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八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八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9 18: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八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下列哪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
A. 狗辨主客、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B. 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 蜘蛛结网、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D. 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下列关于运动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关节和骨骼肌组成
B. 骨骼肌为运动提供了动力
C. 骨骼肌在骨的牵拉下围绕关节运动
D. 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组成
当你做屈肘动作时,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 生来就有 B.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 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 能伴随动物一生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 一群飞蛾扑向灯火 B. “四大家鱼”在不同的水层生活
C. 麻雀成群飞向麦田觅食麦穗 D. 遇敌害时,蜜蜂群会疯狂地反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过许多次推门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个动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推们动作很简单,无需神经系统的协调
B. 推门动作的完成只需要一组骨骼肌参与就可以完成
C. 完成这个动作时,相关的骨和关节都起杠杆的作用
D. 完成这个动作所需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毛皮
C.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 维持生态平衡
下列关于“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这一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将实验用的小鼠进行饥饿处理
B. 小鼠在迷宫中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后才获得食物
C. 这种行为与环境因素无关
D. 小鼠的这种行为与“猴子骑车”属于同一类型的动物行为
人在夏天比在冬季容易患肠胃炎,忘记洗的衣服长了霉是因为(  )
①夏季天热,人的抵抗力低
②夏季比冬季更适宜细菌的繁殖,食品也易变质,人吃了变质的食品就容易患肠胃炎
③脏衣服上的脏物为真菌提供了营养物质
④冬季人的抵抗力强
⑤夏天细菌和真菌获得的营养比冬天多.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下列疾病中仅用青霉素治疗,效果显著的是(  )
A. 狂犬病 B. 手足癣 C. 肺结核 D. 禽流感
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两套培养皿目的是(  )
A. 分别采集不同环境中的标本
B. 采集同一环境中的标本,在不同环境中培养
C. 设置对照,并在不同的环境中培养
D. 设置对照,且实验组与对照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
下列做法及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真空包装食品不易变质的原因是隔绝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B. 新鲜蔬菜放在冰箱内冷藏保鲜是由于冷藏条件下微生物繁殖速度慢
C. 自制酸奶过程中,应将加糖后的新鲜牛奶煮沸冷却后,再倒入酸奶并封存
D. 对食物加热后再保存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原有的微生物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多数细菌和病毒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C.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可以进行
D.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下列气味中,在个体间起通讯作用的是(  )
A. 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的臭气
B. 狗走路时,隔不远撒尿留下的气味
C. 黑尾鹿遇到危险时释放的香草味
D. 老虎在领地周围撒尿留下的气味
馒头是常见的主食。蒸馒头时要用面粉、酵母、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发面时酵母菌通过分裂生殖数量迅速增多
C. 馒头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
D. 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被分解成了葡萄糖
人们常说“菌从手来,病从口入”,人们手上分布着大量微生物,图中所示为无菌固体培养基经人手按压,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生长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手上可能既有细菌又有真菌
B.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C. 用清水洗手可起到灭菌作用
D. 手上的微生物不都对人体有害
下列有关细菌与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真菌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
B. 在牛、羊、骆及人的消化道内生活着大量细菌和真菌,它们与牛、羊、骆及人的关系是共生关系,所以多多益善
C.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在食物链中充当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D.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下列表示骨、关节和肌肉关系的示意圈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关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B. 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
C. 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D.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组成自身物质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甲、乙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甲瓶煮沸,乙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
B. 未打断瓶颈时内汤变质的是乙瓶
C. 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否煮沸
D. 此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据如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填出甲、乙、丙中下列标号所代表的名称:①______;③______;⑦______。
(2)③和⑤从结构层次上都属于 ______;人体完成图甲所示动作时,③⑤分别处于 ______和 ______状态。
(3)球员驰骋绿茵赛场时,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 ______骨和 ______三者协调配合,在 ______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
(4)图乙中标号⑥和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______]______,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______里有少量的滑液,从而使关节活动灵活。
(5)图丁所示为人的踢腿运动,该运动中,______(填具体名称)收缩牵引小腿部位的骨绕膝关节运动。肌肉收缩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肌肉细胞通过作用释放的。
依据如图所示的几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中C属于 ______病毒,它的结构是由 ______和 ______组成。
(2)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______]______,在无氧条件下,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 ______。
(3)A与D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A的细胞内没有 ______,属于 ______生物。
(4)当字母A所指的生物的 ______增厚时,能够形成休眠体叫 ______,以抵抗不良环境。
(5)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A、D两种生物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______、______。
(6)图中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的有 ______(填字母)。
小红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先将一块新鲜的面包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相同的洁净培养皿中,再将三个装置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处理(其他条件都相同).
装置 甲 乙 丙
实验步骤 ① 不滴水 滴入少量的水 滴入少量的水
② 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
③ 室温培养 室温培养 低温培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红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 ______ 个;她在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装置 ______ 和 ______ 作为对照实验.
