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审视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筛选(shāi) 媲美(bì) 时髦(máo) 昙花一现(tán)?
B.得逞(chénɡ) 诞生(dàn) 自戕(qiānɡ) 抱残守阙(què)?
C.大厦(shà) 推祟(ɡòu) 箝制(qián) 销声匿迹(nì)?
D.负荷(hè) 攻讦(jié) 铸造(zhù) 褒贬不一(bǎo)?
思路解析:A项中的“媲”应读“pì”;B项中的“逞”应读“chěnɡ”,“阙”应读“quē”;D项中的“褒”应读“bāo”。?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整合 烙印 禁忌 徒劳无功?
B.威摄 糟糕 明辨 事过境迁?
C.趋时 尔后 推祟 一蹴而就?
D.惰性 蜕除 决裂 斑剥陆离?
思路解析:B项中“摄”应为“慑”;C项中“祟”应为“崇”;D项中“剥”应为“驳”。?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B.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C.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化为明日黄花。?
D.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思路解析:A项中的冒号的作用与“即”重合,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中的第三个逗号应改为分号,因为这里表示并列关系的前后分句内部已经使用了逗号;D项中省略号后的句号应删除。?
答案:B?
4.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用简明的语言给“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1)传统文化是指
(2)文化传统是指
思路解析:设计本题是为了反馈预习的质量和效果。文中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有专门的解释或论述,如“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等。只要能抓住这些语句,稍加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1)一个民族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2)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不死的民族魂。?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如果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有利于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1.文中加点的“这一点”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
2.文中以“财富”和“包袱”比喻传统,有什么作用???
?
3.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
4.文中认为正确对待传统的做法是什么???
?
5.文中认为,“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试举一例加以佐证。??
1.思路解析:从加点的词语所处的位置可推断,“这一点”指代的内容在上文,而上文所讲正是有关对传统价值的不同认识。再从加点词语的下文来看,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常常出现极端化倾向,不能兼顾。由此可以组织出答案。?
参考答案:传统所具有的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两重属性。?
2.思路解析:比喻手法的一般作用,就是使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显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传统”的属性本身比较抽象,用了“财富”与“包袱”这两个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为喻体,就使人容易理解。而且,“财富”与“包袱”两个喻体分别体现了“传统”的截然不同的属性:说是“财富”,是因为“传统”能够给民族的后人以祖先们积攒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本领,为后世的不断进步提供提升的平台,就像财富,可以供后人支取使用;说是“包袱”,是因为“传统”有惰性,会箝制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行动,从而拖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后腿。这样,喻体显得贴切而客观。?
参考答案:一是使“传统”的属性显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二是对“传统”的属性的解释客观而贴切。(意思对即可。)?
3.思路解析:选文六段,前两段分别从“财富”和“包袱”的角度解说传统的两个不同的属性;后三段则具体剖析对传统属性的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可见,要把握作者阐明的观点,应在第三段中找寻答案,即“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为什么要这样呢?是为了避免下文所说的问题,即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两重属性,从而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能扬长避短。?
4.思路解析:回答本题,应考虑到传统具有“财富”与“包袱”这两重属性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对待这样的看似矛盾的属性,要防止认识上和行为上的极端化。?
参考答案: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5.思路解析:本题带有开放性,目的在于加深对传统的“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的特点的认识。举例可以从生活习惯、交往礼节、思想观念等方面列举。?
答案:略?
???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媲美(匹敌,比得上) 一蹴而就(踏)?
B.刮垢(污秽,肮脏) 应运而生(命运,运气)?
C.箝制(夹住,控制) 斑驳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D.自戕(杀害,摧残) 抱残守阙(同“缺”)?
思路解析:“运”应解释为“原指天命,泛指时机”。?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伫立 愕然 衣锦还乡 才华横溢?
B.依稀 玷污 气急败坏 顺理成章?
C.下野 嘟囔 顿足捶胸 难以至信?
D.杀青 暴戾 慢条斯理 失魂落魄?
思路解析:C.“难以至信”的“至”应为“置”。?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 衰亡。?
(2)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西部偏僻小镇经济的发展。?
(3)法庭上的人们又开始自行其是,霍威茨法官知道这是他出来 的时候了。?
A.以致 制约 干预?
B.以致 限制 干涉?
