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八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八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9 19: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八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下列繁殖方式中,与“试管婴儿”相同的是(  )
A. 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月季
B. 用蒜瓣繁殖大蒜
C. 将仙人球嫁接到仙人掌上繁育新植株
D. 用种子繁殖水稻
将一段带有饱满芽眼的甘蔗茎插入土壤中,不久就长出一颗颗小苗,这种种植方法是(  )
A. 嫁接 B. 种子繁殖 C. 扦插 D. 组织培养
如图表示豌豆细胞中一对4号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花顶生和矮茎是隐性性状
B. 4号染色体由DNA分子和蛋白质构成
C. 该豌豆的性状表现为高茎、花顶生
D. 该豌豆与基因组成为DD的豌豆杂交,子代不会出现矮茎植株
已知水稻的体细胞中有 12 对染色体,那么(  )
A. 体细胞中含 12 个 DNA 分子
B. 生殖细胞中含 12 个 DNA 分子
C. 生殖细胞中含 5 对染色体
D. 精子和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
遗传学上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圆粒和豌豆的绿粒 B. 小明的双眼皮和小丽的双眼皮
C. 豌豆的矮茎和玉米的高茎 D. 父亲的B型血和自己的O型血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玉米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在细胞分裂进行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最多时是(  )
A. 20条 B. 30条 C. 40条 D. 60条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在实验室中合成了(  )
A. 氨基酸 B. 核酸 C. 原始生命 D. 葡萄糖
鸟类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下列哪种行为不是必须的(  )
A. 产卵 B. 求偶 C. 交配 D. 孵卵和育雏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个患此病的男子与一位正常女子结婚,为预防生出患此病的孩子向你咨询,你的建议是(  )
A. 男孩女孩都可以 B. 只生男孩
C. 只生女孩,不生男孩 D. 不能生育
一对夫妇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同时都是女儿的概率是(  )
A. B. C. D.
“进化树”可以直观地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如图为部分“进化树”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测(  )
A. 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
B. a和d的亲缘关系比a和b的亲缘关系更近
C. 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c
D. a、b一定比c、d高等
原始大气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  )
A. 水蒸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氢气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遗传学依据是(  )
A. 防止遗传病的传播 B. 防止遗传病的发生
C. 缩小遗传病的发生范围 D. 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几率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
A. 心情愉快 B. 强健的体魄
C. 良好的人际关系 D. 积极向上的心态
袁隆平老先生利用一种普通水稻和一种野生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高产而且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他利用的育种方法是(  )
A. 人工选择育种 B. 诱导基因突变育种
C. 杂交育种 D. 克隆技术育种
如图四幅图中,属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A. B.
C. D.
歌词“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是小明同学的心情写照。下列调节情绪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转移注意力 B. 自我安慰 C. 借酒消愁 D. 适度宣泄
用药前,必须了解药品说明书上的(  )的内容.
A. 通用名称、成分、规格 B. 功能、注意事项
C. 生产日期、有效期 D. 以上三项都有必要了解
某些人对花粉有“过敏反应”,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  )
A. 花粉有毒 B. 花粉能传播细菌
C. 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D. 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弱
如图表示A、B两物种化石的发现地层,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A物种由B物种进化而来 B. 物种B可能不如物种A高等
C. 物种A的出现早于物种B D. 物种B一定比物种A结构复杂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的正确选择是(  )
A. 被农药污染的食品一定要充分煮熟再食用
B. 被毒蛇咬伤手臂后,应首先抓住伤口处的近心端
C. 进行人工呼吸过程中,吹气者应始终捏紧被救者的鼻孔
D.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 新冠肺炎 B. 艾滋病 C. 糖尿病 D. 禽流感
“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不让艾滋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 B. 不要与艾滋病患者握手
C. 不能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 不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种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B. 皮肤、黏膜的阻挡和清扫作用
C. 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 D. 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如图是某家族遗传病图解,该病与性染色体无关,用“A,a”表示控制该病的基因。请判断:对的在横线内画“√”,错的在横线内画“×”。
(1)该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______ 。
(2)3、4、5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______ 。
(3)1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______ 。
(4)7和8属于直系血亲。 ______ 。
(5)5、6再生一胎患病女儿的概率为。 ______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5.0分)
如图是家鸽的受精卵及其胚胎发育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⑥是胚胎,是由图一中的[ ______ ] ______ 发育来的,图二中的⑦即图一中的[ ______ ] ______ ,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
(2)既对家鸽卵起保护作用,还能对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的结构的是[ ______ ] ______ 。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描写了鸟的繁殖行为中的 ______ 行为。
(4)图三中的N表示青蛙和家鸽生殖过程中的相似之处,M、L表示各自的生殖特点,则M为 ______ 。(填字母)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体内受精
d.体外受精
e.胎生
f.卵生
如图为我国科研人员培育荧光猪的示意图,荧光猪是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简称,这种转入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在紫外光下能够发出绿色荧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荧光猪诞生的过程,用到的两种现代生物技术是 ______ 和 ______ 。
(2)在这项研究中,转基因克隆猪在紫外光下能够发出绿色荧光,这种性状是由 ______ 控制的,这种性状是否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______ 。为什么? ______ 。
(3)如果甲猪毛色为黑色,乙猪毛色为白色,丙猪毛色为黑色,则荧光猪的毛色应和 ______ 猪一样。
如图是蝗虫和桃树的个体发育过程,据图分析有关问题:
