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06:4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油画作品。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的原因:
为什么要改?
农民下地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边哨子慢慢晃”,“男的上工在打牌,女的上工在纳鞋”。 ——安徽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
“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 ——邓小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的目的: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最先改革的地点和时间:
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
在凤阳县前进生产队,万里了解到这个队10户人家中4户没有门,3户没有水缸,5户没有桌子。生产队长一家10口人,只有1床被子、7个饭碗!
万里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的目的: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最先改革的地点和时间: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大包干”契约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改革的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后,群众干活“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一个比起一个能”、“早上工,天不明;晚收工,黑蒙蒙。早晚两头见星星,一天当成几天用”。 ——顺口溜
凤阳县搞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值得研究……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结果: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
农民获得的权:
土地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获得的利:
可以支配剩余劳动产品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改革的深化:
“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农民工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业)
影响: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老干妈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史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影响)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解放农村生产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1953—1958年) 农民私有到集体公有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实现农业向社会主义转变
人民公社化(1958—1984年)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 土地公有、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1984年刚上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因为天气很热,工厂为采取降温的措施,打算买风扇、鼓风机,但是工厂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十一个政府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卢洁《新中国故事》
青岛电冰箱总厂
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
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的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随后(1984年10月以后)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3、改革的具体内容:
(1)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私营企业
个体企业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所有制结构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随后(1984年10月以后)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3、改革的具体内容: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 “……现在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谁砸企业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 ——张瑞敏
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
经营方式/职权划分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随后(1984年10月以后)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3、改革的具体内容: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分配方式
4、改革的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1984年
青岛电冰箱厂
亏损147万元
1991年
组建海尔集团
利润8亿元
现在
海尔集团
2017年利润2419亿元
当时认为怎样才算是社会主义经济?
绝对公有、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明确含义: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所有制形式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增强
企业
活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