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对君主制的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人们认识到建立在三级会议基础上的君主制在宗教分裂时隐患重重,绝对君主制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阿莱特·茹阿纳:《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
1572年8月18日,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与崇尚新教的纳瓦尔国王亨利举行婚礼。天主教公主与新教(在法国又称胡格诺教)首领的这场婚礼,出于一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安排,旨在促成宗教战争中敌对两派和解。然而几天后,也就是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之夜,巴黎数万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然后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包括信奉胡格诺教的的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贵族都被处死,刚完婚的胡格诺教首领亨利被迫改宗天主教。继巴黎大屠杀之后,法国其他城镇也发生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
问题;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折射了当时法国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与国际法的发展
[法]让·博丹(1530—1596)
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是一项铁律。……一个主权的君主必须将法律掌控于手中,并根据情势变更来改变和修正它们。……主权性权威和绝对权力的精义就是不经臣民的同意可以颁行对全体臣民都适用的法律。
——让·博丹《主权论》(1576年)
塑造一个高于一切的权威——国家主权,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君主,痛陈绝对王权捍卫国家统一和秩序的必要性。
问题:博丹提出主权理论的目的是什么?
朕即国家
凡尔赛宫: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路易十四所建,他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
专制王权国家:
国王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法国启蒙思想家重新思考个人与君主、国家的关系:
专制之下无祖国。 ——拉·布吕耶尔
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 ——狄德罗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你自己。 ——圣·埃夫勒蒙
人民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之下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祖国了。 ——伏尔泰
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 ——霍尔巴赫
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决定法国所有法律文件必须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年
法国国旗 1794年
百年战争后,法国领土基本确立
革命摧毁着旧的封建王朝国家,也引起了欧洲各国封建君主的恐慌,他们联合一致向法国进攻妄图镇压革命,重新恢复旧的封建王朝。在这场民族危机之中,法兰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奋起保卫革命,保卫民族,终于打退了外敌进攻。在这场斗争中,法兰西人民表现出高昂的民族热情和爱国精神。
——李宏图《“民族万岁”——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
——1789年《人权宣言》
民族国家:
国家主权独立;
界限明确的地理范围(领土);
一个或多个族群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意识(民族共同体)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明确了国家主权的对外独立权,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1530年以后,欧洲进人所谓“宗教战争”时代。这种以军政革命为诱因而爆发的战争成为早期近代欧洲国际政治的核心,各国新兴君主为广开财源以宗教信仰为借口对土地和黄金等财富展开激烈争夺。面对和平的丧失,法律思想家们对战争根源及其正义性展开讨论,他们企图创造一整套规范指导新兴君主国之间关系。
——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
世界需要秩序,时代呼唤思想
问题:提炼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问题:此份和约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等战胜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史称“维也纳体系”。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
维也纳会议
每一个得到承认的独立国家,都有权派遣外交人员驻在其他国家,以代表本国的利益,同时,也应该接受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使节权已被普遍认为是主权的一个属性。
——布思主编:《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
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外交事务,该机构的设置是旧式外交体制应对外来挑战的反应,也表明中国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丁韪良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清政府拨款将其刊印发行,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1876年,郭嵩焘率随员出使英国,在伦敦设立使馆,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
近代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事件,当时的中国是有皇朝无外交,坚守天下观而无世界观。
近代外交的尝试,正是中国蹒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写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 、“野蛮” 和“蒙昧” 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 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建构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
——刘文明:《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中的“文明”标准》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问题:分析19世纪欧洲法学家对近代“文明”标准界定的基本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国
际
联
盟
会
场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
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冲突或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所有成员国若用战争谋取利益,则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1928年8月
《非战公约》签署现场
但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其成员,苏联加入较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其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问题:《非战公约》的积极意义在哪里?
