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0.0分)
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类群是( )
A. 种子植物 B. 藻类植物 C. 苔藓植物 D. 蕨类植物
大豆、雪松、水稻、铁树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有种子 B. 种子外形都无果皮包被
C. 叶形都为针状 D. 种子外都有果皮包被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下列描述诗中生物特点错误的是( )
A. 鹰主要用气囊完成气体交换 B. 鱼用鳍游泳
C. 它们都具有适应各自环境的结构 D. 两种生物体内都有脊柱
盐城“仙鹤神鹿之乡”入选“2009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麋鹿主要特征包括( )
A. 卵生、体温不恒定 B. 卵生、哺乳
C. 胎生、哺乳 D. 胎生、体温不恒定
下列为三种微生物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可用来制糕点和酒
B. ①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C. ②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D. ②③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作为分解者
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 孔雀开屏 B. 小鸡长大 C. 蜜蜂采蜜 D. 老马识途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发现并提炼出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食用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将我国的野生大豆引进到美国,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这个事例体现了( )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 遗传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以逃避敌害。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 )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取食行为
近年来,我国遭受多种外来物种的入侵,下面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本地部分物种的生存,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②造成本地部分物种的灭绝,危及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③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利本地生物优胜劣汰;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丰富了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
为保护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丹顶鹤,我国在江苏盐城沿海滩涂建立了第一个海涂型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属于( )
A. 生态旅游 B. 迁地保护 C. 就地保护 D. 法制管理
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 )
A. 原始藻类 B. 复杂的蛋白质
C. 原始单细胞动物 D.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始大气的成分中不含有氧气
B.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 鸡蛋每年下蛋200多枚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无关
关于脊椎动物进化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C.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D.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在森林古猿的进化成人过程中,发生最显著变化的是( )
A. 直立行走 B. 使用劳动工具 C. 群居生活 D. 脑容量增加
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 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D. 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三种古代鸟类出现的顺序是( )
A. 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 B. 辽西鸟→始祖鸟→孔子鸟
C. 孔子鸟→辽西鸟→始祖鸟 D. 始祖鸟→孔子鸟→辽西鸟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 )
A. 细菌 B. 动物 C. 真菌 D. 绿色植物
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真菌→田鼠→蛇 B. 植物→田鼠→蛇→猫头鹰
C. 阳光→草→野兔→狐狸 D. 黄鼠狼→蛇→田鼠→植物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从1850年到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消失时间,而且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______.
(2)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保护哺乳类和鸟类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
(3)由材料三可知,“垃圾袋装化”危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结合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参与保护环境:______(写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脊椎动物(包括人)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写出图中①②③所示内容,方框内标注结构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我们能做出不同的动作,主要在 ______系统调节下完成的.
(3)小刚在书店看到一本喜欢的漫画书,当他伸胳膊取书时,④处于 ______状态,⑤处于 ______状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
“江苏最美乡村”--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盛产水稻,请根据情况回答问题:
(1)过去人们为了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影响,通过喷洒农药来消灭稻田中的害虫.但残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 ______ 在人体中富集.
A.水 B.空气和土壤 C.食物链 D.皮肤接触
(2)现在为了能生产“优质绿色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稻农们尝试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采用鸟灭虫、蛙灭虫、虫灭虫的措施.如图就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 ______ 条食物链;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 ______ (填动物名称).
(3)稻农探索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作用,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 ______ ,被水稻吸收利用后,还起到增肥作用.
(4)傍晚漫步在田间地头,会听到蛙鸣蝉叫,其中蝉属于 ______ 动物,蛙属于 ______ 动物.蛙鸣的目的是 ______ ,是动物的 ______ 行为,属于 ______ (选填“先天”或“后天”)性行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种子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不符合题意.
B、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有茎和叶两种器官,没有真正的根,是假根,不符合题意.
D、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只要熟练掌握了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明确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即可正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解: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因此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同的特征是都有根、茎、叶和种子。其中最主要的共同点是都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雪松、铁树是裸子植物,大豆、水稻是被子植物,二者都能产生种子。
故选:A。
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据此解答。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属于种子植物。
3.【答案】A
【解析】解:A、鹰是鸟类、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但气囊不能完成气体交换;
B、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C、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如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运动器官是鳍等,而鹰则具有与空中飞行相适应的特点,如体形成流线型、前肢变成翼等;
D、鸟鱼和鹰的背部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故选:A
(1)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
(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理解鸟类和鱼类的主要特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胎生、哺乳、体温恒定,而不是卵生、体温不恒定.麋鹿是哺乳动物,因此,麋鹿主要特征包括胎生、哺乳.
故选:C.
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5.【答案】C
【解析】解:A、利用③酵母菌发酵可制糕点和酒,A正确;
B、①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B正确;
C、②是细菌,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
D、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图中①是病毒,②是细菌,③是酵母菌。
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即可解答。
6.【答案】B
【解析】解:ACD、“孔雀开屏”、“蜜蜂采蜜”、“老马识途”,都属于动物行为;
B、“小鸡长大”是一种生长现象,因此不属于动物行为。
所以,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小鸡长大”.
