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4.1第1讲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4.1第1讲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03 14: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东西方先哲一、先师孔子
1.政治思想
(1)“仁”的思想
①“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
②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
③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2)“礼”的思想
①“礼”是指周礼,“克己复礼”,其基础是宗法分封制。
②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
(3)“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2.教育思想
(1)教学原则: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不分贵贱,一视同仁,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②启发式教学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思想影响
(1)对古代中国
①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2)对世界
①18世纪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二、思想家柏拉图
1.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理念论
①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②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2)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哲学;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不仅研究政治,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2.评价
(1)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雅典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的尊敬。
(2)虽然对柏拉图的思想存在争议,但其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被大家所公认。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1.治学态度及成就
(1)态度:治学严谨,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既有吸收,又有批判。
(2)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3)成就
①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首次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创造的科学三类。
②提出“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③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政治思想。
④提出“中道”伦理学理论。2.评价
(1)把希腊哲学的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精神发展到顶峰,总结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的最高成就,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其批判和发展的精神,使其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3)将西欧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到更高水平。
(4)其基本哲学是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
(5)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其著作中时时体现出这一阶级的思想局限性。中国古代政治家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1.历史功绩
(1)统一全国: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3)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
①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③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设桂林等三郡。
④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2.重大过失
(1)滥用民力: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修长城等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2)秦的暴政:刑罚严酷使秦朝很快灭亡。
(3)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
①政策:吸取隋朝兴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②制度:发展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法律: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2)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唐初经济逐步复苏的基础。
(3)教育方面: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4)民族关系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对外交往方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2.评价
(1)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为唐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等诸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民族关系上政策得当,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对外关系上兼容并包,使唐朝在当时发展成为世界性帝国,客观上对于隋唐文化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5)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也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三、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贡献
(1)平定“三藩”:扫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统治。
(2)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3)抗击沙俄
①组织战争: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②签订和约: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与中国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4)平定准噶尔部:1690年,清军取得乌兰布通战役胜利;次年康熙帝与漠南、漠北蒙古各部首领举行会盟仪式,最终平叛成功。2.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2011·高考天津文综卷)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文字的字体是小篆,材料中缺的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帝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答案: (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评价历史人物一是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将其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即寻找该历史人物的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二是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三是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本题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新课标理念,试题颇具导向性。(2010·高考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事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 本题围绕康熙收复台湾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康熙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治理的措施及其作用应注意归纳概括。
答案: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有力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练规范、练速度、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