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内容简析与教学立意】
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分为三目,第一目为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第二目为近代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第三目则是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改革开放。无论哪一阶段的改革,总是为了回应时代的需求。
商鞅变法上承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度,下启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是从“周制”转向“秦制”的重要突破,适应于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要求。此后无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亦或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对“秦制”的补充与调适,以回应、解决当时代的问题。中国近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历代改革者多主张以“西法”来改“秦制”,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在探索中遇到挫折。在改革开放后,我们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教学目标】
通过文献、图片等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近代至当代变法、改革的历程及其目的;认识改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解改革是对时代要求的呼应,又是推动时代变迁的动力。
通过文献展示与教师叙述,引导学生感悟历代改革的艰辛与历史人物的品质,体会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及作用,尤其是周秦之变、走向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变。
难点:认识改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解改革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体量过大,内容过多,若按教参所述,讲述历代变法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则极易变为流水账般的课程。且一时代之改革,总是针对一时代的问题,较难从历史脉络中联系起各个改革。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周秦之变、走向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次大变革,创设情境,呈现文献与图像等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时代变迁下改革的必然性,理解改革对推动时代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片段。
过渡:商鞅为何死?与其变法之间有何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营造悬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第一部分“周秦之变”与“秦制”的调适: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
环节一 商君之法与商鞅之死
商鞅所变之法与商鞅的死有何关系?
1、为何秦国贵族要商鞅的命?引出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的内容。
2、为何旅店老板不敢收留商鞅?引出商鞅变法中严刑峻法、什伍连坐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视频内容引申商鞅变法内容,加深学生之印象。
过渡:为何秦惠文王在处死商鞅后,沿用了商鞅之法?
环节二 商君之法与周秦之变
为何说商鞅变法是从“周制”到“秦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1、何为“周制”?引导学生回顾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相关内容,出示等级分封结构示意图。
2、商鞅所处的时代,“周制”遇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化,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呈现。
3、商鞅如何应对“周制”的危机?“秦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周秦之变”的意义是什么?
详述商鞅变法具体内容;指出“秦制”的具体内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为秦最后统一奠定基础,也奠定中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基本制度框架。
设计意图:以问题链形式串联商鞅变法与“周秦之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从西周到秦朝之间的制度变革过程。
环节三 “异族”皇帝的华夏心:“秦制”的补充
出示孝文帝图,问:北魏皇帝拓跋焘哪一民族人?图中孝文帝穿着是哪一民族的传统服饰?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简述北魏时代背景,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出示材料: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问:结合材料,思考应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
设计意图:重点放到分析孝文帝改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结合名家言论分析其意义。
环节四 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引导学生回顾北宋初期到中期的形势与问题。
出示范仲淹图片,出示材料《大学中国史》,简述庆历新政的出台与失败过程。
王安石图片、北宋形势图,简述北宋中期局势,出示王安石变法措施表,引导学生推测其目的与实际成效。
出示材料:
由于庆历新政涉及统治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直接触及上层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实施不久便遭到激烈反对。对新政的谤议一时甚嚣尘上,力主改革的官员皆被指斥为“朋党”。原先寄希望通过新政“兴致太平”的仁宗出现动摇,心生疑忌。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青苗法的本意是限制高利贷者,且使国家可从中获利,但实施中往往不论百姓要否借贷,一律硬性摊派,年息大大高于四分,甚至有六分或以上者。免役法以货币徭役代替力役,自然有其进步性,但以募役的名义向原先不必服役的人户收钱,还另征免疫宽剩钱,显属不合理的加派。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问:北宋的两次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在引导学生认识北宋两次改革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来得到相关认知。
环节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出示嘉靖帝和海瑞图片,出示材料《治安疏》,结合材料和二人故事讲述明朝中期的危机。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户部主事海瑞《治安疏》
张居正图片,简要介绍张居正其人,结合材料概述张居正改革的措施。
