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单元主线
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主题思考: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经济变化)
课时主线
课标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重点: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经济领域
经济格局
微观
宏观
帆过浪有痕——“南海一号”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情境引入
农业
“从沉船中发现的谷壳、石磨盘、磨棒判断,船上具备食品加工能力……沉船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遗存……”
——叶道阳《“南海Ⅰ号”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南海Ⅰ号”中出土的腌制食物
《耕获图》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1.粮食作物
(1)新粮食品种——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
(一)农业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种》
《耕获图》
耕田
插秧
收割
打场
入仓
灌溉
堆秸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2)新耕种技术——复种
相关史事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教材P42页
1.粮食作物
(一)农业
《耕获图》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3)新耕种工具——秧马
1.粮食作物
(一)农业
宋代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4)新“粮仓”——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1.粮食作物
(一)农业
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地图册P31页)
(地图册P32页)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阅读地图,结合教材,概括宋朝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种植情况
(1)茶叶:南方普遍种植茶叶,产茶州县有所增加。
(2)棉花:种植地区从广东、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南方经济作物种植超过北方。
2.经济作物
(一)农业
手工业
这条船的装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复杂得多,这条船上最大宗的货物应该是什么呢,是瓷器和铁器,当然肯定还有丝织品,但是丝织品保存不下来了。丝织品在海里面,八百年的浸泡,已经跟泥混合在一起了,我们只是检测到泥的样品里,含有丝蛋白,就说明这个地,曾经是有丝绸装在这了……
——“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 孙键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南海Ⅰ号”中出土的瓷器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概括宋代纺织业发展的情况。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地图册P32页)
南方纺织业胜过北方。
材料一:宋代丝织技术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名特产品,如“东绢”和“蜀锦”,号称天下第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纺织业
(二)手工业
发展情况
(1)丝织业:北宋时,主要分布在四川、浙江一带。
(2)棉纺织: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增多。
定窑娃娃枕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钧窑水仙花盆
官窑青瓷贯耳瓶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碗
中国 China
瓷器 china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制瓷业发达,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2.制瓷业
(二)手工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宋代制瓷业的发展情况。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地图册P32页)
2.制瓷业
(二)手工业
材料一: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宋代在制瓷工艺方面有许多革新和创造,如复烧工艺的发明、“火照”的应用、煤燃料的出现等,但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境界。
——颜惠崇《宋代陶瓷业兴盛的原固》
发展情况
(1)工艺:有许多革新和创造;开辟陶瓷美学新境界。
(2)名窑代表: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等。
(3)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
(4)制瓷业中心: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中心。
南方制瓷业超过北方。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这艘船的价值更多的是船体,中国人开启了自己的大航海时代。
——“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 孙键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概括宋朝造船业的发展情况。
发展情况
(1)技术领先: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2)规模宏大:载重数最大可达万石。
(3)设计科学: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配备指南针。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地图册P31页)
广州
泉州
明州
3.造船业
(二)手工业
南方造船业超过北方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宋朝朱彧《萍洲可谈》
商业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南海Ⅰ号”中出土的钱币
目前船上已陆续发掘出水铜钱数万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晚的是南宋赵构时期的“绍兴元宝”。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官网记载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三)商业
阅读材料,分析唐宋都城在结构分布上有何不同?
虹桥摆摊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地图册P41页
(1)冲破空间限制,打破坊市制度。
1.都市商贸
(三)商业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宋朝都市的商贸还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2)冲破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1.都市商贸
(三)商业
地图册P41页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宋朝的都市商贸还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南宋]陆游《杂赋》
市镇店铺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地图册P39页
(3)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1.都市商贸
(三)商业
思考:当时商业发展出现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北宋纸币“交子”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拓片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4)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货币
(三)商业
材料一: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宋代海外贸易图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3.海外贸易
(三)商业
请你阅读教材,结合宋代海外贸易图,推测南海一号的出发地和贸易线路。
商港:广州、泉州等;
航线:近到日本、朝鲜,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阅读材料,宋朝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分析宋高宗对海外贸易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而久任。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五《绍兴十年夏四月丁卯》
机构: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态度:鼓励、重视;
原因:海外贸易利税收入多。
3.海外贸易
(三)商业
类别 发展成就 发展集中的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苏州、湖州
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福建、成都平原等
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工具的改进和棉纺织品种的增加。 四川、江浙、海南岛
制瓷业 众多名窑;瓷都;南宋制瓷业中心。 江西、江南地区
造船业 造船业世界领先;世界最早的船坞。 广州、泉州、明州
商业 都市商贸 大规模的都市:街市、早市、夜市、草市、市镇的出现 杭州
海外贸易 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广州、泉州
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四川
一、微观:经济领域新变化
宋代经济领域发展成就一览表
南
方
地
区
思考:南宋时,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
(地图册P33页)
材料一:至北宋末年,中央财政收入无论是漕粮还是钱物,都已依靠南方,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游彪《宋史: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宋代粮食主要产区、制瓷中心、丝织中心、造船中心、商业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2.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3.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注:主要经济发达区、人口分布、财政收入来源等指标是经济重心划分的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格局新变化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唐中后:开始南移
南宋:南移完成
汉代:重心在北
二、宏观:经济格局新变化
阅读下图,描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地图册P32页
1.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
二、宏观:经济格局新变化
人口的三次南迁
(中外历史纲要 上 历史地图册P25页)
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
(1)经济因素: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经验和劳动力。
材料一:
2.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
二、宏观:经济格局新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还有哪些?
