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片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西周大臣曾对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辱慢王朝,等于不纳贡。”大臣强调纳贡重要性的目的是( )
A. 保证国家收入 B. 保证国家兵源 C. 明确诸侯义务 D. 强化等级秩序
甲骨文造字方法有多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随着时间发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如日、月、水、火等。这种造字方法是( )
A. 形声 B. 会意 C. 象形 D. 指事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遵守世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反映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千年之间,它让瓷器和茶叶成为了永久的中国名片。这段材料强调了“它”( )
A. 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 B. 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使中国经济领先世界
如图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
A. 中央集权制逐渐加强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如图为东晋至北宋时期进入各级政府为官的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实现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科举制度的推行 D. 社会观念的转变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说明( )
A. 宋代没有出现民族交融 B. 元朝进各少数民族完全汉化了
C. 元朝时期有民族融合的表现 D. 元朝时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世界史纲》:“这项成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圣经,另一个结果是学校里的教科书便宜了,阅读的知识迅速传播。”请问“这项成就”指的是四大发明中的( )
A. 火药 B. 造纸术 C. 印刷术 D. 指南针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 侧重史书记载 B. 注重史料考证
C.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中国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只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 )
A. 基本否定太平天国 B. 客观评价太平天国
C. 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D. 片面评价太平天国
1920年,陈独秀、李汉俊在上海创办《劳动界》,该刊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让工人们明白自己受剥削的根源,阐明了工人群众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根本途径,“……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社会主义”。当时,这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
A. 发展新文化运动 B.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C. 宣传马克思主义 D. 阐明民主革命任务
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更名表明国民政府( )
A. 实现了东西部教育资源整合 B. 对抗日战争有了新认识
C. 高等教育新战略布局已完成 D. 重视西南国民素养培育
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
A.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夏衍回味当天盛况时说:“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泫然欲涕。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终于像旭日东升一样,重新站起来了。”夏衍回味的是( )
A. 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B. 举行开国大典
C. 欢送志愿军入朝 D. 庆祝南京解放
观察如表,导致浙江省各阶层占有土地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浙江省各阶层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时间 1949年 1953年
阶层 亩数(万) 占比(%) 亩数(万) 占比(%)
地主 约566.3 20.6 约83.5 2.7
富农 约148.4 5.4 约122.3 4
贫农 约474.9 17.6 约1306.1 41.5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完成
C. 三大改造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太原重型机械厂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1953年到1957年,太原重型机械厂生产总值完成7352万元,利润完成1687万元,上缴利润完成1546万元,五年内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年成倍增长,1957年与1953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14.6倍。 这表明太原重型机械厂的建设( )
A. 与三大改造密切相关
B. 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
C. 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突出成就
D. 在全国同类工业企业中遥遥领先
2019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山向记者汇报,“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他的话主要体现了民族地区( )
A. 已完全摆脱贫困 B. 正在进行民主改革
C. 迈进了社会主义 D. 正在实现繁荣发展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如图是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方阵组图。这是向世界宣告( )
A. 中国人民海军的诞生 B. 海陆空立体协同作战能力
C. 太空部队的正式成立 D.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
坂本太郎编写的《日本史》记载:“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他人诛杀了苏我入鹿,消灭了代表旧势力的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材料表明日本( )
A. 仿效了中国秦朝的典章制度
B. 建立的新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C. 加强了世袭贵族的政治地位
D. 建立了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封建制度
“16-18世纪中期,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和不平等贸易,这些贸易公司通常由政府授予特权,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材料中的这些活动( )
A. 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B.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C. 使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D. 有助于发现新大陆
“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新的体制”是( )
A. 君主专制 B. 民主共和制 C. 三权分立制 D. 君主立宪制
1791年,法国女性奥兰普 德古热写出了女权运动的标志性文献--《女人与女性公民权利宣言》,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奴的公民权属于奴隶主,并且按白人的五分之三折算。这暴露出( )
A. 18世纪末西方民主的局限性 B. 法美两国国情存在明显差异
C. 西方人权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D. 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尚不发达
《火山口上的分赃》一书写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材料反映了该体系( )
A. 无法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 有利于形成战后的和平稳定局面
C. 限制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
D. 建立了战后国家关系的新秩序
如图中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 B.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
C.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 D. 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A. 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B. 苏联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
C. 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D. 苏联采取缓和策略扭转冷战的被动局面
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可见,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是( )
A. 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 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D. 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据俄罗斯《观点报》(2019年12月25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一些欧洲国家企图篡改二战历史表达强烈不满,认为欧洲议会的决议是妄图抹杀苏联为结束二战所作的贡献。下列有关二战中苏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打击德国
B. 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二战战局变化
C. 打击意大利促使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D. 迫使德国放弃对英国猛烈轰炸
“作为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广的一种发展道路,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材料评价的是( )
A. 苏联模式 B.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C. 苏联农业集体化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更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砸开“中国的大门”的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中国率先“模仿这些技术”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的?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孙中山“救国救民的方案”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果?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材料二:“工业革命对商品的制造方式、制造地点带来了本质性的变化,成为城市增长的强力催化剂。”原来在自己的小屋中就可以进行全部手工生产流程的农村工人,现在必须在工厂中才能生产,而且所有的加工流程被流水化。自此,工业由原来的分散转为集中。源源不断的农村工人涌向城市……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
--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材料三:据统计,战前的1940年,苏联城市数量增加到1241座,镇增加到1711座,城市总人口增加到6311万人,比1926年增加了一倍还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了32.5%.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2%,是资本主义国家在鼎盛时期城市人口最高年平均增长率的1.5倍至2倍……苏联为了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还实施了居留证制度。居留证制度建立于1932年12月1日,按规定,凡年满16岁的公民必须领取居留证,并在以后定期更换。
--耿晓棠《试论苏联的城市化》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世纪城市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经济地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50年至1850年间推动英国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该因素如何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并推动城市化进程的?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6年至1940年间苏联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苏联城市化有什么特点?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
一战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几经沉浮;近年,中国不断在国际舞台上阐明主张、提出方案、贡献智慧,中国外交在理念和实践上不断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中国青年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11月17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华盛顿会议上是如何解决山东问题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战略性调整”的表现并分析说明外交政策调整前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概括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设想是什么。请用冷战结束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一构想实现的可能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辱慢王朝,等于不纳贡。”可知,大臣强调纳贡重要性的目的是强化等级秩序。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其权力有管理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故选:D。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辱慢王朝,等于不纳贡。”
注意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实质及影响。
2.【答案】C
【解析】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造字方法中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如日、月、水、火等。这种造字方法是象形。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的相关史实。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汉代的统治,重点掌握文景之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兴……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孝景遵业”。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汉代的统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掌握文景之治相关史实。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指的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故选:A。
