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9 10: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熟石灰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B.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可用来除油污
C.碳酸氢钠能与胃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干冰升华时可以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粗盐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中,蒸发结晶时一定要在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C.用硝酸钾和水配置5%的硝酸钾溶液的主要步骤依次是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
D.消除公路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粗盐,这样能使雪较快的融化
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C.t2°C时,30g甲加入50g水中,能得到75g溶液
D.t1°C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4.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固体X可能是NH4NO3 B.锥形瓶中液体只有①②为饱和状态
C.试管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D.锥形瓶中液体溶质质量分数:①=③>②
5.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操作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①的作用是增大食盐的溶解度 B.操作②中可通过升高温度加速溶解
C.操作③中可用玻璃棒搅拌加速过滤 D.操作④中要将液体蒸干后停止加热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1℃时,若100g水中溶解20g甲物质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乙物质溶液也刚好饱和
B.t1℃时要将甲、乙的不饱和溶液都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1℃时,所得溶液浓度相等
D.N点对应的甲物质的溶液温度降到t1℃时刚好能变为饱和溶液
8.从NaCl和KNO3的固态混合物中提纯NaCl步骤如下:①溶解 ②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 ⑤干燥 ⑥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②采用蒸发结晶 B.③操作后滤液中不含NaCl
C.④用饱和 NaCl 溶液洗涤 D.若省略④会导致⑥测得的数据偏大
9.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氮气和空气 伸人带火星的小木条
B 除去CaCO3中的CaO 高温煅烧
C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
D 除去CO2中少量CO 点燃
A.A B.B C.C D.D
10.一烧杯中盛有10.6g碳酸钠粉末,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该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表示烧杯中碳酸钠的质量变化 B.曲线②表示烧杯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化
C.曲线③表示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 D.曲线④表示烧杯中水的质量变化
11.常温下,一些物质的近似pH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鸡蛋清的碱性比肥皂水的碱性强
B.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厕所清洁剂与炉具清洁剂能混合使用
D.人被蚊虫叮咬后(已知叮咬后毒素为酸性物质),在肿包处涂肥皂水就可减轻痛痒
12.将146gCaC2O4·H2O不断升温加热,残留的固体质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B.反应中挥发的物质含有两种元素
C.600℃~800℃之间没有气体放出
D.800℃~1000℃反应生成CaO
13.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N2(O2)——灼热的铜网
B.CO2(H2O)——将气体通入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
C.NaCl(KNO3)——将固体溶解,然后降温结晶
D.CuO(Cu)——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
14.将20g固体物质KCl投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搅拌,测得0℃、20℃、40℃、60℃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别如图中A、B、C、D点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时KCl的溶解度为27.6g
B.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20℃时对B点溶液通过搅拌增大KCl溶解度
D.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D=C>B>A
二、填空题
15.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用相应序号填空。
①金刚石 ②石墨 ③大理石 ④稀盐酸 ⑤浓硫酸
(1)可作建筑材料的是_____;
(2)可做干燥剂的是______;
(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
(4)可作电极的是______;
(5)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_____。
16.回答下列问题
(1)按要求从盐酸、氯化钠、氧化镁、氧气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能供给呼吸的气体___________。
②一种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_。
③一种有挥发性的酸___________。
④一种可溶性的盐___________。
(2)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驱动发展。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机器人服务正在逐步走向大众生活。我国自主研发的“3D慧眼”芯片,可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精准操作。芯片是用高纯度硅制成的,制备高纯度硅的原材料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价,SiO2中硅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120gSiO2中含硅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②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点燃了青少年的科学梦。“天地连线”时,广西分课堂的小学生问道:人体吸入的O2从何而来?与呼出的CO2在空间站如何循环呢?“太空教师”介绍说,航天员呼吸用的氧气是电解水得到的。我们学过的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呼吸产生的CO2发生的一个反应如下:,则其中X的值为___________。
17.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a、b、c三点分别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三种溶液,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随之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c点表示该物质在t3℃时的______溶液(填写“饱和”或“不饱和”)。
(2)将c点所示的溶液变到b点所示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写“升温”或“加溶质”)。
(3)t2℃时,若a点所示溶液的质量为65g,其中含有溶质______g;再将该溶液降温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1%)
18.如图是甲乙两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___;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20%,需加入水的质量_________g,若量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帮助洋洋解决她的疑问。
(1)清晨,洋洋佩戴着KN95医用口罩走出了家门,这种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吸入鼻腔,起到了与化学实验中___________操作相同的作用。
(2)吃完午饭,洋洋用洗涤剂清洗饭盒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_____作用。
