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高中生物(十三)
种群和群落
?全员必做题
1.[2021·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调查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
C.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控制害虫的数量
D.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2021·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会经历草本植物、灌木和森林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草本植物占优势时,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B.三个阶段相比较,该地的植物种类已经完全不同
C.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动物的存在可增加物种多样性
D.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变
3.[2021·江西省宜春市高三月考]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其增长速率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4. [2021·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调研]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5.[2021·河南省高三二模]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2021·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果林,洼地成为鱼塘,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荒山变为果林,洼地成为鱼塘”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2)果农常将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果林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3)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若要使该鱼塘持续保持最大产量,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保证鱼类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你对捕捞最佳时机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1·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三一模]某草原中黑尾鹿种群的主要捕食者有美洲狮和狼。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由于草原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
(1)通常采用________法调查黑尾鹿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研究发现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被捕食者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该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维持稳态的基础,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一个被捕食者种群(A)和捕食者种群(B)之间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负反馈调节概念模型。
(4)研究人员发现多数情况下鹿有同性聚群现象,即形态相同的有角雄性个体常常聚群活动,形态相同的无角雌性个体常常聚群活动,因此提出“鹿角效应”假说,推测出现“鹿角效应”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进化角度讲,这是________的结果。
8.[2021·安徽省100所名校高三“攻疫”联考]森林氧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宁静心境。这是很多城市公园的一景。细观园林,以乔木为主,灌木、草本等融为一体。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城市园林做了如下实践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想调查公园中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应该用________法。他们在4 km2范围内张网捕鹊,第一次捕获并标记80只,全部放回公园中,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该灰喜鹊种群密度应是________只/km2。如果这一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公园附近住宅小区逐渐增多,公园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灰喜鹊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图中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若将灰喜鹊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其数量呈现“J”型增长,引起此增长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公园森林氧吧中,水杉、湿地松巍然屹立,龙爪槐、石榴花婀娜多姿,冬青卫矛、迎春花郁郁葱葱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重点选做题
9.[2021·湖北省武汉市高三质量检测]我国科研人员鉴定出飞蝗群聚的信息素4 乙烯基苯甲醚(4VA),它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最终形成蝗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可有效防治蝗灾
B.利用4VA诱杀蝗虫可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C.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D.常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10.[2021·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某镇对不宜耕作的农田和土地实行退耕还草还林,并对其演替进行适当人工干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退耕农田的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
B.演替过程中前一个群落改变了环境但竞争力将减弱
C.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增加是因为有新物种的迁入
D.缺失了人工干预的农田总能演替成结构复杂的树林
11.[2021·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群居动物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实验者向鸽群放出饥饿的苍鹰,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可传达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鸽子发现苍鹰后发出的大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B.食物网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C.鸽种群数量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就越少
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12.[2021·甘肃省高三二诊]“种群存活力”可用于研究种群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后灭绝的可能性,判断指标是“最小存活种群”(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规模)。某珍稀动物研究所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四川、甘肃交界处岷山、邛崃山林区的川金丝猴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由此开展保护工作。下图是调查和分析中获得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初始种群 规模(只) 40 65 78 89 114 131 152 185
种群在200年 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1)研究金丝猴种群动态时,需要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______。如果在调查过程中,由于频繁捕捉导致被标记的金丝猴难以再次被捕捉到,则调查结果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确定”)。
(2)根据上表可知,随着初始种群规模数量的递增,种群的灭绝概率________。从种内关系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致的。
(3)若以“灭绝概率小于5%的种群可以存活200年”作为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川金丝猴初始种群规模的最小范围是____________只之间。
13.[2021·广西桂林市、崇左市、贺州市高三联合模拟]草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喜温喜湿喜半阴,可在稻草和麦秸等农作物秸秆上栽培。某果园在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形成果树—草菇结构的立体农业。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物群落角度分析,区别果树—草菇立体农业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立体农业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证明种有草菇的果树长势更好,从光合作用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果树—草菇立体农业中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高中生物(十三)答案详解
种群和群落
