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建桥中学八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建桥中学八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9 15: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建桥中学八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  )
A. 能够生长和发育 B. 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 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小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利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如图所示)。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该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c→d→b→a
B. 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400倍
C. 观察图象由甲到乙时,若视野模糊应调节1
D.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上所滴液体与c所滴液体相同
图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关于细胞分裂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分裂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的数量不同
B. 如图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内染色体会复制加倍
C.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完全一样
D. 恶性肿瘤的形成与图所示过程无关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需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B. “观察葫芦藓和肾蕨”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孢蒴内的孢子
C. “观察水螅”时,用放大镜就可观察到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D. “观察细菌”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概括和总结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学习了动物的类群后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 鸟类的气囊分布在胸腔和腹腔
B. 以钉螺为中间宿主的血吸虫是雌雄同体的
C. 涡虫有口有肛门,运动方式为蠕动
D. 迄今为止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海洋动物是有口无肛门的
如图甲表示屈肘动作,图乙表示投篮动作。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动物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骼肌、骨连结构成的
B. 图 所示投篮动作中,肱三头肌的变化是先收缩后舒张
C. 图甲中①是肌腱,②是肌腹,①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
D. 投篮动作 少需要两组肌 相互配合
健步走是一项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一项步行运动。下列关于健步走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健步走所需要的动力来源于关节的转动
B. 在健步走运动时,关节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使运动更加灵活
C. 在健步走完成后休息时,两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
D. 最简单的运动至少需要一块骨,一个关节,两块骨骼肌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需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同的两种环境
B. 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C. 在探究“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时,用燃烧的蜡烛迅速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里,火焰立即熄灭,说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选取自身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装置如图,该实验变量是空气
如图是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电镜扫描照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散失
B. 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C. 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
D. 气孔由状态①转为状态②,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下列关于动物类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B. 节肢动物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有翅和足,用肺呼吸
C.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D. 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 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 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 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金鱼藻设计的实验装置,观察在不同距离灯光照射下,试管产生的气泡数目,得到的数据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从数据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植物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B. 植物与光源的距离与产生的气泡数呈负相关
C. 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D. 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如图所示,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VI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关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线和b线比较,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是光照强度
B. 限制B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
C. 限制C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D. b线表示光照强度能够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 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 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 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 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下面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集合体
B. 足癣是由真菌引起的,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治疗
C. 冬虫夏草在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真菌感染
D. 青霉细胞结构中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疫情期间,某老师上课之余在家学做面点、自酿酸奶,以下叙述与有关微生物不相匹配的是(  )
A.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原体与丁属于同一类微生物,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
B. 做面点过程中应用的微生物是乙,与叶的表皮细胞结构相同
C. 做酸奶用到的微生物属于丙所代表的类群,其繁殖方式为分裂繁殖,环境恶劣时可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D. 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上述几种微生物类群中的某些类别,将其制成生物农药来防治农林害虫
如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和⑤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都是小肠
B. 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 ③内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
D. x是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 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 滴加碘液后,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①变蓝,②不变蓝
D. 该实验可以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
鲜木耳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敏感物质,如果被人体吸收,经阳光照射,会引起皮肤瘙痒,严重者可使皮肤坏死。太阳暴晒会分解大部分卟啉类物质。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木耳的认识及处理,正确的是(  )
甲:将鲜木耳晒干食用,可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
乙:煮菜时高温会将鲜木耳内的细菌杀死,使用后不会中毒
丙:市面上销售的干木耳要经水浸泡,使残余的毒素溶解在水中
丁:自家种植的鲜木耳没有喷洒农药,可以放心食用.
