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八年级(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揭示生物进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证据是( )
A. 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
B. 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比较
C. 通过对现存各种生物的大量观察和分析
D. 通过对生物遗传物质的研究
原始的生命诞生于( )
A. 原始大气 B. 原始森林 C. 原始海洋 D. 湖泊和河流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以变成冬小麦
B. 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变得很长
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
D. 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始祖鸟化石是下列哪一进化过程的证据( )
A. 鱼类→两栖类 B. 爬行类→哺乳类
C. 爬行类→鸟类 D. 两栖类→爬行类
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出现的晚的多,由此可知( )
A. 物种A比物种B数最多 B. 物种A可能比物种B结构复杂
C. 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 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从人类进化的历程看,下列哪一项是唯一现存的人种?( )
A. 南方古猿 B. 能人 C. 直立人 D. 智人
同一目的生物,它们一定是( )
A. 同一属 B. 同一纲 C. 同一种 D. 同一科
藻类植物的细胞里都含有的色素是( )
A. 叶绿素 B. 藻黄素 C. 藻红素 D. 叶黄素
青蛙在冬季要进行冬眠,主要是受到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 温度 B. 水分 C. 阳光 D. 空气
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
A. 青草与山羊 B. 青草与青蛙 C. 工蜂与蜂王 D. 水稻与稗草
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以没有( )
A. 绿色植物 B. 草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 土壤
下列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B. 消费者有助于植物传粉、受精、种子传播
C. 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再次被植物所利用
D. 分解者可为植物提供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 )
A. 生态系统 B. 大气圈 C. 水圈 D. 以上都不对
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 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 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 )
A. 虽然二者是各自独立的过程,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B. 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
C. 先有物质循环,然后才有能量流动
D. 由于有了能量的流动,所以才有了物质循环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
A.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
A. 所有的生产者 B. 阳光、空气、水分
C. 食物链和食物网 D. 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生态平衡是一种( )
A. 绝对平衡 B. 动、植物的数量相对平衡
C. 动态平衡 D. 永久的平衡
下列措施中,能提高人口素质的是( )
A. 晚婚 B. 晚育 C. 少生 D. 优生
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比较脆弱的,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⑤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各生物间通过 ______关系构成多条食物链,请你认真数清:图中有 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该食物链中若消耗了100g植物,则猫头鹰最少可以增加 ______质量。
(2)该生态系统若被DDT污染,则体内DDT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3)在该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是绿色植物的 ______。一般情况下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消费者减少并不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能力。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着以腐肉为食的秃鹫,从生态系统成分上看,它属于 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 ______方向的。
(5)该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命能量源泉的是 ______。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图中CO2代表二氧化碳,H2O代表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两种重要的生理作用,①代表的是 ______作用,②代表的是 ______作用。
(2)图中③④分别代表哪类生物?③代表的是 ______,④代表的是 ______。
(3)图中哪类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______。
(4)由于煤和石油的过度使用,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请举出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______。
观察如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图中:
(1)金钱松和银杏是 ______植物。
(2)煤的形成和 ______植物有关?
(3)有一种植物,长得很矮小,密集生长,覆盖在地面,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能保持、涵养土壤中的水分,有的还具有检测空气污染和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这是 ______植物?
(4)地球上最高等、数量最多的是 ______植物。
乙图中:
(1)动物按照体内有无脊柱可分成两大类群,其中与图A所示动物属于同一类群的是 ______(填字母)。
(2)图B中的动物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它的 ______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3)图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______(填字母)。
(4)图中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 ______(填字母)。
《增长的限制》一书,报道了某些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设计并预测的变化曲线如图。分析回答:
(1)______的激增,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结果使粮食 ______。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 ______。
(3)人口激增,还会使 ______加重,同时造成粮食 ______,致使人口死亡率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据此作答.
