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八年级(下)第三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八年级(下)第三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9 16: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八年级(下)第三次联考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柠檬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常吃有利于身体健康。下列属于柠檬的有性生殖方式的是(  )
A. 扦插 B. 压条 C. 种子繁殖 D. 嫁接
与苍蝇相比,蝗虫发育过程中不经过的时期是(  )
A. 受精卵 B. 幼虫 C. 蛹 D. 成虫
下列关于青蛙生殖与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体内受精 B. 变态发育
C. 体内发育 D. 发育起点是蝌蚪
下列疾病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
A. 艾滋病 B. 多指 C. 血友病 D. 色盲
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一对栗色马(已知基因组成均为Bb)生下一只白色小马的可能性是(  )
A. 1/2 B. 1/3 C. 1/4 D. 3/4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气候变暖的结果 B. 过度繁殖的结果
C.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患过水痘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水痘了,这种免疫属于(  )
A.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特异性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 D. 先天性免疫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 用进废退 B. 大量繁殖 C. 人工选择 D. 自然选择
如图漫画较形象地表示了人体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其表示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B.
C. D.
我国每个儿童从小吃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属于(  )
A. 抗原,控制传染源 B. 抗体,控制传染源
C. 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 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如图是鸡卵的结构示意图,能够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
A. ①胚盘 B. ②卵黄 C. ④卵黄膜 D. ⑧卵白
科研人员发现,乌龟的某些基因与其性别分化有关,而若将乌龟卵置于26℃以下的环境中,孵化出的多是雄龟,但在33℃以上的环境孵化出的则多是雌龟。下列对乌龟的性别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不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B. 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 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D. 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正确的是(  )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C.
D.
传染病易感人群是指(  )
A. 没有接种疫苗的人
B. 经常感染传染病的人群
C. 未曾感染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
D.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下列选项中,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A. 给肠炎患者静脉注射消炎药 B. 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
C. 3月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 D. 患过水痘的人不会再患水痘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陆生到水生 B. 由简单到复杂
C. 由高等到低等 D. 由多细胞到单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B. 人体免疫功能可以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C. 抗体一旦产生,便终生存在
D. 计划免疫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所有传染病的抵抗力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  )
A.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B. 原始大气的成分能转变成原始生命
C. 原始生命起源于陆地
D. 原始生命的形成只需要一周的时间
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下列哪一项的科学依据最充分(  )
A. 上帝创造的
B. 女娲捏泥造人
C. 腐肉生蛆,腐草生萤
D. 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而来的
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C. 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D. 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如图是某家族中遗传病的调查示意图,若用A、a分别表示控制人肤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代3号和4号夫妇的肤色正常,而他们的女儿却表现为白化病,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变异是由 ______的变化引起的,上述变异为 ______(填“可遗传”或“不遗传”)的变异。
(2)分析,上图可知,肤色 ______是隐性性状。从理论上判断,3号和4号个体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______、______。
(3)5号个体的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______,其中来自1号的是 ______染色体。
(4)图中7号属于白化病的 ______(填“患者”或“携带者”)。为了减少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我国法律规定禁止 ______。
请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
从2020年12月中旬开始,多地开始对重点人群进行中国首批新冠疫苗接种。我国目前已有四款疫苗批准上市,截至2021年2月底,国内共接种近4600万剂疫苗。新冠肺炎的校园预防在开学之前应该对整个学校进行彻底的消毒,开学以后要指导学生勤洗手,特殊人群还要戴口罩。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及时隔离治疗。教室里面要勤通风。
(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 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 ______,从而获得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______免疫。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接种疫苗属于 ______。
(2)资料中提到的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如图是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外形差别很大,但它们骨骼的 ______是相似的。
(2)对现存生物 ______关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的比较,发现它们虽然有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 ______,这说明它们可能由 ______进化而来。
(3)上述研究生物进化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 ______法。
如图是生命起源的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来自 ______。
(2)原始大气成分和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有哪些明显的不同?______。
(3)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由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形成 ______,所需要的条件是 ______、高温和紫外线;第二阶段是由 ______形成 ______;第三阶段是由 ______形成能生长、生殖、遗传的 ______,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4)米勒的模拟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的 ______(填图中字母)阶段。
(5)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是 ______。(填图中字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扦插时剪取一段带有芽的枝条,将其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然后长出新个体,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A不符合题意;
B、压条也是无性生殖方式的一种形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B不符合题意;
C、用种子繁殖,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经过了两性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C符合题意;
D、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出完整的植物体,属于无性生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判断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答案】C
【解析】解: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苍蝇、蜜蜂、蚕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等。
通过比较得知,苍蝇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比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多了一个蛹期。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昆虫的发育方式。解答时可以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
3.【答案】B
【解析】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雌雄异体,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完成,雌雄蛙抱对后,将精子和卵子产在水中,体外受精。青蛙的幼体在水中发育,起点是受精卵,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
故选:B。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完成的.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4.【答案】A
【解析】解:多指、血友病、色盲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或受致病基因控制引起的遗传病。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A符合题意。
故选:A。
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或受致病基因控制引起的。
熟记常见的遗传病病例即可解答。
5.【答案】C
【解析】解:一对基因组成为Bb的栗色马,生下一只白色小马的可能性是25%(1/4),遗传图解如图:

故选:C。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6.【答案】D
【解析】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哪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因此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对具体生物现象的解释。
7.【答案】B
【解析】解: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种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患过水痘的人治愈后能产生抵抗水痘的抗体,一般不会再患水痘了,这种抗体只对水痘其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B。
人体的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兔疫,二者比较如下表:
名称 形成时间 形成因素 特点 器官 包括的防线 举例