1.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调查某区域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然后再进行分类统计方法进行,B正确;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据此可知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C正确;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适应性的表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A
2.解析: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时,群落已经形成垂直结构,A错误;三个阶段相比较,只是优势种发生了变化,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B错误;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动物的存在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可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答案:C
3.解析:拟谷盗种群在50天以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增长速率为0,A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等因素制约,B正确;由图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强—弱,C、D错误。
答案:B
4.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答案:D
5.解析: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答案:B
6.解析:(1)“荒山变为果林,洼地成为鱼塘”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由于次生演替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2)施用有机肥料中含有机物,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能增加植物的CO2供应量,提供更多的矿质离子(无机盐),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无污染、环保,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果农常将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果林中。(3)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由于捕捞造成鱼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若要使该鱼塘持续保持最大产量,所以可通过适时添加饲料措施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保证鱼类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由于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资源利用更充分,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故对捕捞最佳时机的建议是在K/2~K值之间进行捕捞。
答案:(1)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2)增加了植物的CO2供应量;提供更多的矿质离子(无机盐),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无污染、环保;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任写两点)
(3)适时添加饲料 在K/2~K之间进行捕捞
7.解析:(1)黑尾鹿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2)研究发现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被捕食者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该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启示是要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3)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被捕食者种群(A)和捕食者种群(B)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概念模型为:
。
(4)“鹿角效应”假说就是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所以鹿角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从进化角度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标志重捕 出生率 (2)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3)
(4)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自然选择
8.解析:(1)灰喜鹊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灰喜鹊的种群数量为:80×30÷15=160,由于调查范围是4 km2,所以该灰喜鹊种群密度应是160÷4=40只/km2。由于动物一般都有逃避捕获的特性,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所以这一估算值会比实际值偏大。(2)S型曲线中K/2(K1)时增长速率最大,大于K/2(K1)时增长速率减小,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直至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所以图中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若将灰喜鹊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由于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传染病等因素,其种群数量将呈现“J”型增长。(3)公园森林氧吧中,水杉、湿地松巍然屹立,龙爪槐、石榴花婀娜多姿,冬青卫矛、迎春花郁郁葱葱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
答案:(1)标志重捕 40 动物一般都有逃避捕获的特性 (2)减小 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传染病等 (3)垂直
9.解析: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可有效防治蝗灾,这属于生物防治的途径之一,A正确;据题干信息“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可知,4VA诱杀蝗虫改变了蝗虫的空间特征,但无法推知其可以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B错误;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组成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C正确;由于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没有翅,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正确。
答案:B
10.解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演替过程中前一个群落改变了环境为其他群落提供了条件,但竞争力比新群落弱,B正确;在温度、降水自然条件允许时,演替过程中随着新物种的迁入群落丰富度增加,C正确;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缺水,缺失了人工干预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D错误。
答案:D
11.解析: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在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第四营养级,B错误;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C正确;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D错误。
答案:C
12.解析:(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的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在调查过程中,由于频繁捕捉导致被标记的金丝猴难以再次被捕捉到,则调查结果会偏大。(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随着初始种群规模数量的递增,种群的灭绝概率降低,从种内关系分析,这是由于种内互助增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提高,使个体的存活能力提高。(3)由表格知,初始种群规模在114时,0.041的灭活概率,种群可以存活200年,初始种群规模在89时,0.065的灭绝概率,种群存在200年以内,所以推测出该种群维持存活最小初始规模在89~114范围内。
答案:(1)种群密度 偏大 (2)降低 种内互助增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提高,使个体的存活能力提高 (3)89~114
13.解析:(1)从生物群落角度分析,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区别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立体农业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立体农业中的稻草和麦秸中的能量可通过草菇被人类利用。(2)草菇作为食用菌,属于分解者,草菇能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会使局部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从而提高果树光合作用速率。(3)土壤中的动物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土壤动物种群密度。
答案:(1)物种组成 稻草和麦秸中的能量可通过草菇被人类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2)草菇会分解有机物,会使局部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从而提高果树光合作用速率 (3)取样器取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