政治方面……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官场作风,用加强考核的办法,提高行政效率。万历元年(1573),他正式推行“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依照路程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陆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每年总结……凡违限积压而不报的。由部院检举,论罪处理。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经济方面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旨在均平赋役,主要内容为……改变原先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将徭役折成银两,平均摊入人丁和税粮……然后再与夏秋两税以及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故称一条鞭法。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出示材料,简述张居正改革的结局。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久受张居正、冯保压抑的神宗,随着年龄增长已渐生不满,却无法发作,此时大权回归,迅即实施报复。张居正的怨敌也乘时而起,纷纷上疏弹劾。于是,冯保遭贬谪,安置南京;张居正被追夺官阶,籍没其家。改革举措除一条鞭法外,多遭罢废。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引导学生思考:秦之后,历代王朝的改革者为何仍然要进行改革?为何改革屡屡失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一些相对有趣的故事和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程中断相对沉闷的气氛得以缓解。通过展示张居正改革最终的失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局限。
第二部分:以“西法”改“秦制”:走向近代化的改革探索
环节一 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1、出示时间轴与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1840至1896之间,晚清中国的时代背景和近代化历程。
2、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简要介绍其人。概述1896年公车上书以及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典型事件。出示地图《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学堂、报馆示意图》,出示材料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的文章篇名。
问:从梁启超文章篇名看,维新派主要在宣传什么?思考其作用。
出示材料:
梁启超从西方近代政治理论的原则出发,强调中国之所以落后,是由于政治上没有办法,是政治体制上不如人,中国自秦王朝以来的两千年间,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严密,皇帝的个人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制约,历代皇帝为了独揽大权计,不惜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结果便是举国上下了无声息,人人自畏。这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办法最典型的表现。而西方近代则鉴于中世纪的黑暗,高度注意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取决于公论,人人有爱国之心。由此,梁启超强调,现在的中国虽然民智未开,不宜骤设议院,但由君权向民权逐步过渡,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办法。
——整理自梁启超《时务报》言论,引自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
问:在梁启超看来,解决当时中国危机的办法是什么
3、出示图片《列强瓜分中国》,简述1898年背景。出示《光绪帝》图片,出示材料: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至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努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敝。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一十八
问:光绪帝对变法的认识如何?会如何影响到维新变法?
4、出示戊戌维新措施表格,简述其涉及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其措施的意义与局限。
问:改革的举措,与改革的夭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5、出示“慈禧太后”照片,出示图片“戊戌六君子”,出示材料: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1898年
教师讲述戊戌政变的发生过程,结合谭嗣同言论引导学生认识维新派之牺牲精神。
环节二 清末新政:迟到的近代化改革
1、出示时间轴与历史图片,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局势。
2、出示清政府新政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戊戌维新的异同,并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3、简述新政的局限与清朝的灭亡。
环节三 民国的改革:受限的近代化
1、出示民国时期货币演变相关图片,简述民国政府法币改革运动,引导学生结合货币面额变化,思考其发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法币改革失败的原因。
2、出示新生活运动相关图片,简述其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改革大多之所以受限的时代背景。
第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改革探索
环节一 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
出示50年代宣传画,概述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简述其意义。
环节二 探索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中的挫折
出示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宣传画,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挫折与成就。
环节三 走中国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出示时间轴和历史照片,结合安徽凤阳小岗村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图片,讲述改革开放的开始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改革开放的历程,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结构板书设计】(共27张PPT)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周秦之变”与“秦制”的调适: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
一、商君之法与商鞅之死
商鞅所变之法与商鞅的死有何关系?
1、为何秦国贵族要商鞅的命?
2、为何旅店不敢收留商鞅?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 商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为何秦惠文王在处死商鞅后,沿用了商鞅之法?
二、商君之法与“周秦之变”
为何说商鞅变法是从“周制”到“秦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1、何为“周制”?
2、商鞅所处的时代 ,“周制”遇到了什么问题?
3、商鞅如何用“秦制”来变“周制”?有何意义?
政治上的分封与宗法制度
经济上的井田制度
经济上,铁器牛耕 土地私有出现,
井田制度被破坏
政治上,分封、宗法逐渐被破坏
(天子式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确立军功爵制,加强君主专制。
确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管理上,严刑峻法、实行什伍连坐。
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变革秦国,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基本确立此后延续千年的“秦制”。
三、“异族”皇帝的华夏心:“秦制”的补充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499年)
北魏皇帝拓跋焘哪一民族人?
图中孝文帝穿着是哪一族的传统服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结合材料,思考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庆历新政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财用的目的。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均输法(合理采办物资)
青苗法(向农民提供贷款)
免役法(出钱代替劳役)
市易法(平抑物价)
方田均税法(清查耕地)
强兵:保甲法(训练壮丁)
保马法(民间养马)
育才:改革科举(选拔俊杰)
改革的措施怎样?结果却是如何?
