融的浓情美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和乐,这应该归功于谁?太守 他治理有方,政通人和,政绩斐然。11、太守到底是谁?从文中迅速找出。最后一段: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四段12、本段用层层衬托的手法。先用______之乐衬托______之乐,再用_____之乐衬托______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3、“同其乐”的“其”指的是_________
“述以文者”的“文”指的是_________
14、游人乐的原因:__________
15、本段中最能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禽鸟游人游人太守一同游山的众人从太守游《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总结:欧阳修简介:北宋著名文学家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阔达、高尚)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文章的主旨:
寄情山水,遣被贬之愁绪;
与民同乐,抒高尚之情怀。欧阳修的“乐其乐”范仲淹的“乐而乐”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醉翁亭记山水乐四时乐游宴乐太守乐亭之环境:环滁——琅琊——泉——亭
亭之命名:作亭者——名之谁——命名山间一日:日出——开;云归——暝山间四时野芳发(春)
佳木秀(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石出(冬)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
太守宴(溪渔、泉酒、山肴野蔌)
众宾欢(射、弈、觥筹、起坐)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与民同乐美景浓情由乐而醉本课出现的成语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前呼后应
觥筹交错
翻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