A. 甲、乙 B. 乙、丙 C. 甲、丙 D. 丙、丁
把等量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分别逐滴滴入用甲、乙、丙、丁四种水果提取的果汁中,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所用果汁滴数如表所示,判断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是(  )
果汁 甲 乙 丙 丁
滴数 12 5 8 17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b可以表示肺的通气,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B. 若a代表氧气,则氧气由肺泡进入到红细胞至少要穿过5层细胞膜
C. 在人体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只有①
D. 经过②气体交换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下列是“人体呼吸全过程”的相关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肺泡外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利于呼吸运动的完成
B. 深呼吸能大大提高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效率
C. 相同时间里打篮球比慢走耗氧量大
D. 煤气中毒是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发生了障碍
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吸气
B. bc段曲线表示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呼气
C. cd段曲线表示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 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肋间肌收缩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④结构中
B.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①⑤结构
C. 安丘蜜桃的根尖伸长区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③
D.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④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1.0分)
以下是某同学利用新鲜菠菜叶进行有关实验后绘制的效果图。请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中填标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甲[______]______细胞构成了叶的营养组织。Ⅱ侧表示叶片的______(向光面/背光面)。
(2)菠菜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图甲中的[______]______进行;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__。
(3)制作菠菜表皮临时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正确的操作是______。
(4)欲探究“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现提供:新鲜的菠菜叶,两个带有橡皮塞的大锥形瓶,带火星的细木条等。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如图1所示是大家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据图回答:
(1)请根据生物特征鉴别填写名称:①、④、⑥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图1中植物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序: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
(3)图中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点始于 ______的分裂,生物C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______,______是这类动物特有的结构。
(4)麻雀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很多,例如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分别是 ______,______。
(5)王刚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见图3)由①变成④,他应将装片向 ______移动,要使观察效果由④变成②,他应该转动 ______,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但换成高倍物镜后,王刚发现,视野变暗了,这时他应该转动遮光器选择 ______光圈,同时转动反光镜选择 ______面镜。
观察图示,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5]主要是由 ______组织构成的,把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运动时能减少两骨之间摩擦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2)当你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上臂肱二头肌所处的状态是 ______。
(3)丙图中举重运动员完成的一系列动作要靠由 ______和 ______组成的运动系统,也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
(4)运动员在如图丙中所示的状态时,上臂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 ______、______状态;在运动过程中关节起到了 ______的作用。
如图甲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丙为某同学在不同状态(不同呼吸情况)时的肺容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表示人平静吸气时的状态,此时膈肌 ______,肺内气压 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的大气压。
(2)从图乙可以看出,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支气管分支末端都形成了大量的[______]______;并且这种结构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______;肺泡中的气体进入血液只需要穿过 ______层细胞
(3)某同学的肺容量如图丙中bc、de段曲线发生变化时,其肋骨间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控制系统对大棚内的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如图一是大棚内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图二中1~6表示叶绿体、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中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______。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 ______。
(2)图一中,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过程 ______(填数字)。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此光照强度下,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乙植物。
(3)为了探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农业技术专家在大棚中将生长状态一致的甲植物平均分成5组,都提供适宜的光照,每天中午12:30测定各组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确定其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表示)。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项目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实验处理 温度/℃ 36 36 36 31 25
相对湿度/% 17 27 52 52 52
实验结果 光合速率 11.1 15.1 22.1 23.7 20.7
①上述实验中的 ______组探究的是相对湿度对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论是当其他条件相同时,______。
②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测,中午时,对甲植物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 ______。判断的依据是在 ______的条件下,______改变时,甲植物光合速率变化较大。
(4)选取天竺葵上绿色部分甲乙丙丁大小重量相同的叶片,作如下处理(凡士林有透光不透气的作用),将其置于光下,几小时后,叶片内有机物最多的是 ______。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不涂
A.甲
B.乙
C.丙
D.丁
夏天,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长毛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小平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回答:
组别 A B C
方法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的环境里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的环境里 将①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平同学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若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通过小平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和衣物发霉的方法______。