本题以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为切入点,考查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民族在不同文明中的桥梁作用。
5.【答案】C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隋朝以前出现了朝代对峙的分裂局面,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这说明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南北朝到隋朝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识记隋朝统一全国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统一全国的史实。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推行。科举制的实行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知道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元朝实现统一后,虽然实行了等级政策,但是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通婚。民族差异逐渐缩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据“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知,这说明元朝时期有民族融合的表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这项成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圣经,另一个结果是学校里的教科书便宜了,阅读的知识迅速传播”反映的是印刷术的影响,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掌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时间和意义。
9.【答案】C
【解析】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1.【答案】D
【解析】A.材料中说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不认为,中国人认为是清剿鸦片的战争,说明中国人认为是不正义的。
B.中国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C.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是由国家立场来决定的。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双方都没有提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广阔的世界市场,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性质是侵略战争,最大的影响是中国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D。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2.【答案】B
【解析】据“洪氏之覆亡,只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可知,该观点客观评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劳动界》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创办于1920年8月15日,被认为是“国内第一个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陈振新《陈望道与建党初期的工人运动刊物<劳动界>》。《劳动界》用朴素易懂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劳动界》这类刊物的创办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劳动界》这类刊物创办的目的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据“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可知,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抗战是一个长期战争,大学校址可能长时间在昆明,故选项B符合题意;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新战略布局已完成与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无关,排除选项AC;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这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并非重视西南国民素养培育,排除选项D.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的相关史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战略决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表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胜利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1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49年至1953年浙江省地主、富农占有土地比重大大减少,而贫农占有土地比重明显上升,据此可知与土地改革有关,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翻身解放,A正确;“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排除;三大改造是1953年至1956年,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C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始于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结果和意义。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广大贫农获得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18.【答案】C
【解析】据题干“太原重型机械厂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1953年到1957年,太原重型机械厂生产总值完成7352万元,利润完成1687万元,上缴利润完成1546万元,五年内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年成倍增长,1957年与1953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14.6倍。”可知,这表明太原重型机械厂的建设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突出成就。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一五计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及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山的话主要体现了民族地区正在实现繁荣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解析】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题干图片是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方阵组图。依据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国防建设的发展。我国进行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了国防建设的发展的知识。
21.【答案】D
【解析】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故材料表明建立了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封建制度。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知识。
2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6-18世纪中期,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进行海盗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和不平等贸易”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富,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殖民扩张,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英国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掌握相关知识。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力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王权受到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故D项正确,A项排除。英国并未实行民主共和制及三权分立体制,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题干”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本题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进程进行分析解答。
24.【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8世纪后期,当时的法国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都存在着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而且当时都是用资产阶级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的。体现了18世纪末西方民主的局限性。选项A是正确的。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了解西方民主的局限性。
25.【答案】A
【解析】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可知,材料一中“上一轮争夺”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一轮争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故选:A。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26.【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最快阶段出现1932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所以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故选:B。
本题以历史图表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关键是对图表信息的提取。
注意对图表的解读,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
2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和军队,击败法西斯,并于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71 年,南斯拉夫开始在经济和社会事业部门实行“联合劳动”体制,对经济自下而上地实行相对集中管理,之后,开始了以私有化为特征的激进式经济改革。据“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南斯拉夫的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苏东艰难探索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相关知识。
28.【答案】D
【解析】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这说明其特点是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故选:D。
本题考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的特点,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
29.【答案】B
【解析】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开辟了欧洲苏德战场外的第二战场。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这次战役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选项B有关二战中苏联的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中的苏联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二战中的苏联的相关史实。
3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作为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广的一种发展道路,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可知,这是对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
故选:A。
本题以“作为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广的一种发展道路,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31.【答案】【小题1】鸦片战争;英国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需要大量的市场,为打开中国大门,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奕 、李鸿章、曾国藩等。
【小题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小题3】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化的探索、《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等相关史实。
32.【答案】【小题1】主要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经济地位:工商业中心(或者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小题2】因素: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引导: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工厂出现;生产分工的细化;商品生产规模化、集中化等。(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3】原因:苏联工业化,三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在指令性计划下进行(实施了居留证制度),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小题4】城市是文明象征,应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城市化过程中应遵循基本经济规律;政府要加强引导,防止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出现。
【解析】本题以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城市取得自治权方式、工业革命的影响、苏联工业化建设,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城市取得自治权方式、工业革命的影响、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3.【答案】【小题1】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通过《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权益;但《九国公约》使中国由日本独霸变为列强共管。
【小题2】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小题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小题4】设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如世界各国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防止核扩散、保护环境的认知趋同,这一构想的实现是可能的。
【解析】(1)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关知识。据材料“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
(3)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设想。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设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