(2)小红将3个装置放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的目的是 ______ .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一段时间后,装置 ______ 中的霉菌数量最多.
(3)根据本实验所提供的材料,小红若想进一步探究“有机物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她应该再设计一个装置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狗辨主客、黄牛耕地、老马识途都是学习行为,都是由环境决定的;
B、猫捉老鼠、鹦鹉学舌都是学习行为,都是由环境决定的,尺蠖拟态是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C、蜘蛛结网、公鸡报晓都是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惊弓之鸟是学习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D、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都是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因此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2.【答案】B
【解析】解: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错误。
B、骨骼肌为运动提供了动力,正确。
C、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围绕关节运动,错误。
D、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组成。错误。
故选:B。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和骨连结构成骨骼,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
故选:C。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4.【答案】C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不管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应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学习行为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不见得能伴随动物的一生。由此分析,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5.【答案】D
【解析】解:A、一群飞蛾扑向灯火为飞蛾的趋光性,不属于社会行为。
B、“四大家鱼”在不同的水层生活,是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不属于社会行为。
C、麻雀成群飞向麦田觅食麦穗,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等级次序,因此没有社会行为。
D、遇敌害时,蜜蜂群会疯狂的反击表明具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故选:D。
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群体中的成员可以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来传递信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社会行为的特点。
6.【答案】D
【解析】解:A、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A错误。
B、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B错误。
C、完成这个动作时,相关的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C错误。
D、完成这个动作一定要消耗能量,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配合,D正确。
故选:D。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解题关键是熟知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解答】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在维持生态平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前应将实验用的小鼠进行饥饿处理,有利于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A正确;
B、小鼠在迷宫中经过几次“尝试与错误”后获取食物,这是由学习和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种学习行为,B正确;
C、这种学习行为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还与环境因素有关,C错误;
D、小鼠的这种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因此与“猴子骑车”属于同一类型,D正确。
故选:C。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学习和生活经验形成的行为,如鹦鹉学舌、猴子推车。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9.【答案】A
【解析】解:夏天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所以夏季比冬季更适宜细菌的繁殖,食品也易变质,人吃了变质的食物就容易患肠胃炎;脏衣服、食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物,适宜细菌真菌的生长。
故选:A。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
10.【答案】C
【解析】解:青霉素是由青霉中提炼出来的抗生素,青霉素可以对杀死某些细菌导致的疾病,对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起作用
A.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错误;
B.手足癣是由手足癣真菌引起的,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错误;
C.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抗生素能对其起作用,正确;
D.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错误;
故选:C。
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但是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设置对照,一套培养皿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套培养皿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为实验组。不是将分别采集不同环境中的标本放在选用的两套培养皿中,不符合题意;
B.采集同一环境中的标本,除实验组培养皿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必须在相同的环境培养,不符合题意;
C.设置的对照和实验必须在同一环境下培养;才能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不符合题意;
D.在不同环境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科学探究实验中的变量是唯一的,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否则就得不出准确的结论。科学探究时要设置对照试验,且实验组与对照组除探究的对象不同外,其余的条件都要相同。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两套培养皿目的就是设置对照,且实验组与对照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对照试验变量的唯一性。设置对照试验。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对照试验变量的唯一性和设置对照实验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真空包装食品不易变质的原因是隔绝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A正确;
B、新鲜蔬菜放在冰箱内冷藏保鲜是由于冷藏条件下抑制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繁殖速度慢主要是防止腐烂,B不正确;
C、自制酸奶过程中,应将加糖后的新鲜牛奶煮沸冷却后,再倒入适量酸奶并密封,C正确;
D、食物加热后再保存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原有的微生物,以延长保质期,D正确。
故选:B。
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食品保存的方法。
13.【答案】A
【解析】解:A、大多数细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而病毒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属于消费者,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B正确;
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因此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能通过分解者进行,C正确;
D、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A。
(1)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的过程等。
14.【答案】C
【解析】解:A、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的臭气,是为了熏走敌害,保护自己,属于防御行为,A错误;
B、狗沿路撒尿,并不是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或者吸引异性狗前来。实际上狗撒尿是它留下气味做信号,这样它才能沿着气味顺利返回家。B错误。
C、黑尾鹿遇到危险时释放的香草味,释放香气以气味的形式告诉同伴有危险有利于保护群体的安全,属于用气味交流信息, C正确;
D、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是起警告的作用,非联系通讯作用,D错误。
故选:C。
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通讯的方式.