(1)由图可知, ______ 是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的起点。
(2)桃树传粉时,花粉中的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通过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了种子中的 ______ ,将来发育成新个体。
(3)图中序号①代表蝗虫发育过程的 ______ 期,与家蚕相比,蝗虫的发育过程少了 ______ 这个时期,其发育方式属于 ______ 。
(4)桃树嫁接时,用桃树幼苗做接穗,用李树做 ______ ,并使两者的 ______ 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如图为某健康人体细胞内的性染色及其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图甲可以判断此人性别为 ______ 性,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 ,科学家将性染色体b命名为 ______ 染色体。若此人b染色体某一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 ______ 。
(2)图乙表示染色体的组成,其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是[ ______ ] ______ 。
(3)若此人是某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a),则其产生的生殖细胞类型是图丙中的 ______ (填写序号)。
(4)此人体内,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一个成熟的红细胞、一个白细胞,这三个细胞内共含有 ______ 条X染色体。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1)未使用吡虫啉之前,稻飞虱中就有抗药性弱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强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______ ,这种现象是 ______ 的。(填“定向”或“不定向”)
(2)分析图①到图④,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 ______ (请用序号和“→”表示)。
(3)稻飞虱体内极高水平的抗性是经过长期 ______ 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春节前,非洲猪瘟在某市出现,人们惶恐不安,不敢买猪肉吃。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非洲猪瘟对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 人们纷纷把猪扑杀、销毁并作无害化处理。
材料二:2020年春节,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席卷了全国。武汉启动封城措施,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其他健康市民也要求佩戴口罩,用紫外线、福尔马林等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目前,科学家正在努力研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苗,如果疫苗研制成功,人们就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来预防肺炎。
(1)引起非洲猪瘟和人患新冠肺炎的病毒都是 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其结构与图中 ______ 最相似,是一种没有 ______ 结构的生物。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出发,材料一中划横线部分和材料二中 ______ 的预防措施是一样的。
(3)人们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来预防传染病,这种方式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______ ;从免疫的类型看,这属于人体的 ______ 免疫。
(4)图中能正确解释“患者痊愈后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患此病”现象的曲线(①表示首次感染,②表示再次感染)的是 ______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如果你是一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你会怎么做呢? ______ 。
甲醛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探讨甲醛对动物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可以为甲醛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果蝇为对象,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对象:黑腹果蝇(如图1),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成虫体长约2.5毫米,14天可繁殖一代。
实验方法:
将果蝇成虫交配后刚产的卵分别培养在甲醛浓度为0%、0.25%、0.50%的三管培养基中,进行如下有关果蝇发育的研究:
实验(一):第一小组观察记录数据后,得到如图2的统计图。
(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 。
(2)画横线部分最小的分类单位是 ______ 。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各个发育阶段的果蝇,体重都 ______ (小于、等于、大于)正常值,而且对幼虫的影响比成虫 ______ 。
实验(二):第二小组想研究甲醛对果蝇各阶段发育速度的影响。他们观察记录各管不同甲醛浓度的培养基中,果蝇从卵发育为蛹的时间和从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以下是他们记录的部分数据。
甲醛浓度
发育时长 0% 0.25% 0.5%
从卵发育为蛹(天) 6.33 11.01 13.67
从卵发育为成虫(天) 11 15.68 18.34
(4)如图3曲线中, ______ 曲线反映了该组同学记录的甲醛浓度对果蝇从卵到成虫的发育时间的影响。
(5)实验中记录了从卵发育为蛹和从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长,这两者之差表示 ______ 的时长。由数据可知,正常情况下这一发育阶段的时长为 ______ 天,不同甲醛浓度对这一时期的时长的影响是 ______ (填“延长”、“缩短”或“无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试管婴儿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A、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月季、用蒜瓣繁殖大蒜、将仙人球嫁接到仙人掌上繁育新植株都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ABC不符合题意;
D、用水稻种子繁殖水稻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D符合题意;
故选:D。
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答案】C
【解析】解: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柳树、杨树、甘薯、葡萄、月季、菊花等植物适合用茎进行扦插繁殖。因此,将一段带有饱满芽眼的甘蔗茎插入土壤中,不久就长出一颗颗小苗,这种种植方法是扦插,可见C正确。
故选:C。
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使用无性生殖,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嫁接、压条、扦插等。
掌握扦插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豌豆的花顶生的基因是a,控制矮茎单基因是d,因此豌豆的花顶生和矮茎是隐性性状,A正确;
B、4号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正确;
C、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该豌豆植物的性状表现为高茎、花腋生,C错误;
D、如图该豌豆与基因组成为DD的豌豆杂交,子代不会出现矮茎植株,D正确。
故选:C。
(1)在遗传学上,把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2)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解:A、在亲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每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组成,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则有24条DNA分子。A不正确;
B、当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DNA分子也是体细胞的一半,故水稻的生殖细胞中含有12条DNA分子。B正确;
C、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因而水稻的生殖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C不正确;
D、由于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因而水稻的生殖细胞中即精子或卵细胞中都含有12条染色体。D不正确。