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关键是明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2.【答案】C
【解析】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故选:C。
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关键点: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答案】C
【解析】解:A、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
B、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变得很长,这是生物为了获取食物生存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C、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核心是自然选择,选择的因素是环境,既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生物因素;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期使用或长期不用某器官的结果。故C错误。
D、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C。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答案】C
【解析】解:始祖鸟化石,表明始祖鸟具有鸟类的特征,前肢特化为翼,已经具有羽毛,而且羽毛也有了分化,具有飞翔,并且掌骨和腕骨有了愈合;又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翼的末端有爪,口内有齿。始祖鸟化石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第二个脚趾可以过度伸展,与小盗龙、鸟脚龙等恐龙的脚部几乎一样;此外,始祖鸟的第一个脚趾向内生长,不像鸟类的脚趾那样向外伸展;而且它的颚骨向四方放射生长,有明显的兽脚恐龙遗传特征。科学家说,这具化石不仅显示出鸟类起源于兽脚恐龙。即鸟类是有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始祖鸟化石。解答时可以从始祖鸟化石的特征和意义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始祖鸟化石的特征。
5.【答案】B
【解析】解:A、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但不能说明物种A比物种B的数量多,A错误;
B、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A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的结构可能比B复杂,B正确;
C、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C错误;
D、由题干可知,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长,位于较早的地层。因此物种B比物种A结构简单,分类地位低等,D错误。
故选:B。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出现的时间越早;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出现的时间越晚。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6.【答案】D
【解析】解: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因此唯一现存的人种是智人。
故选:D。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类的进化发展大约分为四个阶段。
7.【答案】B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生物分类等级知识。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单位大小方面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掌握。明确不同等级的大小关系。
8.【答案】A
【解析】解:藻类植物是一大类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其共同特征是: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含有光合色素(藻类的光合色素包括三大类,即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和藻胆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体中的生产者。
故选:A
藻类植物是一大类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据此答题。
关键点: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9.【答案】A
【解析】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青蛙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
故选:A。
青蛙的体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变冷,它们的体温也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动物就会被冻死,为了生存,像青蛙这类的冷血动物就钻进泥土里,处于假死状态,以此来躲避严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温升高后再出来活动,这就是为什么青蛙要冬眠的缘由.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冬眠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0.【答案】D
【解析】解:A、青草与山羊,山羊吃青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B、青草与青蛙,青蛙吃害虫,与青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C、工蜂与蜂王、分工不同,工蜂喂养蜂王,属于种内互助。故不符合题意。
D、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答案】A
【解析】解:阳光的能量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此,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是生产者.
故选:A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每一个成分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系.这是一个生态平衡总体.单独地孤立看一个成分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必须把各种成分联系起来,视为一个综合的整体.
12.【答案】D
【解析】解: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自身和消费者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物质和能量,A正确; B、消费者主要是指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如昆虫等动物有助于植物传粉、受精、种子传播,B正确;
C、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可以把动植物遗体内储存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无机物,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再次被植物所利用,C正确;
D、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内储存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无机物,但不能为植物提供食物,故D不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据此答题。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注意掌握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功能。
13.【答案】A
【解析】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A。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态系统的概念。
14.【答案】B
【解析】解: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所以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丙→丁→甲→乙,A正确;
B、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图中食物链,丙是生产者,丁、甲、乙都是消费者,B不正确;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丙)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甲、乙、丙、丁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
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富集现象和食物链的特点。
15.【答案】B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
故选:B。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规律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
16.【答案】A
【解析】解: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甲为生产者;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丙为消费者;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乙为分解者。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7.【答案】C