15.【答案】C
【解析】解:A、酵母菌属于真菌类,是单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A错误;
B、发面时酵母菌通过出芽生殖数量迅速增多,B错误;
C、馒头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C正确;
D、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D错误。
故选:C。
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造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据此答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制馒头和面包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解题关键是熟知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及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过程。
【解答】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A.图中所示无菌固体培养基经人手按压,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生长的结果,据图中菌落的特点可知,手上可能既有细菌又有真菌,A正确;
B.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B正确;
C.用清水洗手起不到灭菌作用,C不正确;
D.大多数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的细菌对人类有害。故手上的微生物不都对人体有害,D正确。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解:A、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营养方式异养,A错误。
B、在牛、羊、骆及人的消化道内生活着大量细菌和真菌,它们与牛、羊、骆及人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但不是多多益善,B错误。
C、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但在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C错误。
D、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共生体,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D正确。
故选:D。
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真菌结构、营养等知识。
18.【答案】B
【解析】解: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A、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没有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不符合题意.
B、肌肉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故符合题意.
C、两块肌肉没有跨越关节,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虽然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但是没用跨越关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19.【答案】C
【解析】解:A、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正确。
B、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正确。
C、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
D、动物作为消费者以植物为食,获取有机物,通呼吸作用可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确。
故选:C。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依存,都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都能把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不要误认为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才能分解有机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消费者不是必需的成分,但它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答案】C
【解析】解:甲瓶煮沸相当于灭菌,因此甲瓶内无菌,而乙瓶不做处理没有灭菌,因此乙瓶内有细菌,故肉汤仍然保鲜的是甲瓶,容易变质的是乙瓶;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
A、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故不符合题意;
B、未打断瓶颈时内汤变质的是乙瓶,因为乙瓶不做处理没有灭菌,乙瓶内有细菌,故不符合题意;
C、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否有细菌,而不是否煮沸。故符合题意;
D、此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的发现。解答时可以从空气中的细菌能否进入以及甲瓶与乙瓶的不同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21.【答案】肌腱 肱二头肌 关节窝 器官 收缩 舒张 关节 骨骼肌 神经系统 ⑨ 关节软骨 关节腔 股四头肌。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①是肌腱,③是肱二头肌,⑦关节窝。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因此,人体完成图甲所示动屈肘作时,③肱二头肌、⑤肱三头肌分别处于收缩、舒张状态。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③肱二头肌和⑤肱三头肌从结构层次上都属于肌属于器官。
(3)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4)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覆盖着一层⑨关节软骨,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腔里有少量滑液,减少摩擦,使关节运动灵活。
(5)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能量来自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因此,图1所示股四头肌参与踢腿动作。踢腿时股四头肌收缩牵引小腿部位的骨绕着膝关节运动,肌肉收缩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肌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
故答案为:(1)肌腱;肱二头肌;关节窝。
(2)器官;收缩;舒张。
(3)关节;骨骼肌;神经系统。
(4)⑨关节软骨;关节腔。
(5)股四头肌。
图中①肌腱,②肌腹,③肱二头肌,④骨,⑤肱三头肌,⑥关节头,⑦关节窝,⑧关节囊,⑨关节软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运动的产生、关节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22.【答案】细菌 蛋白质外壳 内部的遗传物质 B 酵母菌 酒精 成形的细胞核 原核 细胞壁 芽孢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AB
【解析】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病毒可分为植物、动物和细菌病毒,图中C属于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
(2)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的是图中的C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在无氧条件下,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3)B酵母菌属于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无真正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4)细菌在不良的环境下,其细胞壁增厚,形成休眠体叫做芽孢。可以抵抗不良环境
(5)图中A细菌依靠分裂生殖,D是青霉菌依靠孢子生殖。
(6)图中的A细菌和B酵母菌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属于单细胞生物。D青霉的由多个细胞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如果人体患由图中A类型生物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时,可以用D青霉产生的青霉素治疗。
故答案为:
(1)细菌;蛋白质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
(2)B酵母菌;酒精;
(3)成形的细胞核;原核;
(4)细胞壁;芽孢;
(5)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6)AB。
图中的A是细菌,B是酵母菌,C是病毒,D是青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23.【答案】2;甲;乙;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在面包上;乙;除不放面包外,其余条件均与装置乙相同
【解析】解:(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表中的甲和乙,有一个变量有无水分,可以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表中的乙和丙,只有一个变量,变量是温度,可以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因此小红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2个(水分、温度);她在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装置甲和乙作为对照实验.
(2)将3个装置都暴露在空气中,是为了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到面包上,相当于“接种”,因此小红将3个装置放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的目的是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在面包上.乙装置既有霉菌生存需要的温度,也有霉菌生存需要的水分,因此霉菌的数量最多.从实验可知,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因此面包保鲜可将其放在冰箱中,利用低温来抑制霉菌的繁殖从而延长保鲜期.
(3)若想进一步探究‘有机物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机物(面包),除“有机物(面包)”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她应该再设计一个装置丁是除不放面包外”,其余条件均与装置乙相同.
故答案为:(1)2;甲;乙(或乙 甲);
(2)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在面包上;乙;
(3)除不放面包外,其余条件均与装置乙相同(意思相近即可).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霉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水分.设计对照实验时,变量要唯一,我们所设计的变量就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条件.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