故选:B。
某种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则其受精卵为2N;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为N.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5.【答案】D
【解析】解:A、豌豆的圆粒和豌豆的绿粒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A不正确;
B、小明的双眼皮和小丽的双眼皮是同一性状的相同表现形式,因此都不属于相对性状,B不正确;
C、豌豆和玉米是两种生物,因此豌豆的矮茎和玉米的高茎不是相对性状,C不正确;
D、父亲的B型血和自己的O型血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要理解记忆。
6.【答案】C
【解析】解: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位置相同。选项A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解答时可以从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
7.【答案】C
【解析】解: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玉米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在细胞分裂进行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最多时是40条。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对,经过五次细胞分裂后,新形成的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0条。
故选:C。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如用N表示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右图: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
8.【答案】A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9.【答案】D
【解析】解:不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所不同,如有些鸟类杜鹃鸟就不筑巢、孵卵、育雏,但都必须要具备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
故选:D。
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鸟类的生殖过程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鸟类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雏鸟--成鸟等。
10.【答案】B
【解析】解:人的性别遗传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女儿的染色体中XX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父亲一定为女儿提供X染色体,父亲的Y只能能传给儿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应只生男孩。
故选:B。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子代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的性别遗传过程.
11.【答案】C
【解析】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生男生女的几率是相等的,各是50%.因此,若一对夫妻第一胎生了个女儿,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儿的概率是50%。因此一对夫妇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同时都是女儿的概率是50%×50%═25%(即)。
故选:C。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2.【答案】A
【解析】解:A、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但亲缘关系远近不同,A正确;
B、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以发现较a和b,a和d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远,B错误;
C、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C错误;
D、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也就意味着a、b、c、d、e都比f更复杂、更高等、陆生的可能更大,但我们却不能确定a、b、c、d、e之间谁高等谁低等,D错误。
故选:A。
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读懂生物的进化树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ACD、水蒸汽、二氧化碳、氢气,都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ACD正确;
B、氧气是原始大气中所没有的气体,B不正确.
故选:B.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甲烷、氨、氢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也没有生命.
14.【答案】D
【解析】解:近亲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图是白化病的遗传图解:
可见近亲结婚隐性遗传病的发生机会大大增加。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近亲结婚的危害.可结合具体的遗传病的遗传图解来分析.
15.【答案】A
【解析】解: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学会与他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都是对健康的正确认识。
故选:A。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入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
熟练掌握健康的概念,就能做出正确的答案。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关键是明确普通水稻与野生稻属于同一物种,二者所携带的基因差异较多。
【解答】
袁隆平教授通过人工授粉,将野生水稻的花粉传播在普通水稻的柱头上,这样通过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就是杂交。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解:A、皮肤、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的组成部分。A正确。
B、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
C、图三中的溶解酶能使病毒失活,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D错误。
故选:A。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是解题关键。
18.【答案】C
【解析】解: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概括为:一、转移注意力。二、宣泄。三、自我安慰。
(1)转移注意力: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缓解。
(2)倾诉: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家人或知心朋友倾诉,或用其他适当的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宣泄时要注意避免伤害他人。
(3)自我安慰:当遇到失败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故选:C。
心情愉快是人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情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熟记调节情绪的方法以及意义即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D
【解析】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药品的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通过药品使用说明书,我们能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是否过期等信息,这是我们安全用药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故选:D。
本题涉及的是安全用药和正确用药的知识.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
20.【答案】C
【解析】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花粉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即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免疫的功能.解答时可以从免疫的功能和特点方面来切入.
