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课前回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经济
工业化
“一五计划”
政治
民主化
目的 时间 特点 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
1953
1957
发展重工业
一桥
两铁
三公
四厂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时间 依据 地位 意义
1954
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奠基
第5课 三大改造
★ 20世纪50年代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背景
地主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人均占有土地 2.93亩
人均占有牲畜 0.43头
人均占有农具 1.95件
土改后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
农民面临的难题:
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不能合理利用耕地
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农民出租出卖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1.个体农业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土地改革
2.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二)概况
1.主要形式:
2.主要目的:
3.实行原则:
4.发展阶段: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案例:河北遵化西铺村的农业合作化
5.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农民备齐工具一起劳动
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
丰收时节,农村合作社领取粮食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民土地所有制
集体土地所有制
私有
公有
(一)背景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方式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小组
中级形式的手
工业供销生产社
高级形式的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
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
木器生产合作社
(三)结果
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四)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背景
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主要是商业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又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一般规模小,技术落后,经营困难,难以担当起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任。
——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偷税漏税
剥削工人
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概况
1.形式:
2.方法: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中的“公”指的是国家,“私”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概念解释
利润分配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企业公积金30%
国家34.5%
工人福利15%
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国家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年息5%)
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毛泽东主席拿国家干部一级薪水,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当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
——摘编自吴基民《绒线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营前后》
3.实质: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4.结果: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5.意义: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四、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实质和目的
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三大改造的缺点
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必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启
示
课堂总结
农 业
三大改造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 政策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