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二 第1讲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化进程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二 第1讲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化进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03 14: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讲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化进程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一、斯宾诺莎
1.主张:“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
2.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二、洛克的“天赋人权论”
1.背景:17世纪,英国革命历经波折,最终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洛克等一批流亡者随同威廉和玛丽来到英国,于1689年发表了《政府论》,为新秩序提出了理论论证。
2.主要思想
(1)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包括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
(2)强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
(3)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
3.影响: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主要思想内容
(1)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平等,法律上、经济上的平等。
(2)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但并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3)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人民主权的政府。
2.意义
(1)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法国革命的影响巨大。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一、英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权利请愿书》
(1)自13世纪《大宪章》颁布以后,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甚至到16世纪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历代国王登基都宣誓效忠法律。
(2)过程:詹姆斯一世宣扬“君权神授”,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税收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是国王与议会冲突的集中体现。詹姆斯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先接受《权利请愿书》后反悔解散议会,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反抗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2.《大抗议书》
(1)背景: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困难,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议会于1641年通过《大抗议书》。
(2)内容
①历数国王在内政外交上的弊端。
②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
(3)影响:议会反对派与国王决裂。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爆发:1642年8月,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2.共和国的建立
(1)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贵族克伦威尔脱颖而出,经反复较量,击败王军,1648年年底内战结束。
(2)共和国的建立:1649年,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宣布英国为共和国。3.克伦威尔的“护国政体”
(1)建立: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
(2)结束:1660年5月,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复辟王朝的覆灭: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完善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
(1)背景:在1688年光荣革命中,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共同继承英国王位。继位条件是必须接受《权利法案》。
(2)《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权利法案》用法律的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形成
①18世纪早期起,英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由内阁中财政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一般认为沃波尔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②在18、19世纪形成的一些惯例中,英国逐渐确立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2)完善: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3.议会改革:选举权的扩大。
(1)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2)1832年英国议会终于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一些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二次选举改革法案,使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4年,由保守党领袖格莱斯顿提出而进行第三次议会改革,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4.两党制的演变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英国议会中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
(2)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
(3)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获得新的名称:自由党、保守党。
(4)20世纪初,工党兴起,自由党逐渐分化。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
美国的民主化进程一、美国《独立宣言》
1.历史背景
(1)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
①自1607年起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居民享有比英国人更广泛的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在社会中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②欧洲启蒙思想传播到殖民地。 (2)“无代表不得征税”:七年战争造成英国庞大的财政赤字,于是决定向殖民地征税,殖民地人民高呼“无代表不得征税”的口号,采取各种方式抗议英国,如“波士顿倾茶事件”。
2.发表: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草拟的《独立宣言》。
3.主要内容: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自由的合众国。
4.结果:1783年9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二、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1.从邦联到联邦: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后,成为13个各自为政的邦。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
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1787年)
(1)制定:1787年,来自13个邦的邦联代表成立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 (2)内容:按照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分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军事长官。总统由全国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期终身。三部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3)评价: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止专制的体制。
(4)发展完善:基本人权的保障。为增补人权内容,1790年国会通过了麦迪逊主持起草的10条宪法修正案。法国的民主化进程一、法国大革命
1.原因
(1)旧制度衰微。
(2)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观念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3)路易十六向贵族开征捐税遭到反对。
(4)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为了解决财政危机,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组成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2.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1)大革命的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了象征法国封建专制暴政的巴士底狱,并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
(2)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示了新制度的原则。1791年9月,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3.共和国:战争与内乱。
(1)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俘获国王和王室成员。
(2)新选出的国民公会一致通过废除王政的议案,并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4.雅各宾派的统治
(1)1793年5月底,巴黎民众举行暴动,拘捕了吉伦特派的领袖,更激进的雅各宾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2)推行恐怖政策。
(3)结束: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中的反对派发动“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二、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1.拿破仑帝国
(1)建立: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接管了政府,任“第一执政”,实际上建立了独裁政权。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措施:颁布了《民法典》等,到1812年,第一帝国盛极而衰。
(3)覆亡: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后归来建“百日政权”,最终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再次退位,第一帝国覆灭。 2.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在反法联军的保护下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章》。
3.七月革命:导火线:《七月敕令》。1830年爆发的七月革命,起义在三天内胜利结束,被称作“光荣的三日”。
4.二月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二月革命
①七月王朝反对任何改革,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②经过和结果: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七月王朝的统治,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法国人民享有普选权、劳动权和全民免费教育权。5.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1)1852年,路易·波拿巴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2)1870年7月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
6.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标志着法国的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2011·高考北京文综卷)(节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 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 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 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 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 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法国和美国的建国纲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国家的建设和中国近代的爱国、救国运动。第(1)问,从君主和大臣身份的来源和变化中即可得出答案;再抓住“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从地方管理制度和中央权力的发展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从两者思想的来源——启蒙思想方面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启蒙和政治制度奠基的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着重回答出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的经济措施。再从民族危机严重及对日本的仿效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是颇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解析: 本题围绕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思想主张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从材料内容分析,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托克维尔强调无限制的权力即受多数人的暴政。第(2)问应从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等方面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答案: (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两人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比较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围绕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思想主张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试题颇具导向性。[练规范、练速度、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