四、北宋的挑战与因应:“秦制”的调适
北宋的两次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原因有哪些??
由于庆历新政涉及统治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直接触及上层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实施不久便遭到激烈反对。对新政的谤议一时甚嚣尘上,力主改革的官员皆被指斥为“朋党”。原先寄希望通过新政“兴致太平”的仁宗出现动摇,心生疑忌。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青苗法的本意是限制高利贷者,且使国家可从中获利,但实施中往往不论百姓要否借贷,一律硬性摊派,年息大大高于四分,甚至有六分或以上者。免役法以货币徭役代替力役,自然有其进步性,但以募役的名义向原先不必服役的人户收钱,还另征免疫宽剩钱,显属不合理的加派。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户部主事海瑞《治安疏》
明世宗 嘉靖帝
(1507-1567年在位)
海瑞(1514-1587年)
明朝如何应对危机?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张居正(1525-1582年)
政治方面……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官场作风,用加强考核的办法,提高行政效率。万历元年(1573),他正式推行“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依照路程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陆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每年总结……凡违限积压而不报的。由部院检举,论罪处理。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经济方面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旨在均平赋役,主要内容为……改变原先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将徭役折成银两,平均摊入人丁和税粮……然后再与夏秋两税以及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故称一条鞭法。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久受张居正、冯保压抑的神宗,随着年龄增长已渐生不满,却无法发作,此时大权回归,迅即实施报复。张居正的怨敌也乘时而起,纷纷上疏弹劾。于是,冯保遭贬谪,安置南京;张居正被追夺官阶,籍没其家。改革举措除一条鞭法外,多遭罢废。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五、 明朝的危机与改革:“秦制”的修缮
明神宗 万历帝
(1563-1620年)
因人废事,改革成果终难延续……
思考:为何总如此?
二、以“西法”改“秦制”:
走向近代化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1860-18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如何救亡?
何以图存?
在列强侵略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强学会
保国会
《中外纪闻》
强学会
《时务报》
南学会
万木草堂
从公车上书
到宣传“西法”
维新派主要在宣传什么?有何作用?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古议院考》、《戒缠足会叙》、《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
梁启超从西方近代政治理论的原则出发,强调中国之所以落后,是由于政治上没有办法,是政治体制上不如人,中国自秦王朝以来的两千年间,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严密,皇帝的个人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制约,历代皇帝为了独揽大权计,不惜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结果便是举国上下了无声息,人人自畏。这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办法最典型的表现。而西方近代则鉴于中世纪的黑暗,高度注意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取决于公论,人人有爱国之心。由此,梁启超强调,现在的中国虽然民智未开,不宜骤设议院,但由君权向民权逐步过渡,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办法。
——整理自梁启超《时务报》言论,引自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
在梁启超看来,解决当时中国危机的办法是什么?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1898年,列强开启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法国强占广州湾等。
光绪帝(1871-1908)
危机·变法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至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努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敝。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一十八
光绪帝对变法的认识如何?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教育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改革的举措,与改革的夭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一、戊戌维新:夭折的近代化改革
慈禧太后(1835-1908)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1898年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结束。
二、清末新政:迟到的近代化改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两宫庚子“西狩”归来(1902)
签署《辛丑条约》(1901)
经受了“西狩”路上的颠沛流离之苦,慈禧太后也开始动了改革的念头……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改革官职,新设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修订刑律。 1905年,开始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推出“皇族内阁”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经济方面 奖励实业,设立商部
文化教育方面 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废除科举制度,授予留学生功名。
军事方面 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废武举
二、清末新政:迟到的近代化改革
新政措施和戊戌维新之间,有何相同之处?
思考:新政有何局限?
三、民国的改革:受限的近代化
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统一全国货币,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注意币制面额,思考其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三、民国的改革:受限的近代化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探索
一、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
结合教材,梳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重大改革。
思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
二、探索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中的挫折
结合教材,梳理这一时期的挫折与成就。
三、中国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订立把土地分到户、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书。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贵州农民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
三、走中国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9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向邓小平提出拟在沿海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基地……邓小平敏锐地看到这是新思路,当即表示“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随后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称“经济特区”。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结合教材,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相关决策。
古代
近代
当代
商鞅变法
“周制”
“秦制”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补充
调适
修缮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走向近代化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