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第2讲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和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一、宪章运动
1.背景
(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形成。
(2)19世纪上半期,欧洲工人阶级经历着深重的苦难。
(3)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被排斥于议会之外。2.三次请愿运动高潮
(1)第一次:1839年,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请愿书,但遭下院否决。
(2)第二次:1842年,宪章派330多万人签名的请愿书递交议会,再次遭国会拒绝,工人发起罢工斗争。
(3)第三次:1848年,受法国二月革命影响,190多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因领导人动摇而夭折。
3.意义:工人阶级展示了惊天动地的力量,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国际工人运动
1.第一国际
(1)成立: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
(2)工人运动史实
①几乎在欧洲各国建立了支部,领导各国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②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③指导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2.第二国际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指导下在巴黎成立。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
(2)意义:推动各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游行示威和罢工活动。一、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1.“中体西用”思想
(1)产生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惊了清代一部分有见识的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
(2)形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在其《劝学篇》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另外他主张“务通”,倡导西学。2.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1)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并把西方近代的政治文化概况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2)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以此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合理性。
(3)梁启超的民主思想: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民”思想,著有《新民说》。(4)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①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
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也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还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1)内容: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问题。
(2)评价
①改良派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
②革命派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逐渐占据优势,通过论战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1)背景
①20世纪初,改良派广泛宣传立宪思想,希望立即实行宪政以改造中国政治。立宪运动应运而生。
②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内容: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①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
②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一定的自由。 (3)评价
①进步性: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得到有限的认可。
②局限性: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3.帝制终结和共和制度的确立
(1)辛亥革命爆发
①原因:“皇族内阁”的出现,激起了全国各界的普遍不满。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2)共和制度初见雏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
(3)共和制度的确立
①南北议和,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②帝制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③共和制度终于确立。 (4)历史意义
①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同时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
②从此,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11日,由孙中山颁布。
(2)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3)意义: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其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5.辛亥革命后维护共和的斗争
(1)袁世凯专权
①1913年,刺杀宋教仁于上海车站。
②进步人士决心抵制袁世凯专制,袁世凯却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代议共和制被破坏殆尽。
(2)护国运动
①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对,各种反袁势力和反帝势力纷纷响应,形成了护国运动。
②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最终在忧惧中死去。6.革命后的结果: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三、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1.解放区的民主政治
(1)“三三制”政策
①含义:在参议会和政府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
②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策,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普选制度
①内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中。
②意义: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
①背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②内容: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③结果:不久国民党就违背和平民主原则,制造了一系列的暴行。(2)召开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1月)
①内容:通过了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②结果:国民党破坏政协协议,挑起了内战。
(3)第二条战线
①背景:全面内战爆发。
②含义:在国统区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爱国人士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
(1)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运动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②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①1946年5月发表《五四指示》,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②1947年下半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4.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1947年10月,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2)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界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人士热烈响应。(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形成民主统一战线。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4)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2011·高考福建文综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近代维新派的思想主张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概括;再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注意从国家面临的民族危机和康有为个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二找出二人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无数志士仁人努力探索,改造国家之路。维新派主张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无产阶级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以新课标理念考查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是值得关注的热点考向。(2011·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相关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民权思想特点与西方宪政思想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等知识点。第(1)问应围绕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欧美宪政思想的异同作答。第(2)问要注意根据所学知识正确看待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的理论与实践差异性。答案: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和反专制斗争的进行,历程艰难。从“中体西用”的思潮涌动,到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学习、借鉴,从维新改革的尝试,到通过革命进行“旧邦新选”的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民主主义理想,在中国建立起新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终于推翻了清朝,把封建帝制赶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但是,封建专制的阴魂不散,中国人民反复辟、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练规范、练速度、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