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在风或虫的作用下,在空气中传播,有些人在呼吸过程中吸人花粉后,便会产生过敏反应,即花粉症.
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但真正能引起过敏的花粉只是极少数.花粉过敏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21.【答案】B
【解析】解: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因此:
A、不能确定A物种由B物种进化而来,错误;
B、物种B可能不如物种A高等;正确;
C、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错误;
D、虽然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但是不定确定物种B一定比物种A结构复杂;错误;
故选:B。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据此解答。
此题考查了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22.【答案】B
【解析】解:A、被农药污染的食品煮熟后仍有污染,不能食用,A错误;
B、但为防止伤口处的蛇毒由静脉流回心脏进行循环,应扎近心端。假设动脉被咬,为何也要阻止静脉血回流,原因很简单,其一,静脉是动脉内血液回流的必经路径;其二,一条动脉沿途有很多个小侧枝,每个侧枝都通向静脉,你阻断动脉远端,有毒的血液可以回流,通过侧枝进入一个较近的回路,从静脉回流到心脏。所以抢救时只能阻断近心端回流通道。因此,小明的前臂被被蛇咬伤,不论是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近心端。才能防止血液流向心脏,B正确;
C、每一次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C错误;
D、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D错误。
故选:B。
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血液流动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脏←静脉。因此,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在远心端结扎;动脉出血在近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静脉血管出血,通常扎远心端,血不会回流,就不会失血;据此解答。
掌握被毒蛇咬伤,防止蛇毒扩散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C
【解析】解:A、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新冠肺炎是由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B、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可通过血液传播,不符合题意。
C、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不属于传染病,符合题意。
D、禽流感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判断是否是传染病应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应该是有病原体引起的,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感染后可产生免疫。
24.【答案】C
【解析】解:A、不让艾滋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错误;
B、不要与艾滋病患者握手,错误;
C、不能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正确;
D、不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错误。
故选:C。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5.【答案】B
【解析】解:ACD、“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B、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中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
故选:B。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26.【答案】√ √ × × ×
【解析】解:(1)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图中3与4均正常,而7患病,说明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故正确。
(2)图中5是1与2的后代,由于2患病(aa)一定会向5传递一个a,所以4、5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图中3、4正常生出患病的孩子7,因此3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故正确。
(3)图中1正常,基因是AA或Aa,因为1基因组成是AA和Aa与2aa结合都可以生出正常的携带致病基因的孩子4、5。故错误。
(4)直系血亲的直接血缘关系,是指出生关系。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等都是直系血亲。包括生出自己的长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上的长辈)和自己生出来的晚辈(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更下的直接晚辈)。旁系血亲是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如兄弟姐妹之间、表兄弟姐妹之间、自己与伯叔、姑母、舅父、姨母之间等,都是旁系血亲。因此成员7和8是兄弟关系,他们属于旁系血亲。故错误。
(5)根据(2)判断5的基因组成是Aa,6的基因组成是aa,他们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可能性是,而生男生女的可能性是,故5、6再生一胎患病女儿的概率为×=。故错误。
故答案为:(1)√
(2)√
(3)×
(4)×
(5)×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考查的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后代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27.【答案】⑤ 胚盘 ③ 卵黄 ④ 卵白 筑巢 d
【解析】解:(1))⑤胚盘中含有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鸟,所以⑥胚胎,是由图一中的[⑤]胚盘发育来的;图二中的⑦即图一中的[③]卵黄,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
(2)④卵白,既对家鸽卵起保护作用,还能对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
(3)鸟的生殖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过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描写了鸟的繁殖行为中的筑巢行为。
(4)青蛙是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家鸽是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M表示青蛙的体外受精,故选d。
故答案为:(1)⑤胚盘;③卵黄
(2)④卵白
(3)筑巢
(4)d
1、图中,①卵壳、②气室、③卵黄、④卵白、⑤胚盘、⑥胚胎、⑦卵黄。
2、青蛙是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家鸽是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掌握鸟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8.【答案】克隆技术 转基因技术 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能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乙
【解析】解:(1)图中将乙猪的体细胞取核植入甲猪的去核卵细胞里,培育成胚胎,分娩产下克隆猪,利用了克隆技术。同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注射到取核的细胞核中,最终发育成绿色荧光猪,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通过转基因克隆猪产生的过程可知,注射过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发育成绿色荧光猪,而未注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发育成普通猪,通过对比可知猪是否发绿色荧光是由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控制的,转入该基因的猪能发出绿色荧光说明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荧光猪是遗传物质基因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如果甲猪毛色为黑,乙猪毛色为白,丙猪毛色为黑,荧光猪的细胞核来源于乙猪,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为白色.