非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 皮肤、黏膜等 第一、二道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与遗传因素无关;和与该病原体斗争的人有关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胸腺、淋巴结、脾脏 第三道防线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
知道出特异性免疫是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其作用的免疫。
8.【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知道: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故选:D。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9.【答案】C
【解析】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图B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图D呼吸道纤毛的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都属于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图A溶菌酶溶解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第一道、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因此图中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C;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有C。
故选:C。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图中,图A所示的是皮肤的保护作用;图B所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图C表示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图D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0.【答案】D
【解析】解: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其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预防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D。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抗体、抗原的概念、疫苗免疫的原理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1.【答案】A
【解析】解:鸟卵的结构中,①胚盘中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地方,将来发育成雏鸡;卵细胞是由胚盘、卵黄膜、卵黄构成的。卵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系带的作用是固定卵黄;卵白除了保护卵细胞,还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
故选:A。
图中①是胚盘,②是卵黄,③是系带,④是卵黄膜,⑤是卵壳,⑥是卵壳膜,⑦是气室,⑧是卵白。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12.【答案】D
【解析】解:同一乌龟卵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但在不同温度下,孵化出的龟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D。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乌龟卵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动物的性别反转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
13.【答案】D
【解析】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故D的表示是正确的。
故选:D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4.【答案】D
【解析】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即可终止。
故选:D。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病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即可终止。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15.【答案】C
【解析】解:A、给肠炎患者静脉注射消炎药是消炎,不属于计划免疫,错误。
BD、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患过水痘的人不会再患水痘,是特异性免疫,错误。
C、3月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是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属于计划免疫,正确。
故选:C。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16.【答案】B
【解析】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B正确。
故选:B。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即可解答。
17.【答案】B
【解析】解:A、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
B、人体免疫功能可以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B正确;
C、抗体在人体内存续时间的长短因抗体的种类不同而不同,长的抗体可以终身存在如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短的只能存在几天如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C错误;
D、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免疫的作用是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抗原是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是由抗原引起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可以消灭此类抗原的物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免疫的概念、作用、特点以及计划免疫的意义。
18.【答案】A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故选:A。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19.【答案】D
【解析】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有机物,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再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出原始生命。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化学起源说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上帝创造的”、“女娲捏土造人”、“腐肉生蛆”“腐草化萤”,是由地球上的物质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等假说都没有科学的依据。
故选:D
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据此解答。
这部分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理解和掌握,重点理解化学起源学说的内容。
20.【答案】D
【解析】解:A、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因此,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故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故不符合题意;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故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21.【答案】变异 遗传物质 可遗传 白化 Aa Aa XY Y 携带者 近亲结婚
【解析】解:(1)第一代3号和4号夫妇的肤色正常,而他们女儿却表现为白化病,这种现象称为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2)从图中看出第一代3,4肤色正常,却生了一个第二代6号患白化病的女孩,根据当子代中出现了亲代中没有的性状时,控制子代中新出现的性状的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杂合体.因此肤色正常是显性性状,白化病是隐性性状.若用A、a分别表示控制人肤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因此3号和4号所生第二代6号是患病的,而第二代6号从第一代3号和4号遗传来的基因是a,因此第一代3号4号的基因组成是Aa.
(3)子女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一半来自母亲.男的性染色体为XY,女的性染色体为XX.[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中Y染色体来自一定来源于[1]父亲的Y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4)图中6号为白化病患者,因此她的后代7号一定含有一个隐性基因a,即为白化病的携带者。近亲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其婚配生育子女出现这种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增加。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为了减少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故答案为:
(1)变异;遗传物质;可遗传
(2)白化;Aa;Aa
(3)XY;Y
(4)携带者;近亲结婚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22.【答案】病原体 抗体 特异性 保护易感人群 特殊人群要戴口罩,教室里面要勤通风
【解析】解:(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相当于抗原,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这种免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2)对整个学校进行彻底的消毒,指导学生勤洗手,特殊人群还要戴口罩,教室里面要勤通风,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
(1)病原体;抗体;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
(2)特殊人群要戴口罩,教室里面要勤通风。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其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人体免疫的类型可正确解答。
23.【答案】排列顺序 亲缘 特征 共同的祖先 比较
【解析】解:(1)、(2)、(3)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的比较,发现它们虽然有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马的前肢、鹰的翅膀、蝙蝠的前肢,外形差别很大,但它们骨骼的排列顺序是相似的,说明这三种动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故答案为:
(1)排列顺序
(2)亲缘;特征;共同的祖先
(3)比较
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同源器官的概念。
24.【答案】火山喷发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有机小分子 闪电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有机大分子 原始生命 A B、C、D
【解析】解:(1)(2)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完成的。第三步是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A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是: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D从原始生命进化出单细胞生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
故答案为:(1)火山喷发;
(2)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有机小分子;闪电;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4)A
(5)B、C、D。
在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等人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该学说的第一步。
此题主要考查了原始生命的起源,要理解掌握。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