问题:结合课本分析国联有何局限性?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海牙国际法院
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问题:分析《联合国宪章》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2015年巴黎会议,签署《巴黎(气候)协定》
世界卫生组织会标,1946年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国际法的局限性
2020年4月14日,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7月6日美国通知联合国秘书长退出世界卫生组织。
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一些大国为了一己之私,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问题思考:
(如今)西方很多学者提出了后主权的理论,他们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论证了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国际秩序中的主权特性正在逐步褪色,一个无主权的世界社会即将到来。
——高全喜《理解博丹<主权论>的三重视角》
思考: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单元内容解读与主旨拟定:
作为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与外交关系是社会治理必不可少的侧面。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发展欣欣向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建立,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在国际法的规范下,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特色和平外交之路。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内容主旨:
近代西欧在强化王权的过程中,国家认同观念日益显现,享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宗教战争冲击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法原则,促使近代外交制度建立;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随着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主权国家的外交空间,有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内容简析与教学立意:
本课内容重点讲述近代以来西欧在专制王权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随着当时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演变,国际法也在经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作为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第二课,上承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接现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暗含了近代中国在接受国际法的规范、结合自身历史选择的世界背景。
在有关民族国家的研究中,“主权”概念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以让·博丹为代表的主权理论在推动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本课试图以国家主权为线索进行串联,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国家主权侧重于对内的最高权,在国际法的确立演变中国家主权侧重于对外的独立权,进而理解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法推动世界秩序的建立,国际法给主权国家设定了限制,也拓展了主权国家的外交空间,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目标:
通过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必然性;借助国际法发展时间轴的梳理内化时间观念;分析《战争与和平法》、《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联合国宪章》等材料,锻炼提取史料信息能力和解释历史能力;穿插近代中国在西方影响下外交转型的相关代表性事件,感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世界格局变化下国际法的演变。
教学难点:从专制王权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演变;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关系处理。
教学过程:
导入: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内部战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以及宗教改革使得教会权威大大下降,世俗王权乘势而起。但宗教改革也造成新教和天主教的对立战争,有引起国家分裂的危险,接着出示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材料:
1572年8月18日,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与崇尚新教的纳瓦尔国王亨利举行婚礼。天主教公主与新教(在法国又称胡格诺教)首领的这场婚礼,出于一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安排,旨在促成宗教战争中敌对两派和解。然而几天后,也就是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之夜,巴黎数万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然后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包括信奉胡格诺教的的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贵族都被处死,刚完婚的胡格诺教首领亨利被迫改宗天主教。继巴黎大屠杀之后,法国其他城镇也发生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
问题: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折射了当时法国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然后用阿莱特·茹阿纳《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这本书中的一段话给学生进行解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对君主制的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人们认识到建立在三级会议基础上的君主制在宗教分裂时隐患重重,绝对君主制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提出当时的法国建立专制王权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吸引眼球的小故事导入,展示历史细节,引起学生兴趣。)
过渡:当时法国有一个人亲眼目睹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惨状,他认为要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力防止因宗教战争而带来的国家分裂的危险,这个人物就是让·博丹。
第一部分:国家主权的建构背景:从专制王权国家到民族国家(国家主权的对内最高权)
环节1:出示让·博丹以及他的代表作《主权论》的图像,以及《主权论》中的材料,分析解读博丹主权理论的核心内容。
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是一项铁律。……一个主权的君主必须将法律掌控于手中,并根据情势变更来改变和修正它们。……主权性权威和绝对权力的精义就是不经臣民的同意可以颁行对全体臣民都适用的法律。 ——博丹《主权论》
问题:博丹提出主权理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解读后进行总结:博丹为法国专制王权的建立提供了法理基础,他塑造了一个高于一切的权威——国家主权,并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君主,痛陈绝对王权捍卫国家统一和秩序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材料解读,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进而理解主权概念的最早诞生是为王权而服务的。)
环节2:在此基础上法国建立了专制王权国家,出示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以及凡尔赛宫的图片,根据课本知识总结专制王权国家的特点。
再通过恩格斯的一段话分析专制王权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设计意图:选取法国作为专制王权国家的典型代表,让学生提炼专制王权国家的重要特征。)
环节3:然而到了17—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开始重新思考个人与君主、国家的关系,出示材料:
专制之下无祖国。 ——拉·布吕耶尔
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 ——狄德罗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你自己。 ——圣·埃夫勒蒙
人民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之下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祖国了。 ——伏尔泰
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 ——霍尔巴赫
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接着用一段文字材料进行解读启蒙思想以及法国大革命促使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设计意图:结合之前所学启蒙思想的内容解读材料,理解在启蒙思想影响下,法国所形成的建立在民主主义基础上的民族主义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环节4:环节4:出示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人权宣言》的内容,阐述启蒙思想影响下的主权在民思想,进而再展示李宏图教授的一段话,分析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
——1789年《人权宣言》
革命摧毁着旧的封建王朝国家,也引起了欧洲各国封建君主的恐慌,他们联合一致向法国进攻妄图镇压革命,重新恢复旧的封建王朝。在这场民族危机之中,法兰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奋起保卫革命,保卫民族,终于打退了外敌进攻。在这场斗争中,法兰西人民表现出高昂的民族热情和爱国精神。
——李宏图《“民族万岁”——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从而向学生展示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法国国歌以及国旗的出现,再加上百年战争后法国的领土基本确立、1539年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成为官方语言等信息,让学生整体概述民族国家的特征。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文字等史料,综合分析民族国家的特征。)
