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74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是各学派弟子对老师的称呼。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对重整儒家典籍有相当的贡献。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通假字 通假,本字和通假字读音不同,也就是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 说罔亡通“悦”,读音yuè通“惘”,读音wǎng通“无”,读音wú多音字不亦乐乎可以为师矣可谓好学也已矣锲而不舍,朽木不折物固莫不有长lèweíhàoshě zhécháng朗读文言文的要求语音:读出轻重音,要有语感。
停顿:结合标点符号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保证不能读破的原则。
语气: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实词:时 习
乐 愠
君子 知按照一定时间实习,温习快乐恼怒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了解虚词:之
而 代词它,指学习的知识顺承关系“然后”,转折关系“可是”通假字:说 通悦,高兴愉快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实词:故
新
为 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成为,作为虚词:以 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词:殆 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虚词:则 连词,就通假字:罔 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实词:谓 称为通假字:亡 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实词:心
官
思 古代常指头脑虚词:则
之 就表停顿,无意器官思考 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实词:锲
舍
镂 雕刻中途舍弃与“锲”同义,雕刻虚词:而 第一处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处表示顺承关系。 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花纹。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实词:假 借助虚词:固 故
之 以本来所以的用来 事物本来就有长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实词:配 和……匹敌,相当虚词:以
则如果就 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相当。1、 第一则的三句话,是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的感受的,想一想是从那三个角度论述的? 想一想 第一则语录论述了不断学习、相互学习,指明学习与个人的修养。2、 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哪句,请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解决疑惑。3、 论述了学习要有顽强的毅力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并作简单分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说的是只要不中途舍弃,那么即使是金子和石头也能雕刻成花纹。在这里强调学习要有顽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