故选:B。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7.【答案】A
【解析】解: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的药用价值,即具有直接价值.
故选:A.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多样性的价值.
8.【答案】B
【解析】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美国的科学家利用中国的野生大豆与美国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这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据此解答。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函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目的是吸引敌害的注意,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
故选:A。
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10.【答案】A
【解析】解:据分析可见:①影响本地部分物种的生存,破坏本地生态平衡,正确;
②造成本地部分物种的灭绝,危及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正确;
③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利本地生物优胜劣汰,错误;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丰富了本地生物的多样性.错误;可见A正确.
故选:A.
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危害有以下几点:
①对经济的影响.一些外来物种入侵农田、森林、牧场,导致农作物、林木、牧草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葫芦能破坏生态系统.
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如红火蚁叮咬人体、豚草产生的花粉引发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等疾病、褐家鼠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病.
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为保护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丹顶鹤,我国在江苏盐城沿海滩涂建立了第一个海涂型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故选: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掌握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采取的一定的措施,结合题意,仔细分析,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答案】D
【解析】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D。
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13.【答案】D
【解析】解: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与现在大气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氧气,A正确.
B、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正确.
C、蛋鸡每年下蛋200多枚,是根据人类的需要经过人工选择的结果,属于人工选择,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环境的变换,如果环境没有变化,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没有了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就不会进行,D错误.
故选:D
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生大气中午氧气;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的变化;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被饲养的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原始地球的条件、生命起源以及生物的进化、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等内容.
14.【答案】D
【解析】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故D的表示是正确的。
故选:D。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5.【答案】D
【解析】解: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450--530毫升之间;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直立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说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
故选:D。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人比类人猿高等的特点。
16.【答案】B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
A、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A错误。
B、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B正确。
C、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错误。
D、越晚近的地层分较浅,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D错误。
故选:B。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据此解答。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17.【答案】D
【解析】解: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上个世纪末在德国发现的距今1.5亿年“始祖鸟”化石是鸟类动物的祖先.后来,人们又多次发现了距今9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鸟化石.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中间缺了一个连接的“链条”,即1.5亿年至9500万年前这一段的鸟化石.辽西鸟的发现正好补上了这一关键环节.1993年在辽西发现了年代仅次于始祖鸟的更早的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孔子鸟.因此目前发现的形成始祖鸟、孔子鸟、辽西鸟化石的三种鸟,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始祖鸟→孔子鸟→辽西鸟.
故选:D
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对发掘的一些生物化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始祖鸟化石证明了鸟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进化关系.辽西鸟化石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发现的鸟类化石,孔子鸟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鸟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18.【答案】D
【解析】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故选:D。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学生容易出错的是:认为能量流动应从太阳开始。太阳辐射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而能量的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开始的。
19.【答案】B
【解析】解: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A、真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分解者,故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田鼠、蛇、猫头鹰它们四者的关系,故符合题意;
C、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故不符合题意;
D、黄鼠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把食物链都写反了。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二点,一个是明确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另一个是知道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此类题只考查了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虽然是基础性的试题,但是在平时还是经常会出错的:有些同学会在食物链的后面加上分解者,有些同学会把箭头的方向弄反了或者只画一横线表示,还有的同学把整个食物链都写反了。
20.【答案】D
【解析】解: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生产者和大气中的箭头是双向的,因此①是生产者。①③都有箭头指向②,表示①③的残体都能被②利用,因此②是分解者,则③是消费者,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故选:D。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21.【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栖息地丧失 建立自然保护区 塑料袋不易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 做好垃圾分类
【解析】解:(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2)由材料二可知,栖息地丧失在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中占32%和60%,故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3)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4)将垃圾分类处理,少用塑料袋,自带袋子购物等,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故答案为:(1)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栖息地丧失;建立自然保护区;
(3)塑料袋不易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
(4)做好垃圾分类。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识表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保护生物栖息环境的意义。
22.【答案】收缩 骨 关节窝 神经 舒张 收缩
【解析】解:(1)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①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②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图中③为关节窝.
(2)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3)伸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肌群处于舒张状态;而以肱三头肌为主的肌群处于收缩状态.
故答案为:(1)收缩;骨;关节窝;
(2)神经;
(3)舒张;收缩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23.【答案】C;4;食虫鸟、肉食性昆虫和青蛙(填动物名称).;简单的无机物(或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节肢;两栖;求偶;生殖;先天性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
(2)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草→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食虫鸟;草→植食性昆虫→青蛙;草→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青蛙.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食虫鸟、肉食性昆虫和青蛙.
(3)稻农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增肥地力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蝉的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如蝗虫、蜈蚣螃蟹等,属于节肢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其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雄蛙鸣叫的目的是求偶,属于生殖行为,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
(1)C
(2)4;食虫鸟、肉食性昆虫和青蛙(填动物名称).
(3)简单的无机物(或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4)节肢;两栖;求偶;生殖;先天性.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连链状关系,在生态系统有生物富集特点.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食物链的概念,生物富集的特点等知识点的理解.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