(4)小平同学用解剖针从发霉的馒头上挑取了一些菌丝后,制成玻片标本进行观察,如图1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2是该霉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根据图象中霉菌的形态,可以判断该种霉菌是______(青霉或黑根霉),主要依据是______。
B.图中②③是______,其中③的作用是______。
C.同细菌相比,该霉菌细胞的典型特征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解答】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刺激做出的反应,从而减弱蒸腾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解析】解:A、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吸;因此图中正确顺序是:c→d→b→a.A正确;
B、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16×10=40(倍)。B错误;
C、观察图象由甲到乙时,若视野模糊应调节2细准焦螺旋。C错误;
D、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上所滴液体是生理盐水,而c所滴液体是清水。D错误。
故选:A。
(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吸;
(2)焦螺旋能够升降镜筒;
(3)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显微镜的使用以及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3.【答案】A
【解析】解:A、如图所示,在细胞分裂的初期,染色体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先复制然后再平均分配到新细胞核中,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先增加再减少到原来数量,正确;B、细胞分裂后子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与母细胞相同,错误;C、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在分裂过程中是原来的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是直接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错误;D、恶性肿瘤的形成是细胞不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只分裂不分化,与图所示过程有关,错误。
故选:A。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体先复制然后再平均分配到新细胞核中,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明白细胞分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时,需要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A错误;
B、观察葫芦藓和肾蕨需用放大镜观察葫芦藓棕褐色孢蒴里的孢子,B错误;
C、水螅身体微小,在观察水螅的内部结构时需要借助低倍显微镜观察;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用放大镜观察,C正确;
D、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D错误,
故选:C。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注意对课本探究实验步骤和目的记忆与积累。
5.【答案】D
【解析】解:A、鸟类的身体无胸腔和腹腔之分,鸟的体内有发达的气囊,分布在体内内脏器官之间,错误。
B、以钉螺为中间宿主的血吸虫是雌雄异体的,错误。
C、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错误。
D、迄今为止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海洋动物是灯塔水母属于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正确。
故选:D。
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气囊是鸟类所特有的一种器官,在鸟类飞行时起着重要作用。
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掌握各种动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动物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骼肌、骨连结构成的,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正确。
B、图乙所示投篮动作中先屈肘后伸肘,肱三头肌的变化是先舒张后收缩,错误;
C、图甲中①是肌腱,②是肌腹,①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正确;
D、投篮动作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正确;
故选:B。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图甲中①是肌腱,②是肌腹。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7.【答案】B
【解析】解:A、骨骼肌收缩是运动形成的动力,A错误;
B、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运动时,关节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使运动更加灵活,B正确;
C、在健步走完成后休息时,两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
D、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两组骨骼肌、至少二块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D错误。
故选:B。
(1)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2)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明确在运动中骨、关节、骨骼肌的配合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A正确;
B、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由于0.9%生理盐水的浓度与人的组织细胞液的浓度一致,故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细胞因吸水膨胀,也不至于因失水而皱缩,B正确;
C、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实验中,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装有萌发种子的瓶中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不能证明释放二氧化碳气体,C错误;
D、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选取自身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组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乙缺乏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萌发,因此该实验变量是空气,D正确。
故选:C。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解:A、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是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A正确;
B、夜幕降临时,光照减弱,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②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B错误;
C、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气孔就慢慢张开了,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空气也就涌进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当然,水分也就会通过气孔而散失。C正确;
D、气孔由状态①转为状态②,蒸腾作用随之增强,促进无机盐的运输,D正确。
故选:B。
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的开闭。图中①气孔张开,②气孔闭合。
气孔的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0.【答案】D
【解析】解:A、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A错误;
B、节肢动物没有肺。B错误;
C、扁形动物呈左右对称。C错误;
D、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D正确。
故选:D。
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11.【答案】C
【解析】解:A、题干是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所以图示的结论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在0-a内尽管各曲线表示的温度不同,但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在增强,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B正确;
C、在a-b内,光合作用的强度既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受温度高低的影响。C错误;
D、由曲线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的曲线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强。D正确。