(3)下午的化学课上,洋洋看到老师将一瓶汽水的瓶盖打开,汽水自动喷出来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
(4)伴着晚霞洋洋回到了家中,晚饭后开始复习有关溶解度曲线内容。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②t1℃时,将12克甲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写出最简整数比)。
③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将t2℃时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0.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OH、NaNO3、CaCl2、MgCl2、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明其组成,做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分析完成:
(1)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为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写出图中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是初中常见六种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用“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D、E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且A为黑色固体,B和C可以发生中和反应且能生成白色沉淀,D和E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只涉及初中范围,不考虑在溶液中微溶于水和不存在的物质)
(1)写出符合如图关系的下列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A______;F_______。
(2)请写出D和E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
(3)请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2.在火星开展探索过程中,项目组意外地发现了某含铜矿物,处理后得到了硫酸铜溶液。通过分析溶液中硫酸铜的浓度可以获取有关该矿物的数据,为此项目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1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1)判断Cu2+沉淀完全的操作为___。
(2)步骤③灼烧时盛装样品的仪器名称为___
(3)若步骤①从烧杯中转移沉淀时未洗涤烧杯,则测得CuSO4的质量分数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2 制备Cu(OH)2沉淀时,实验员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将反应容器放在沸水浴中进行反应,反应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
操作 现象
实验一 向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黑色沉淀
实验二 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蓝色沉淀
(4)①实验员甲认为实验一中产生的黑色沉淀是___(填化学式)。为验证推测结是否正确、甲将黑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ag,并按照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后称得干燥管E的质量分别为bg和Cg。
为确保实验的流确性;
②甲认为应在装置A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接上装置E,点燃D中的酒精灯,其理由是______。
③实验员乙认为甲的装置仍有不足,应在E的末端连接一个气囊,气囊的作用是:______。
④甲改进实验装置后完成实验,则a、b、c满足关系式:___,则证明甲对黑色沉淀的推测是对的。
(5)经查阅,乙认为实验二中生成的蓝色沉淀不是Cu(OH)2,而是碱式硫酸铜[Cu2(OH)2SO4]已知碱式硫酸铜难溶于水,可溶于酸。请设计实验验证该蓝色沉淀含有:___(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1 O-16 Na-23 Mg-24 A1-27 S-32 Fe-56 Cu-64 Ag-108)
五、计算题
23.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该废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废水3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沉淀质量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1)CuSO4由______元素组成;
(2)CuSO4中Cu、S、O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
(3)300g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4.将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液逐滴滴入到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溶液的pH变化和沉淀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计算:
(1)当沉淀不再产生时溶液的pH_______7。
(2)该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
(3)混合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B 6.B 7.C 8.B 9.C 10.D 11.D 12.B 13.A 14.C 15.(1)③(2)⑤(3)④(4)②(5)①
16.(1) O2 MgO HCl NaCl
(2) +4 7:8 56 4
17.(1)不饱和
(2)加溶质
(3) 15 16.7%
18. t1℃ 50 偏小
19.(1)过滤
(2)乳化
(3)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或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或气体的溶解度和压强成正比)
(4)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5 降温结晶 丙>乙>甲
20.(1)Mg(OH)2
(2)CuCl2
(3)
(4)
21.(1) CuO Na2CO3
(2)铜表面生成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无色变为蓝色
(3)
22.(1)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NaOH,若没有沉淀生成,则证明沉淀完全
(2)坩埚
(3)偏小
(4) CuO 防止装置中存在的CO2和水蒸气,被碱石灰吸收,对实验产生影响(或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E,收集多余的氢气 9a=40(c-b)
(5)将蓝色沉淀过滤洗涤,取样于烧杯中,加过量盐酸溶解,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蓝色沉淀中含有
23.(1)铜、硫、氧
(2)1∶1∶4
(3)根据图像可以得知,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质量为4.9g,则可以设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解方程则有:,
则在该过程中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即可得出与硫酸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那么与硫酸反应所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设硫酸的质量为y,
解方程则有:
则300g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24.(1)<
(2)1.71g
(3)由图可知,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质量为10g时,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钡和稀盐酸、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 、 ,可知,20g混合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到了硫酸钡中,则20g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为: ,则10g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为0.49g,
解:设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x=0.855g
则与稀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1.71g-0.855g=0.855g
设混合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y
y=3.65%
答:混合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