C.以至 限制 干预?
D.以至 制约 干涉?
思路解析:“以至”用于带有递进式关系的语句中表示结果;“以致”用于带有因果关系的语句中表示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淡化”与“衰亡”之间有程度上由浅到深的递进关系。“限制”意为给以约束不许越过;“制约”意为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影响。“干预”指过问;“干涉”指过问或制止。法官对在法庭上出现的某些情况应予以制止,故应用“干涉”。?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B.生命该像是兰花一样,总是等待那能接纳它的独特、欣赏它的美丽,也热爱生命的伙伴!它的等待是充满能量的期盼,是随时与大地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赏。?
C.由于材料陈旧,事过境迁,许多研究结论自然也就成了明日黄花,与当今中国的现实完全背离。?
D.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但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应运而生,这是需要警惕的。
思路解析:“应运而生”的意思是顺应时运而产生,指在适当时机下出现的人或事物,多指好的场合或情境。这里用来形容不良现象,感彩不当。?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一篇报道里,赵小东说,拥有同样的阳光、空气、水以及一切有益的东西,未必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B.据欧洲媒体报道,美国已经拒绝了伊拉克提出的可以让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员参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工作。?
C.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属于综合性博览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会期6个月。?
D.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奔小康这个宏伟蓝图,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
思路解析:A项“阳光、空气、水”和“一切有益的东西”是包容关系,不能并列;B项缺宾语,在“工作”后面加上“的建议”;D项动宾搭配不当,“宏伟蓝图”不能与“实现”搭配。?
答案:C??
6.下列各句括号内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澄澈的。(a.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b.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②还是那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b.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A.①a②a
B.①b②b
C.①a②b
D.①b②a?
思路解析:①选b,“它们”与前文的“水”主语一致;②选a,最后归于合,突出不肯也不忍离去的感情。?
答案:D?
(2004年湖南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部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状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侯、使,进行灵活的辩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作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7.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8.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辩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C.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D.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西方许多国家对古老的中医学正逐步地从排斥转向理解,看来,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医学要走向世界,现在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尽管它对很多问题仍然解释不清,对有些病的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7.思路解析:B项的表述以偏概全。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而“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的只是其中的藏医的做法,并不能代表全部,因此不能用来解释“显得神秘”的原因。?
答案:B?
8.思路解析:A项断章取义。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是用来证明西医学“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的,因为他们也只能提出学说观点,却无法搞清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的,更无法清楚地解释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B项夸大其词。信息源于第一段“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一句,不难看出,材料中并没有说中医学能治疗“所有疑难杂症”。D项无中生有。材料中只说中医学“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状将病人分类定型”,没有涉及“收集全部素材”。?
答案:C?
9.思路解析:A项张冠李戴,故意混淆概念。“东方医药学”除了包含传统的中国医药学,至少还应包含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之一的印度传统医药学。B项以偏概全。“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只是中国传统医学之一的藏医疗法,并不是整个中医都是这样。C项断章取义。“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的观点只是西医过去的不成熟的看法。?
答案:D?
10.思路解析:A项无中生有。材料最后一段说“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可以由此推断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在历史的变迁中没有经受住考验,没有能够传承下来,因此“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的推断不能成立。?
答案:A?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思路解析: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应该是既写景又写情的;因为景是情之本,情是景生的果。“凉”字就是这样的“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凉。“如何营造意境”,分析时主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表现的手法。?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个单句概括出它的中心内容。(不超过30字。)?
由于科学的进步,有人明确指出,当今的大多数癌症将可以治愈;到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艾滋病的死亡率将会大幅下降;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可减少一半,而患者大部分可以正常生活;由于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新的脊椎损伤病人可以避免发生截瘫。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在2020年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有可能出现。???
思路解析: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要点的能力,注意:答案一定要用主谓句来表达,不可用短语形式。?
参考答案:在未来几十年里,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将得到有效的防治。?
?
13.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构造,就得画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语言的连贯。⑤句是总说,是话题,必须摆在第一;①句和②句是分说,目的是说明实用,应该摆在第二和第三,④句用这类近指,显然应摆在①②句后作为第四;③句是一个总结,一个归纳,摆在最后,根据③句先说书籍后说房屋,可以推知①句和②句应当②句在前。?
参考答案:⑤②①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