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桃
记
源
花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4.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者简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遂 suì/suí 注释:1.顺,如意:~心|~愿。2.成功,实现:未~|所谋不~。3.于是,就:服药后腹痛~止。
邑 yì 注释:1. 城市,都城:城~。都~。 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4. 古同“悒”,愁闷不安。
俨然 yǎn rán 注释:1.形容整齐 2.形容特别像 3.形容庄重严肃
垂髫 chuí tiáo 注释: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阡陌 qiān mò 注释:1.田间小路 2.田野,垄亩 3.比喻途径、门路
便要还家 yāo 注释:古同“邀”,中途拦截
字词积累
刘子骥 jì 注释:好马,喻贤能:~足
豁然开朗 huō/huá/huò 注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 注释:喜悦的;安适自在的样子
舍 shě shè 注释:1.居住的房子 2.居住,休息 3.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4.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
1.放弃,不要了 2.施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整体感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东晋孝武帝年号
顺着,沿着
偏义复词,指远
遇到,碰见
在溪水的两岸
落花/繁多的样子
诧异,以...为异
尽
好像……似的
放下
狭小
仅容一人通过
形容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郡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整体感知
空而宽阔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桃花源以外的人
老人和小孩
高兴的样子
乃:于是 十分惊讶
详细
同“邀”,邀请
摆设
副词,都、全
打听消息
妻子和孩子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兼词,相当于“于之”,指从这里。
隔绝,不通音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
更不必说
详细的说出
邀请
居然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指渔人。
不值得,不必;为:介词,对,向
扶:沿着;向:先前的
做记号
拜访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隐逸之士,好游山泽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津,渡口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一.“忘”字表现了什么?
“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没注意路程,暗示其所行已远,也为下文“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二.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林的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
合作探究
三、仿佛一词好在哪里?
仿佛二字运用的既灵活又贴切,因为山口很小,自然光线不很明亮,用仿佛二字正好可以描绘光线暗弱,洞口若明若暗显得很隐蔽的情状,更符合桃花源五六百年来未被人发现的情理。
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林尽—得一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复行”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发现。
合作探究
五、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又怎样的用意?
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欣欣向荣和平等的桃花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也是此文的核心。
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的社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更叹惋先辈的明智,世事的变迁。
合作探究
七、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与外界世俗中的人交往,和上文“绝境”“间隔”,都为渔人后来不复得路,桃花源不可寻埋下伏笔。
八、“处处志之”说明了什么?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是否矛盾?用意何在?
前者暗示了渔人有返回之意,渔人违背了桃花源人的叮嘱。于后文不矛盾。作者意图在于暗示桃花源的虚拟性,安定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
合作探究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本文主旨
主旨概括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
思考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词语延伸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好
今义:滋味好
豁然开朗:古义:宽敞明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孩子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词语延伸
古今异义:
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
一词多义:
舍:舍船—动词,丢下
屋舍—名词,房屋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寻: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其:欲穷其林—指示代词,那
得其船—人称代词,他的
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词语延伸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未果,寻病终(名词做动词,实现)
词语延伸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1、便舍船,从口入
2、便要还家
倒装句:
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
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本文既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真实的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写实结合起来。暴政的持续存在作为真是客观的社会背景读者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的感受到主题的真实。
艺术特色
2、悬念迭起,层次分明
全文仅用300多字,却写出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的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课外延伸
洪吉童传(以传说中的古代英雄洪吉童起义为题材的古典文学名著):
社会环境——朝鲜光海君统治时期,在“壬辰倭乱”的废墟上,权贵们依旧热衷于互相倾轧,百姓们则仍然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无力挽救这种贪腐横行、民不聊生的困局。
理想国度-栗岛国——以仁、孝、信等理念为施政思想,勤政爱民,知人善任。但是只是对历代明君的讴歌加以神话。
国家情状—该国以洪吉童为王,有一整套合乎传统理念的国家机器,并同朝鲜保持这较为密切的关系这里的开拓者的身份明确,来自于人们所熟知的地方,实行的是现实中极有可能存在的仁政。
无论是“桃花源”还是“栗岛国”,究其本质,都是古代文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进行宣泄的产物。这一过程中,陶渊明选择了回归自然,遁隐山林的简单与平淡,而许筠则将目光更多的投向国家机器的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桃花源”是以自然为主导力量形成的,人类在其中是一种被动型的存在;而在“栗岛国”中,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处处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洋溢着很明显的英雄情调。
陶渊明其他作品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停云(并序)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凝聚不散的云。
罇(zūn):同“樽”,酒杯。湛(zhàn):没,有盈满之意。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 这一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
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
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弥(mí):满。襟:指胸怀。
霭(ǎi)霭:云密集貌。
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
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抚:持。
悠邈:遥远。
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陶渊明其他作品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平陆:平地。
靡(mǐ):无,不能。
载:始。荣:茂盛。
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
怡:一作“招”。
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
说:同“悦”。彼:语助词。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陶渊明其他作品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
柯:树枝。
翮(hé):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
相和(hè):互相唱和。
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如何:意为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