故选:C。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条件是必须要有光,也就是说只能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受温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是掌握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条件。
12.【答案】D
【解析】解:A、从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距离灯越近,金鱼藻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A正确;
B、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试管与灯的距离越来越大,光照强度越来越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越少,说明植物和光源的距离与植物产生的气泡数成反比;B正确;
C、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旺盛。C正确;
D、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而不是光照时间,所以不能得出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实验中释放出的气泡主要是氧气。
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分析、解决这种题目。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13.【答案】C
【解析】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体系压强变小,B液面升高,A液面降低。
故选:C。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可与光合作用对比掌握。
14.【答案】D
【解析】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a表示的是在二氧化碳的浓度是0.04%时光合作用的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曲线b表示的是在二氧化碳的浓度是0.03%时光合作用的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因此A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是由二氧化碳的浓度引起的,即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一个因素,A错误;
B、分析曲线图可知,限制B点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增强的因素是二氧化碳的浓度,B错误;
C、限制C点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增强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C错误;
D、b线表示光照强度能够影响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故选:D。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除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外,还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认真分析图解,理解各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所以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12时附近,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关闭部分气孔,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D正确。
故选:C。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曲线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解题的关键应熟练掌握三大生理作用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并注意识图。
16.【答案】B
【解析】解:A、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A正确。
B、足癣是由真菌引起的,医学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所引起的疾病。B错误;
C、冬虫夏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茵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虫草蝙蝠蛾卵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以植物根茎为食物,当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吃到带有虫草真菌的根茎后,受真菌感染的幼虫会死亡形成“冬虫”。第二年,真菌在其体内生长、钻出地面,形成“夏草”。C正确;
D、青霉属于真菌,细胞结构中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D正确。
故选:B。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17.【答案】C
【解析】解:A、引起新冠型肺炎的病原体是病毒,与丁是同一类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正确;
B、做面点时用到酵母菌的发酵,图乙是酵母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与表皮细胞结构相同,正确;
C、做酸奶时用到的微生物是丙细菌,依靠分裂进行繁殖,在环境恶劣时形成芽孢,但是芽孢不是生殖细胞,错误;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上图中的几种生物制成农药来防治农林害虫,如利用苏云金杆菌来防治农林害虫,正确。
故选:C。
甲是蘑菇,属于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乙是酵母菌,属于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丙是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等结构;丁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熟记各种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及生活方式即可解答本题。
18.【答案】A
【解析】解: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正确。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B不正确。
C、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不正确。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不正确。
故选:A。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观图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据此解答。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定要读懂图示。
19.【答案】D
【解析】解:A、“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在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它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了唾液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正确;
C、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如果试管内的混合液,加碘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未被唾液消化,C错误;
D、37℃是模拟人口腔的正常体温,是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如果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此实验缺乏对照组,不能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步骤是: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的温水中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
此题通过实验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0.【答案】C
【解析】解:甲:太阳暴晒会分解鲜木耳内的大部分卟啉类物质,因此将鲜木耳晒干食用,可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正确;
乙:煮菜时高温会将鲜木耳内的细菌杀死,但是不能使鲜木耳内的卟啉类物质减少,因此食用后也会中毒而不是不会中毒,错误;
丙:市面上销售的干木耳要经水浸泡,使残余的毒素溶解在水中,正确;
丁:自家种植的鲜木耳没有喷洒农药,但是鲜木耳内含有卟啉类物质,食用后可能中毒,而不是放心食用,错误。
因此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木耳的认识及处理,正确的是甲、丙。
故选:C。
食品安全是指:购买安全食品;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在购买食品时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标注的有关营养成分,是否有“QS”质量安全图标以及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吸收接收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解: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高锰酸钾溶液体积相等的情况下,滴加汁液滴数少的,说明该液体含维生素C较多,滴加汁液滴数多的,说明该液体含维生素C较少,据此判断:乙水果只用了5滴就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最少的,因此乙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最多。
故选:B。