过渡:在专制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中,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争夺日益激烈。
第二部分:国家主权的认同确立:国际法形成和外交制度建立(国家主权的对外独立权)
环节1: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向学生阐述国际法诞生的必要性:
1530年以后,欧洲进人所谓“宗教战争”时代。这种以军政革命为诱因而爆发的战争成为早期近代欧洲国际政治的核心,各国新兴君主为广开财源以宗教信仰为借口对土地和黄金等财富展开激烈争夺。面对和平的丧失,法律思想家们对战争根源及其正义性展开讨论,他们企图创造一整套规范指导新兴君主国之间关系。
——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
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需要秩序,时代呼唤思想,接着出示《战争与和平法》的内容: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
问题:提炼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在学生借读的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明确了国家主权的对外独立权,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设计意图:借助材料解读让学生理解国际法的诞生与时代的需求息息相关,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环节2:1618年欧洲各国为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进行了三十年战争,1648年交战各方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出示和约内容: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
问题:此份和约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然后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总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欧洲国家的君主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出示材料:
每一个得到承认的独立国家,都有权派遣外交人员驻在其他国家,以代表本国的利益,同时,也应该接受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使节权已被普遍认为是主权的一个属性。
——布恩主编:《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
进而根据课本内容得出认识: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设计意图:材料的解读方便学生能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下思考问题,同时培养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
环节3: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以英、俄等战胜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出示维也纳会议的油画,分析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进而分析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
(设计意图:与上一部分所分析的有关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知识相联系,理解外交制度的不断发展是国际法的要求,也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环节4: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联系,解读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事件,当时的中国是有皇朝无外交,坚守天下观而无世界观。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外交事务,该机构的设置是旧式外交体制应对外来挑战的反应,也表明中国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清政府拨款将其刊印发行,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1876年,郭嵩焘率随员出使英国,在伦敦设立使馆,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去认识:近代中国外交的失当与尝试,正是中国蹒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写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
(设计意图:中外历史相互联系和对比,加强学生纵向和横向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渡: 出示材料: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 、“野蛮” 和“蒙昧” 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 和“半野蛮” (“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 之外,从而建构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 ——刘文明:《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中的“文明”标准》
问题:分析19世纪欧洲法学家对近代“文明”标准界定的基本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解读:19世纪西方列强对外不断侵略扩张,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各自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在20世纪初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部分:国家主权的限制拓展: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法发展
环节1:一战后在凡—华体系框架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出示《国际联盟盟约》材料,分析国联的性质,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探讨国联的局限性: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
问题:结合课本分析国联有何局限性?
国联的局限性分析:但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其成员,苏联加入较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其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此后,以美、法为主导,《非战公约》签署,为维护战后的和平再次做出尝试,出示相关材料:
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冲突或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所有成员国若用战争谋取利益,则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1928年8月
问题:《非战公约》的积极意义在哪里?
进而进行解读: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解读,锻炼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进行迁移模仿,逐渐学会自主分析材料。)
环节2:二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为了保障和平,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订联合国成立,后又成立国际法院,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出示材料: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
问题:分析《联合国宪章》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解读材料进行总结: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解读,回归课本内容,培养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
环节3:二战后随着更多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出示图片:
虽然国际法大大推动了主权国家的外交空间,但其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之私,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接着出示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让学生看到国际法领域的扩展以及辩证看待国际法所遇到的挑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思考:
(如今)西方很多学者提出了后主权的理论,他们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论证了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国际秩序中的主权特性正在逐步褪色,一个无主权的世界社会即将到来。
——高全喜《理解博丹<主权论>的三重视角》
思考: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设计意图:结合当今时代发展信息,辩证看待国家主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结构式板书设计: (
建构基础
)
(
民族
国家
) (
专制王权
国家
) (
对内最高权:
)
(
国
家
主
权
) (
主权在民
) (
主权在君
)
(
限制拓展
) (
认同确立
)
(
条约限制主权国家战争等非法行为,但也拓展了主权国家的外交空间
) (
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 (
国际法的演变:
)
(
对外独立权:
)
(
外交使节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属性
) (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立
)
知识化板书设计:
(
让
·
博丹
(主权在国王)
) (
专制王权国家
)
(
建构基础
(对内最高权)
)
(
民族
国家
) (
启蒙思想家(主权在国民)
)
(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 (
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
(
三十年战争与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外交制度)
) (
认同确立
(对外独立权)
)
(
国
家
主
权
)
(
拿破仑战争
与维也纳体系
(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
(
《非战公约》
) (
一战后国联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
)
(
国际法院
) (
二战后联合国成立
)
(
限制拓展
)
(
国际法领域扩展(人权、环境、卫生、海洋等)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