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比较·整合·深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备课思考
选必1第四单元
——叶小兵
新知识占50%,甚至还多。教师两轮才能熟悉、适应。
——李晓风
教材的亮点并不尽如人意:点到为止、欲言又止、过于简略。
——任世江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比较
深化
整合
中
国
的
民
族
关
系
古代
近代
现代
一大主流: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统一之下民族大交融、大发展
—政权并立但交往交流交融未断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五
个
阶
段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宋辽
夏金
隋唐
元明清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巩固
发展
中
华
民
族
“
多
元
一
体
”
格
局
自在
阶段
↓
自觉
阶段
西方冲击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端—建立—发展—完善)
民
族
认
同
国家
认
同
家
国
情
怀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出现国家
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
向成熟国家过渡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纲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辽宋夏金元
(明 ) 清
草原文明
华夏文明
草原文明
华夏文明
草原文明
华夏文明
草原文明
华夏文明
融入
拓展
并立
共生
乱世华彩
交融新生
文明鼎盛胡汉一家
“一国两制”
再造一统
二元体制
五族认同
朝代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册封会盟 和亲联姻 战争
秦
汉
隋
唐
元
明
清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
鸿胪寺
设郡(北方、岭南)
+提督四夷馆
理藩院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
边疆推行郡县制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设置军镇“九边”;
北部设都司、卫、所
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
册封谯国夫人
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
册封达赖班禅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
满蒙联姻
北击匈奴
攻打匈奴
击败突厥
平定准噶尔叛乱
宣政院
设行省
对边疆的治理越来越深入;间接管理 趋向
直接管理;
边疆与内地联系愈趋紧密……
选必: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
民族交融的方式
第一,政治隶属
第二,经济往来
第三,民族冲突
第四,文化交融
国家治理模式之一:中原王朝的羁縻制度
羁:马络头,縻:牛缰。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制度。
出发点:不强求与中原一致,不激化矛盾,适应各少数民族地区
独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状况,实行自治或半自治。
目的:要少数民族承认中原政权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三个
阶段:
西汉以来:边郡制(守、令、长或是与内地相同派遣流官,
或是由当地原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充任)
唐朝: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度(除突厥外,或册封、或和亲,或直接建立羁縻府州,
州的都督或刺史都是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
元明清:土司制度(土司的官署称为宣慰使司,最高一级为流官,其余都是土官)
中国(此指汉族地区)之一统始于秦;
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雍正帝
国家治理模式之二:北方民族的“二元体制”
满人入关,接收了明朝的天下,循原有的统治方式,用汉制、
汉官治汉人……满蒙藏地区,以藏传佛教为精神纽带,以婚姻为
亲缘纽带,以盟会朝觐为仪式,以朝贡赏赐为交换……满蒙藏事务
统由理藩院、内务府及旗务系统管辖,直属于清朝皇帝……
首都除北京之外,还有承德的夏都,蒙古王公、西藏喇嘛、
满洲贵族都在此朝觐会盟,一次一次地确认清朝皇帝的宗主权。
汉地体系与满蒙藏体系,叠合成为清帝国的二元体制。
——许倬云《万古江河》
人口分界线:36%土地96%人口;
64%土地4%人口。
雨量分界线:年降雨400毫米
经济分界线:
东南方以农耕为经济基础;
西北方以游牧为经济基础。
文明分界线:其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其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发现中国》
1
“中国”与“天下”
2
3
4
第一层:
大一统王朝直接统治的郡县
第二层:
通过册封、羁縻、土司等制度
间接统治的边疆地区;
第三层:
关系或远或近的朝贡国;
第四层:
化外之地
—图文参考许纪霖《家国天下》整理
华夏
夷狄
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世界观
课标: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例
(一)知识基础: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纲要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纲要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选必1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必1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二)代表国家:英、法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结构:第一子目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5世纪—19世纪初)
第二子目 国家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7-19世纪国际法)
第三子目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20世纪)
民族战争的激励
1
王权国家的建立
2
民族语言的发展
3
进步思想的传播
4
近代
民族
国家
产生
(三)教材编排:
(四)纲要与选必的整合
5C
(12C——14C中)
15C
16C
18C末19C初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中晚期
王权势力单薄
王权不同程度加强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封
君
封
臣
制
度
教
权
高
于
王
权
法
:
等
级
君
主
制
英
:
议
会
君
主
制
英
法
百
年
战
争
(1337—1453)
(1453—1559)
亨利
八世
:
《至尊
法案》
路易
十四
:
“朕即
国家”
17C
封
建
割
据
势
力
削
弱
法
国
大
革
命
拿
破
仑
战
争
宗
教
改
革
打
击
教
会
1、形成民族国家的道路上,中世纪的西欧面临哪些障碍?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2、为什么说法国等级君主制与英国议会君主制加强了王权?
美男子腓力四世(1285-1314在位)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主持召集三级会议,虽然会议经常向国王索取一些司法和行政
方面的利己措施,但在国王调控下,三个等级之间相互制衡,实际上为
法国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大学中国史》
《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10
3、百年战争对王权加强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是法国专制王权进一步加强的开端,历经
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兰西斯一世最终确立。国王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国家最高主宰,直接控制大量军队,他们的统治不再依赖封臣,
而主要依靠宫廷大贵族、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
专制王权确立后,从内外两个方面采取巩固和扩大国力、整合
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在城市与封建领主争夺城市自治权的斗争中,
国王与城市结盟……禁止封建领主在陆路和河流设置关卡。在宗教
方面,法国天主教会逐渐转变为民族教会……规定国王有权任命大主教、
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法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归国王所有。与此同时,
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逐渐成为全国统一的语言。在经历共同历史、
共同文化、拥有共同心理状态基础上,近代意义上的法兰西民族国家
初步形成了。
——《大学世界史》
4、以法国为例说明15世纪前后中央集权是如何加强的
1560年,西欧的主要王朝都朝着领土统一、行政集权和扩大皇室
权力的方向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中央政府在迅速
累积特权,包括立法、征税、造币、宣战、议和、行使终极审判权,以
及通过法律、金融和行政官员进行统治等诸多权力。这种特权的快速
集中标志着这些封建王朝朝向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的转型。
——《欧洲现代史·第一卷》
5、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对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6.专制王权国家是怎么向民族国家转变的?
(1)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2)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3)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统一的
市场
确定的
版图
共同的
价值
共同的
语言
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1)国王就是国家; (2)版图常常改变。 (1)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
(2)主权独立
(3)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
7.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形成之间是什么关系?
敬请批判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