维生素C溶液能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一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测定出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的锰酸钾溶液褪色这一重要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点。
22.【答案】B
【解析】解:A、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A错误;
B、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要通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经过四层细胞膜;氧气进入血液后,再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又经过了一层细胞膜;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一共经过了五层细胞膜,B正确;
C、在人体内进行的气体交换有: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的交换,C错误;
D、②组织里的气体b进入血液,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是a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中,b二氧化碳扩散由到血液中,这样从体动脉流来的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成了由体静脉运走的静脉血了,D错误。
故选:B。
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明确呼吸的全过程,正确地识别呼吸模式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答案】C
【解析】解:A、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肺泡,其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深呼吸能大大提高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效率,B正确;
C、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消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而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所以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如表:
活动类型 打篮球 慢跑
每小时耗氧量(升) 90 120
C错误;
D、煤气吸入人体后,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可见煤气中毒是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发生了障碍,D正确。
故选:C。
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间气体交换四个连续的过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和呼吸作用的概念。
24.【答案】D
【解析】解:A、ab段和dc段曲线都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A错误;
B、bc段肺容积减小,表示呼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B错误;
C、cd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此时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C错误;
D、曲线ab段、cd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此时肋间肌收缩,D正确。
故选:D。
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cd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bc段肺容积减小,表示呼气。
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常以曲线图的形式出现,考生需明确: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25.【答案】CD
【解析】解:A、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所以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⑤液泡中,A错误;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乳酸菌属于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所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⑤液泡和叶绿体,B错误;
C、叶绿体只存在植物的绿色部分,安丘蜜桃的根尖伸长区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③叶绿体,C正确;
D、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CD。
观图可知: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解答即可。
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6.【答案】3 叶肉 背光面 4 气孔 6 线粒体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把新鲜的菠菜叶平均分到两个大锥形瓶,一个大锥形瓶用黑纸片遮光,一个不作任何处理,同时放在光下4-6小时,然后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解析】解:(1)图甲[3]叶肉细胞构成了叶的营养组织。I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II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所以Ⅱ侧表示叶片的背光面(向光面/背光面);
(2)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
菠菜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图甲中的[4]气孔进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图乙中的[6]线粒体;
(3)制作菠菜表皮临时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正确的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4)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唯一的变量是光,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把新鲜的菠菜叶平均分到两个大锥形瓶内,一个大锥形瓶用黑纸片遮光,一个不作任何处理,同时放在光下4-6小时,然后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故答案为:
(1)3叶肉;背光面;
(2)4气孔;6线粒体;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4)把新鲜的菠菜叶平均分到两个大锥形瓶内,一个大锥形瓶用黑纸片遮光,一个不作任何处理,同时放在光下4-6小时,然后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观图可知:1是上表皮、2是叶脉、3是叶肉、4是气孔、5是下表皮、6是线粒体、7是液泡、8是叶绿体,解答即可。
此题的知识点较多,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蜻蜓 水绵 银杏 A→E→D 受精卵 胎生哺乳 膈 肺 双重呼吸 右下方 转换器 大 凹
【解析】解:(1)蜻蜓属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因此①对应的是B蜻蜓;水绵属于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因此④对应的是A水绵;银杏是种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因此⑥对应的是D银杏。
(2)植物的类群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A水绵属于藻类植物,D银杏是种子植物,E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故图中植物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序:A水绵→E肾蕨→D银杏。
(3)图示几种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都起始于受精卵的分裂。生物C野兔,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胎生哺乳。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4)麻雀属于鸟类,用肺呼吸,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
(5)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放大的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要使在视野的右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把临时装片向右下方移动,物像就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因此由①变成④,他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观察效果由④变成②物像放大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了,目镜没有变化,物镜放大倍数应增大,他应该转动转换器,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但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了。显微镜的反光镜有两个面,一个是平面镜只能反光,不能聚光,一个是凹面镜既能反光又能聚光。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光线较弱时使用较大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聚光,光线较强时使用较小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镜反光。这时他应该转动遮光器选择大光圈,同时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故答案为:(1)蜻蜓;水绵;银杏;(2)A→E→D;(3)受精卵;胎生哺乳;膈;(4)肺;双重呼吸;(5)右下方;转换器;大;凹