【解析】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进一步构成食物网,由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营养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故选:C。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食物链和成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成食物网,其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大小。
18.【答案】C
【解析】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平衡,动、植物的数量也不会相等,植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草食动物的数量,草食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肉食动物的数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故选:C
此题考查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
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答案】D
【解析】解:坚持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据此答题。
做这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我国计划生育的要求,以及每项要求的意义。
20.【答案】B
【解析】解:农田中的动植物①种类较少,②群落的结构单一,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因此④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稳定性强。
故选:B。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21.【答案】吃与被吃(食物) 4 草→鼠→猫头鹰 1g 猫头鹰 光合作用 自我调节 分解者 单 D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草→鼠→鹰;草→虫→蛙→蛇→猫头鹰;草→虫→鸟→猫头鹰;草→鼠→鹰;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传递效率是10%~20%,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失越多,食物链越短,能量流失的越小,因此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最短的,即“草→鼠→猫头鹰”;该食物链中若消耗了100g植物,则猫头鹰最少可以增加:100×10%×10%=1(g);
(2)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的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在这种生物的体内积累的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其体内DDT的含量会最高;
(3)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是草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该池塘生态系统中某种消费者减少并不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着以腐肉为食的秃鹫,从生态系统成分上看,它属于分解者;
(4)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5)该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命能量源泉的是太阳能。
故答案为:
(1)吃与被吃(食物);4;草→鼠→猫头鹰;1g;
(2)猫头鹰;
(3)光合作用;自我调节;分解者;
(4)单;
(5)D。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即可。
此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知识点,多以识图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有一定的难度。
22.【答案】光合 呼吸 动物 细菌、真菌 绿色植物 不用一次性筷子、少开车,多步行等
【解析】解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如图①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如图②.
(2)③表示的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④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自养,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
(4)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由于煤和石油的过度使用,使得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等。
故答案为:(1)光合;呼吸;
(2)动物;细菌、真菌;
(3)绿色植物;
(4)不用一次性筷子、少开车,多步行等。(意思对即可)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如图①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如图②;③表示的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④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确定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代表动物,④代表细菌和真菌。
23.【答案】裸子 蕨类 苔藓 被子 E 生殖发育 C AEDBC
【解析】解:甲图中:
(1)金钱松和银杏是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裸露,无果皮包皮.属于裸子植物.
(2)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可见煤的形成和蕨类植物有关。
(3)葫芦藓用孢子繁殖,有茎和叶的分化,只有假根,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属于苔藓植物,具有检测空气污染和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
(4)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在地球上的30多万种植物中,被子植物就占20多万种,是地球上最高等、数量最多的植物。
乙图中:
(1)据分析可知:体内没有脊柱的是无脊椎动物,如图中的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E蝴蝶属于节肢动物,AE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如B蜥蜴属于爬行类,C家鸽属于鸟类,D青蛙属于两栖类。
(2)B蜥蜴属于爬行类爬行动物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外有卵壳保护,因此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爬行动物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3)依据动物体温是否恒定,C鸟类的神经系统有完备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恒温动物,能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图中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B蜥蜴属于爬行类,C家鸽属于鸟类,D青蛙属于两栖类,E蝴蝶属于节肢动物。这五种动物在进化上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为A→E→D→B→C。
故答案为:甲(1)裸子
(2)蕨类
(3)苔藓
(4)被子
乙(1)E
(2)生殖和发育
(3)C
(4)AEDBC
甲图中金钱松和银杏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葫芦藓属于孢子植物中的苔藓植物,紫菜属于藻类植物,草莓和稻子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
乙图中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B蜥蜴属于爬行动物,C家鸽属于鸟类,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E蝴蝶属于昆虫。
熟练掌握动植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常见动植物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24.【答案】人口 产量下降 消耗加剧 环境污染 严重不足 升高
【解析】解:(1)由曲线图可以看出,人口的激增,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结果使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消耗加剧。
(3)人口激增还会使环境污染加重,同时造成粮食严重不足,致使人口死亡率升高。
故答案为:
(1)人口;产量下降(减产);
(2)消耗加剧;
(3)环境污染;严重不足;升高。
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资源在不断地减少,居住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被严重的污染。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人口的增长不能无节制,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