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梳理全文内容,分析归纳传主形象。
2.合作交流,鉴赏本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感知文本,分析归纳传主形象。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一、情景导入: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这是思想领域的鲁迅。
同学们,你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今天,让我们跟随萧红的回忆,去看看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平和的形象呢?
二、梳理全文内容
仿例子,填表:
要求:1.小组合作研讨完成。
2.1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成果汇报。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1 鲁迅的“笑”
2 鲁迅的步伐
3 品评衣着
4 夜谈和待人吃饭
5 招呼来客
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
轻捷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爱开玩笑
略写、细节描写
略写、细节描写
正侧面结合、详写
详写、细节描写
略写、语言及细节
例一:
分组成果汇报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6 久雨偶晴的造访
7 和海婴嬉戏
8 冯雪峰来访
9 对青年来信的态度
10 11 指导青年看电影
善用革命和科学
精神指导青年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略写、语言
及细节
语言和
对比描写
关心、宽容青年
语言(直引
和间引)
场面描写、
语言描写
和蔼可亲
语言描写、
对比
好客、真心待友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12 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13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14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15 16 喝茶和抽烟
17 18 昼陪客人夜加班
热爱、指导青年
节俭、好客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 )
惜时、勤奋
对比、语言及
细节描写
对比、细节
描写
语言、动作、
对比描写
对比、细节
描写
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19 对“时髦”的厌恶
20 对鬼神的不相信
21 品尝海婴的鱼丸
22 包书也要亲自动手
23 简陋的居住环境
朴素、不张扬、
爱憎分明
富有科学精神
不轻易否定、
有家庭民主思想
对工作一丝不苟
俭朴、勤劳、
待人真诚
环境、衣着、
眼神描写
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
动作 语言、
对比
对比、细节
环境、细节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24 书房就是卧室
25 26 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27 鲁迅先生病了
28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29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勤俭节约、爱书
如命、惜时
喜静、勤奋工作
坦然面对疾病
惜时、忘我工作
好客、平易近人、
忘我工作
环境、细节
对比烘托
对比、神情、
语言
心理、细节
语言、神情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30 先生体质大不如前
31 妻子许先生的担当
32 病中先生的饮食
33 病情不断恶化
34 病中的困顿
一讲话就精神
工作如山、不得
休息
别人重视、自己
不以为然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
坚强
俭省、坚定
神情、对比
间接描写
环境、语言、
间接
神情、细节、
间接
神情、间接、
环境、细节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35 海婴的药瓶“玩具”
36 病稍好转就会客
37 时刻伴随的小画
38 39 最后的时刻
语言、细节
描写
爱孩子、坚强
坚强、关心别人、
乐观、平和
间接、语言、
细节
推崇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
勤奋不息
细节、语言
细节、避讳
三、赏析细节,归纳传主形象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
1.【鲁迅印象】
1936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和青年在一起。
家庭生活中的鲁迅
①品尝海婴的鱼丸
②解释海婴为何亲近萧红
③与保姆相处
④房间布置
⑤简陋的居住环境
⑥病中家事(许先生的忙碌、忧虑;海婴的玩具、问候)……
2.【生活细节中的鲁迅】
小结——家庭生活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幸福家庭的一家之主
一个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疼爱、了解儿子的好父亲
整体把握
交友会客中的鲁迅
①品评萧红衣着 ②让晚走的客人坐小汽车并为其付钱
③谈踢鬼 ④和萧红开玩笑 ⑤先生的特殊客人
⑥看青年人的信 ⑦谈电影,谈公园 ⑧盛待客人
⑨陪客人至深夜⑩病中请客……
小结——交友会客中的鲁迅
一个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
一个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
一个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导师
鲁迅的个性习惯
①笑声明朗
②走路轻捷
③喜欢吃北方饭,包饺子
④外出装束
⑤不在意自己的手稿
⑥吃茶、抽烟的习惯
⑦包书
⑧深夜工作,带病工作
⑨枕边的木刻……
整体把握
鲁迅的个性习惯
生活简朴
富有情趣
幽默风趣
细致耐心
勤奋认真
坚强执着
整体把握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②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3.【人物形象归纳】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③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人
④生活之中的鲁迅 潇洒、幽默、风趣、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之一。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1.【作者及文体】
四、阅读分享
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是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和一般传记相比,回忆录中所叙述的事件往往是经过作者“过滤”的,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常常带着的作者感情,显得更加生动、亲切。
2.【分享触动你的细节】
如:鲁迅的笑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赏析: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再如: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3.【阅读释疑】
(1)结合本传记加之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如何认识鲁迅的深刻与伟大?
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鲁迅逝世以后,“民族魂”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2)“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3)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4)在回忆录的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究竟有何寓意?
这幅画的名字叫“波波诺娃”,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她是追求自由与爱的化身,美的象征。“波波诺娃”是鲁迅灵魂最深处的圣洁女神,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也是他终其一生为之不懈追寻的理想。这幅画也是鲁迅本人的真实写照,在狂风中抗争,追求自由与爱。
(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
(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
(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
(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
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情感
五、思考与探究
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结构等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散文化写作手法,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3题
六、拓展探究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的遗嘱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孙伏园
挽联
孙伏园先生用鲁迅先生著作名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来悼念他。此联功力颇厚,含义深刻,构思精巧,堪称嵌名联之绝唱。
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
①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②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③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
④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
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
七、小结及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