材料二: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教材P42页相关史事
材料三: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完全奠定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教材P46页相关史事
(4)政策因素:宋代统治者政策推进。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
二、宏观:经济格局新变化
阅读材料,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其次,经济重心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北方的形势下,继续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3.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
课堂小结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经济领域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经济格局
微观
宏观
量变
质变
过程
原因
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都市商贸
货币
海外贸易
2.创新是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3.对外开放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4.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
古为今用
主题思考: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后作业
从经济史的角度学习了宋朝历史后,你对宋朝历史有何新印象?结合课前对宋朝的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写一篇题为“宋朝印象”的小论文。
谢谢观看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
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题: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习本单元时,学生要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和融合的史实,知道是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同时,学生还要知道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而本课属于经济变化部分的内容,学习好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知道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课共三个子目: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分别讲述了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的表现,而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三个子目之间联系密切,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整体上,宋代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宋代各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理解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即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研读南海一号的考古成果和宋代经济发展的图文史料,在情境中梳理、概括出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升史料辨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在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微观到宏观视角的转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宋代人民在农业上的创新,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理解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过程
上课前先进行单元线索的梳理,点出本课在单元中的内容从属,即属于社会变化中的经济变化部分,并依据这个点来设置本课的主题思考: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史料: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黄建华、黄迅余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53页。
设计意图:新课前先梳理单元线索,有助于实现大单元教学的连贯性;设置贯穿整节课的主题思考,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原则。
再呈现课标要求、学习重难点以及课时学习线索,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学习思路。
1. 新课导入。
利用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成果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透过南海一号,去探究宋代经济发展的情况。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考古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2. 正课讲授。
(1)微观:经济领域
由南海一号出土的谷壳、食物及加工工具等引入宋朝农业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教材讲述宋朝农业发展的变化。
史料:“从沉船中发现的谷壳、石磨盘、磨棒判断,船上具备食品加工能力……沉船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遗存……”
——叶道阳《“南海Ⅰ号”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4期,第99页。
①农业:
粮食作物:首先,利用教材《耕获图》和宋真宗派人引进占城稻的史料,讲述宋朝农业品种的变化。
史料: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种》(转引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1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
接着,继续利用《耕获图》来讲解宋朝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由图上收割、插秧同时进行这一矛盾点和教材相关史事的介绍,来讲解宋朝新耕种技术——复种技术的出现。
然后,继续通过图上的生产工具——翻车,来讲解宋朝出现的新生产工具——秧马。
再由新品种、新耕种技术、新生产工具自然过渡到粮食产量的变化,并利用课本上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来得出宋朝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国家的粮仓。再结合地图册上的宋代经济的发展图来分析这些地点的地理位置,由此得出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的结论。
设计意图:粮食作物讲解部分多次使用教材插图——《耕获图》,还原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并将文字史料与地图结合起来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为后面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作铺垫。
经济作物:通过宋代经济的发展图过渡到经济作物的讲解,并结合教材和地图让学生概括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解的时候,注意利用地图上已有的唐宋对比数据和南北差异进行讲解,顺利得出南方经济作物种植超过北方的结论。
讲解完农业部分后,再次回到南海一号出土文物的研究,通过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在央视综合频道节目《开讲啦》(20190907)中讲述的手工业产品出土的情况,引入手工业的讲解。
设计意图:回到南海一号的情境,使得开头创设的情境能够继续延续,贯穿整课。
②手工业:
纺织业:由南海一号上发现的丝织品泥蛋白引入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史料和教材来概括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教师讲解发展情况时,要利用地图上北方的丝织品衰落区和南方的丝织品发达区来对比,由此得出南方纺织业胜过北方的结论。
史料:材料一:宋代丝织技术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名特产品,如“东绢”和“蜀锦”,号称天下第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转引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七年级下册,第12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制瓷业:由南海一号出土的瓷器引入制瓷业的讲解,通过宋朝瓷器图片,先让学生整体上感知宋朝制瓷业的发达,再引导学生利用史料、教材来概括制瓷业发展的情况。教师讲解发展情况时,同样要充分利用地图来分析南北方的差异,得出南方制瓷业超过北方的结论。
史料:材料一: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宋代在制瓷工艺方面有许多革新和创造,如复烧工艺的发明、“火照”的应用、煤燃料的出现等,但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境界。