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特征,可以将它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主要类群,根据各种动物、植物的形态、生理特点来解答。
熟练掌握动植物的分类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答的关键。
28.【答案】结缔 6 关节软骨 收缩 骨骼 骨骼肌 收缩 收缩 支点
【解析】解:(1)5是关节囊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作用,把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2是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2)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当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属于屈肘动作,此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3)丙图中举重运动员完成的一系列动作要靠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的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4)双手竖直向上举起重物,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运动员在如图丙中所示的状态时,上臂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收缩、收缩状态,因此感觉比较累;在运动过程中关节起到了支点的作用。
故答案为:(1)结缔;6关节软骨
(2)收缩
(3)骨骼;骨骼肌
(4)收缩、收缩;支点
图中1关节头,2关节软骨,3关节窝,4关节面,5关节囊,6关节腔,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熟练掌握关节的结构及功能,理解不同的运动情况下肌肉所处的不同的状态。
29.【答案】收缩 小于 3 肺泡 4 毛细血管 2 舒张
【解析】解:(1)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2)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3肺泡,肺泡外外面包绕着丰富的4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可见肺泡中的气体进入血液只需要穿过2层细胞。
(3)曲线图丙中,曲线bc、de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容量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故答案为:(1)收缩;小于;
(2)3;肺泡;4;毛细血管;2;
(3)舒张。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图乙中3肺泡,4毛细血管。1是氧气,2是二氧化碳。
图丙中ab、cd、ef、gh表示吸气,bc、de、fg段表示呼气。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0.【答案】蒸腾作用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2、5、6 多于 1、2和3 相对湿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高 相对湿度 温度相同 相对湿度 D
【解析】解:(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图一中,当光照强度为f时,植物甲和植物乙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1、2、5、6过程(填数字)。“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甲多于植物乙。
(3)为了探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农技专家在大棚中将生长状态一致的甲植物平均分成5组,都提供适宜的光照,每天中午12:30测定各组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确定其光合作用速率。
①上述实验中的1、2和3组探究的是相对湿度对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论是: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相对湿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高。
②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测,中午时,对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判断的依据是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较大。
(4)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其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由题意可知,丁叶片没处理,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最多,不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机物含量最多;甲叶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乙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因此甲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较小,甲比乙含有的有机物较多一些;丙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影响了光合作用,丙含有的有机物最少。几小时后,叶片内有机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丁→甲→乙→丙。
故答案为:(1)蒸腾作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1、2、5、6;多于;
(3)①1、2和3;相对湿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高;②相对湿度;温度相同;相对湿度。
(4)D。
(1)观图可知:图一中,a、b光照强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cd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e点植物甲、植物乙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二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相等。
(2)图二中1和2是表示光合作用;3和4表示呼吸作用;5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线粒体利用,6表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供叶绿体利用。解答即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正确识图。
31.【答案】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湿润 低温 冷藏(或者晒干、冷冻、低温、干燥等) 黑根霉 直立菌丝的顶端呈球状 菌丝 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 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解析】解:(1)A与B的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唯一变量是水分(干燥环境烤干的馒头片与潮湿环境湿润的馒头片),因此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平想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有影响吗(或“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吗”“霉菌的生活受水分影响吗”)?分析实验结果,干燥环境烤干的馒头片不发霉,而潮湿环境湿润的馒头片发霉,小平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温度(室温和低温),其它量都相同。因此小平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低温(寒冷)环境里。
(3)通过小平的实验,结合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保存食品要在干燥(或低温)环境中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4)A、青霉直立菌丝的顶端呈扫帚状,黑根霉直立菌丝的顶端呈球状,据图可见:图2表示黑根霉。
B、霉菌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分为③营养菌丝和②直立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表面的叫做直立菌丝,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营养菌丝。其中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的是营养菌丝。
C、霉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而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答案为:(1)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湿润;低温(寒冷)
(3)冷藏(或者晒干、冷冻、低温、干燥等)
(4)A、黑根霉;直立菌丝的顶端呈球状;B、菌丝;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C、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本题考查霉菌生活的条件和有关探究实验的内容以及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探究实验的环节和对照实验的特点,尤其是变量的唯一性。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