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八年级(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B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8.0分)
2013年7月,浙江省缙云县首次出土了恐龙头骨和尾锤化石,由此,人们对遥远的“恐龙时代”的认知更加丰富。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B. 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C. 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当尺蠖静止不动时,它的形态像树枝(如图),使敌害不容易发现它,从而可以获得逃生的机会。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遗传 自然选择 适应 B. 变异 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
C. 变异 遗传 适者生存 D. 遗传 变异 进化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 )
A. 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 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有发挥作用
C. 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
D. 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哪项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
A. 细菌 B. 蓝藻 C. 三叶虫 D. 病毒
会造成赤潮现象的生物是( )
A. 夜光虫和藻类 B. 涡虫和苔藓 C. 水母和藻类 D. 藻类和蕨类
下面哪一组选项是鸟类特有的特征( )
①体表覆羽
②用肺呼吸
③体温恒定
④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⑤前肢变成翼
⑥有喙无齿.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阳光 B. 温度 C. 空气 D. 水分
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
A.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 喷空气清洁剂 D. 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我们的校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校工伯伯定期给树苗木浇水、治虫、施肥、除草。到了冬天,有些苗木还要搬到暖棚里,否则会过不了冬,而对松、杉、柏之类的树,一般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以上文字回答:
(1)除草能帮助草苗木更好的生长,杂草与苗木之间存在着 ______关系。苗木上的小毛毛虫常会成为喜鹊等鸟类的食物,它们之间是生物间最常见的 ______关系。
(2)一些苗木冬天需要搬入暖棚,这说明植物的生存受到 ______的影响。上述事例能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______。
(3)松树在缺水少肥的土壤里也生长茂盛,可见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 ______环境,天气炎热的时候,大树附近更凉爽,这能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
(4)综上所述,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都称为 ______,它可以分为 ______和 ______两类。
如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A]属于 ______部分。
(2)该生态系统中有 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用字母表示)。
(3)在该生态系统中,含有机物和能量最多的是 ______(用字母表示)。如果土壤受到重金属铝的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铝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用字母表示)。
(4)通常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某同学在课余制作了一个小生态瓶,其步骤先往洗净的标本瓶中放入1cm厚的沙子,再注入池塘水(瓶子留有空间)和少量尿素并搅拌均匀,然后将2根新鲜金鱼藻、2条小鱼、2个小型螺蛳放入标本瓶中,再用凡士林涂抹瓶口并加盖密封,放在阳面窗台上,以后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该生态系统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时间为309天。
该生态瓶中除了新鲜金鱼藻和螺蛳外,应该还有 ______等微生物,起到 ______的作用,池塘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因此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故选:D。
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证明了生物的进化的规律。
2.【答案】B
【解析】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当尺蠖静止不动时形态像树枝,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获得逃生机会。这是尺蠖对环境的适应,因此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故选:B。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3.【答案】D
【解析】解: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生存压力对奔跑速度的选择,跑的慢的野兔就会被雄鹰吃掉,这样跑的快的野兔就被选择,他们的后代也会跑的快,如此进化,就会越来越快。而对于雄鹰,同样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视觉不敏锐的雄鹰就不容易捕捉到野兔,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生存下来的雄鹰都是视觉敏锐快的,这样一代一代的进化,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因此,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故选:D。
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
关键对动物的运动的意义以及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4.【答案】B
【解析】解: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应当是名为蓝藻的类群,它们进化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它们在海底形成巨大薄层,有时也会形成被称作叠层石的层状堆积,它们属于最早的化石,能够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在元古宙初期,地球上的生命仍局限于海洋之内。但由于藻类及部分细菌不断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氧气,开始出现一些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例如原始海绵和类水母生物。
故选:B。
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熟记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的各项条件.
5.【答案】A
【解析】解:A、藻类和夜光虫全是单细胞生物,与赤潮的形成有关,符合题意;
B、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苔藓属于苔藓植物,与赤潮的形成无关,不符合题意;
C、水母属于腔肠动物,与赤潮的形成无关,不符合题意;
D、蕨类植物与赤潮的形成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赤潮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大量污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单细胞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所以称为“赤潮”.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
关键是了解赤潮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解析】解:由分析我们了解了鸟类的主要特征,其中有的是其它动物也具有的特点,如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等也是哺乳动物具有的特点。两栖动物、爬行类等也是卵生。其中鸟类所特有的特征是①体表有羽毛体表被覆羽毛、⑤前肢覆羽成前肢变成翼、⑥有喙无齿。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鸟类的主要特征有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利于飞行;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用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有的骨很薄,有的骨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等。据此作答。
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鸟类特有的特点,结合题意即可答题。
7.【答案】A
【解析】解: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8.【答案】D
【解析】解:房屋装修,装修或是装饰材料中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粘合剂以及家具等,其主要污染物是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和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无机物,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所以房屋装修后要首先开窗通风,等有害气体散发尽了,再入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的健康,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空气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具体的方法。
9.【答案】竞争 捕食 温度 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 生物影响环境 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解析】解:(1)生物圈中大多数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除草能帮助草苗木更好的生长,杂草与苗木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等,二者存在着竞争关系。苗木上的小毛毛虫常会成为喜鹊等鸟类的食物,它们之间是生物间最常见的捕食关系。
(2)一些苗木冬天需要搬入暖棚,这说明植物的生存受到温度的影响。从文中可以看出,影响校园植物生活的生态因素还有水、毛毛虫、喜鹊、其他苗木、阳光等。上述事例都能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3)松树在缺水少肥的土壤里也生长茂盛,说明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
(4)综上所述,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都称为生态因素,它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故答案为:
(1)竞争;捕食
(2)温度;生物适应环境
(3)适应;生物影响环境
(4)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0.【答案】非生物 2 F→E→D F D 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图所示: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A]属于非生物部分,B、C、D、E、属于生产者,F植物属于生产者,[G]属于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F→E→D;F→B→C→D,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F→E→D。
(3)在该生态系统中,根据有机物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且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体内有机物和能量含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F.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会越多,因此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体内积累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D。
(4)生物和它生活的环境形成的整体就称为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
故答案为:(1)非生物;
(2)2;F→E→D;
(3)F;D;
(4)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
(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合作和捕食。
(3)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关系。
11.【答案】细菌、真菌 分解者
【解析】解:该生态瓶中除了新鲜金鱼藻和螺蛳外,应该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起到分解者的作用,池塘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
故答案为:细菌、真菌;分解者。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