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照探究,归纳迁移”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
刘
玲
玲
交城县西社初级中学校
从“对照探究,归纳迁移”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
-------《常见的酸和碱》课时三难点突破
西社学校刘玲玲
1、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2、课时难点: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突破方法:
教法:对照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讲解法、归纳迁移法
学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总结,对比迁移
4、突破展示:
环节一 创设问题情境,展开实验探究
首先【小组实验】分别往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与其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可以反应,但是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无现象,是否反应,激发学生去思考真实的化学问题。
然后进行【验证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两个相同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
利用对照的思想,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进行探究。
接着【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追问】
1 、同学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2 、你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3、 为什么装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变瘪的更厉害?
通过采用师生互动和追问的策略,启发学生认识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变瘪的更厉害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使得该瓶内的气体减少的更多,气压减小的更多。
最后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具有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环节二 拓展提升
首先通过【小组讨论】参考课本书写并观察二氧化碳分别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反方程式,提问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类型,以及新生成化合物的酸根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分子在结构组成上的联系。
然后得出【讨论结果】Ca(OH)2+CO2====CaCO3↓+H2O,
2NaOH+CO2====Na2CO3+H2O,这两个反应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心,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特点是都由金属元素与原子团组成。原子团都是在非金属氧化物的基础上氧原子数增加1个:CO2→CO3原子团、SO2→SO3原子因、SO3→SO4原子团(氧原子数增加1个)。
最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某工厂烧含硫的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烧碱溶液吸收,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5、设计思路
突破依据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比较熟悉,所以对于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能起到引导作用,而且前面学过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实验,所以对于本课题的对照实验,让学生理解原理也不会太困难。。
2
、初三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对比实验的验证,在老师的追问和启发下,最终理解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最终总结出碱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3、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观察总结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方程进行归纳、概括、迁移,这是在学生具备的能力上面完成的,所以最终学生可以通过迁移仿写类似的方程式,达到突破此难点的效果。
授课效果
1、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并且总结归纳出碱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
2、学生通过对碱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的观察,总结出相关方程的特点,最后能正确的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且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应用化学。
6、共勉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设计,总体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难点突破中,利用对比实验、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实现有真正需求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师生互动和追问的策略,帮助学生内化结构化学科学探究的核心能力,再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中,让学生观察总结相关规律,仿写拓展,实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征这一核心能力的内化提升。
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安排紧凑,在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无现象,此时是否反应的问题下,没有提出让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怎样验证,而是教师直接给出验证方案,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个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