——颜惠崇《宋代陶瓷业兴盛的原固》(转引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七年级下册,第12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造船业:利用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对于南海一号船体本身价值的肯定,引入宋朝造船业的讲解。再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教材史料来概括造船业的发展情况。教师讲解发展情况时,利用三个造船业发达地区广州、泉州、明州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南北方发展的差异,得出南方造船业超过北方的结论。
设计意图:手工业讲解部分,教师多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史料进行概括,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多次利用地图进行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为讲解经济重心南移作铺垫。
③商业:
利用南海一号出土铜钱(图文均来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官网)引入商业的讲解。
设计意图:开头创设的南海一号研究情境得以延续,且自然过渡到商业部分的讲解。
都市商贸:首先,利用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来帮助学生感受宋朝都市商贸的繁荣。
设计意图: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大,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详细分析具体出现了哪些变化。先通过唐宋城市布局图来分析宋朝时都市商贸打破坊市制度的情况,并利用《清明上河图》相互印证。
然后,继续结合东京城的城市布局图、教材史料(《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来讲解早市、夜市,得出宋朝都市商贸冲破时间限制的结论。
再通过《清明上河图》市镇店铺的图片、地图(图上南宋都城临安附近出现大量市镇)以及宋朝诗词,来讲解宋朝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以及出现草市的现象。
货币:从宋朝都市商贸繁荣过渡到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并通过史料分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社会出现“钱荒”以及金属货币在大宗交易和长途贸易中携带不便的问题,从而引入交子的讲解。
史料:材料一: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转引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七年级下册,第12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海外贸易:回到南海一号,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宋代海外贸易图来推测南海一号的出发点和贸易航线,并以此来讲解宋代海外贸易的航线和大商港这两个知识点。
再通过史料来讲解市舶司的设置、海外贸易利税收入丰厚等情况,再通过材料整体来感受宋朝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鼓励。
史料: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而久任。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五《绍兴十年夏四月丁卯》(转引自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1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
设计意图:商业部分,大量使用图文史料,且图文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接着,通过表格,将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再从宋朝经济发展集中的区域都在南方,过渡到第二个部分,经济格局的变化,即经济重心的南移。
设计意图:此部分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清晰明了,让学生从数量上感受宋代各经济领域的变化,并自然过渡到经济格局的讲解。
(2)宏观:经济格局
看完表格,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宋代经济的发展图,更加直观的去感受宋代粮食主要产区、制瓷中心、丝织中心、造船中心、商业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再补充关于南北人口分布、宋朝财政收入来源的史料,并告诉学生主要经济发达区、人口分布、财政收入来源等指标是经济重心划分的重要依据。再让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得出,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一结论。
史料:材料一:至北宋末年,中央财政收入无论是漕粮还是钱物,都已依靠南方,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游彪《宋史: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转引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七年级下册,第13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设计意图:此部分,是通过图文史料,让学生感悟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同时,也在引导学生把视觉从微观的经济领域转换到宏观的经济格局上来。
过程:接着,再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经济重心的南移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考量,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延续。
原因:然后再通过地图、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其中,在分析经济因素时,要充分利用古代人口迁徙图,并结合七上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以及北宋靖康之变的内容来分析人口南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得出人是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古代人口迁徙图来自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地图册,可以帮助学生将经济重心的变化与人口的迁徙联系起来。
史料:材料二: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教材P42页相关史事
材料三: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完全奠定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转引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七年级下册第13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材料四: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教材P46页相关史事
设计意图: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过程中渗透唯物史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
最后,再利用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材没有涉及,但高中将会学习,因此,教师只做简单介绍,让学生有大致认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史料:材料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其次,经济重心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北方的形势下,继续发展。——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转引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七年级下册第131—13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3. 课堂总结。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课从南海一号的考古研究,窥探了宋代经济各个领域的变化。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出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宋代经济从微观的经济领域到宏观的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也解答了上课前主题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并首尾呼应的揭晓主题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变化的过程,渗透唯物史观。
4.古为今用。
回到课前主题思考的第二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正是人的流动、人的创新和人的探索才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由此实现本课的核心价值目标。最后再呈现学习本课后的其他启示,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思考。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的揭晓主题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渗透唯物史观。鼓励课后继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从经济史的角度学习了宋朝历史后,你对宋朝历史有何新印象?结合课前对宋朝的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写一篇题为“宋朝印象”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历史,学会全面客观评价历史。
板书设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