故答案为:
(1)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
(2)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能;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3)乙
(1)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2)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此题属于资料分析题,解答时从资料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29.【答案】受精卵 胚 幼虫 蛹 不完全变态发育 砧木 形成层
【解析】解:(1)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可见受精卵是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的起点。
(2)桃树开花后进行自花传粉,花粉中的精子通过花粉管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通过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了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个体,并不断长大。
(3)蝗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图中序号①代表蝗虫发育过程的幼虫期,与家蚕相比,蝗虫的发育过程少了蛹这个时期,其发育方式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4)果农用桃树的枝条做接穗,李子做砧木进行嫁接。并使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故答案为:(1)受精卵
(2)胚
(3)幼虫;蛹;不完全变态发育
(4)砧木;形成层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蝗虫和桃树的个体发育过程,它们生命的起始点都是受精卵;受精卵的基因是一条来自于精子,一条来自于卵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分析图形解答
明确桃树和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昆虫的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熟记两种发育方式之间的异同点。可结合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图来理解记忆。
30.【答案】男 性染色体为XY型 Y 100% e DNA ④和⑤; 2
【解析】解:(1)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图甲表示的此人性染色体染色体大小不同,其性别是男性。其中科学家将性染色体b命名为Y染色体,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女儿的染色体中XX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父亲一定为女儿提供X染色体,男子X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男子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只能传给儿子,不能传给女儿.因此若此人b染色体某一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100%.
(2)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3)人的生命延续和发展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若此人是某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a),其产生的生殖细胞A或a,即下图中的④或⑤。
(4)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的体细胞中有1条X染色体(XY)、精子中有1条X染色体或1条Y染色体。一个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X染色体;一个白细胞和一个口腔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因此都有1条X染色体。所以,该男人的“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一个成熟的红细胞、一个白细胞”,这三个细胞中共含有X染色体数═1+0+1═2(条)。
故选:A。
故答案为:(1)男;性染色体为XY型;Y;100%
(2)[e]DNA;
(3)④和⑤;
(4)2
(1)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2)图甲为男性性别为图2中①是DNA,②是蛋白质,③是染色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别遗传过程、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31.【答案】变异 不定向 ②→④→③→① 自然选择
【解析】解:(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这种现象是不定向的。
(2)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分析图①到图④,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④→③→①。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些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被保留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最终害虫适应药物环境,因此,稻飞虱体内极高水平的抗性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变异;不定向;
(2)②→④→③→①;
(3)自然选择。
达尔文人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抗药性害虫产生的原因。
32.【答案】病原体 ② 细胞 武汉启动封城措施,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 C 自动报告并接受隔离,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接触别人
【解析】解:(1)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引起非洲猪瘟和人患新冠肺炎的病毒都是病原体,其结构与图中②最相似,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材料一中划横线部分和材料二中“武汉启动封城措施,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的预防措施是一样的,都属于控制传染源。
(3)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注射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产生的抗体只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4)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等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消灭相应的病毒,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消灭病毒,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值要比第一次大的多,故C符合题意。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如果我是一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我应该自动报告并接受隔离,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接触别人。
故答案为:(1)病原体;②;细胞
(2)武汉启动封城措施,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
(4)C
(5)自动报告并接受隔离,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接触别人
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等。
33.【答案】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不同发育阶段体重的影响 目 小于 大 B 蛹期 4.67 无影响
【解析】解:(1)由题干信息“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可知,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不同发育阶段体重的影响。
(2)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画横线部分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目。
(3)由图2可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各个发育阶段的果蝇,体重都小于正常值,而且对幼虫的影响比成虫大。
(4)题干图表中:随甲醛浓度的升高,从卵发育为成虫的天数为11、15.68、18.34。所以,如图3曲线中,B曲线反映了该组同学记录的甲醛浓度对果蝇从卵到成虫的发育时间的影响。
(5)实验中记录了从卵发育为蛹和从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长,这两者之差表示蛹期的时长。由数据可知,正常情况下这一发育阶段的时长为11-6.33=4.67天,不同甲醛浓度对这一时期的时长的影响是无影响(差值都是4.67)。
故答案为:
(1)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不同发育阶段体重的影响
(2)目
(3)小于;大
(4)B
(5)蛹期;4.67;无影响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善于从表格、曲线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