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08: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激趣导入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秋景里,感受到的是孤独。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郁达夫对于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课前预习
注音: 潭柘寺( ) 落蕊 ( ) 譬如( )廿四桥( )
注释词词:
混混沌沌:( )
一叶知秋:( )
一言辨异:
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 )经历,他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腾( )”,从折( )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
思考: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总体特征是什么?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比喻发现一点征兆就能预料到事情发展的趋向。
清、静、悲凉
层级一 学基础
读准·写准·用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词语
2、赏析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第一课时 )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而坦荡热情的鲜明风格。
一、导入
关键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抗日烈士 、 创造社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秋:点明描写内容
故都:指北平。点明描写地点
不可以,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更饱含作者的深切的眷恋之情。
解题
标题是否可改成“北平的秋”?为什么?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读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 行文脉络)。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1、2自然段,结合自己的勾画思考:
1、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清”、“静”、“悲凉”
2、南国之秋又有何特点?
“慢”、“润”、“淡”、“一点点清凉”
对比
赞美
向往
3、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首尾呼应,使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
与眷恋之情表达的更为浓烈。
江南之秋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学习第二部分:
研习描绘故都的秋图,体会作者的感情。
思考: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
“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 。
合作探究,深入研习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具体来体现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泡一碗浓茶
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
静对牵牛花
看扫帚留下的一条条的丝纹,觉得清闲
穿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
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
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
的声调,微叹着互答……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这枣子颗儿,显出淡
绿微黄的颜色

描摹秋的干净清明,也描写秋带给人的清闲之感
从色彩上看,以冷色调为主,突出秋的清冷
从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上看,侧重于突出秋带给人的清闲之感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主要是从听觉上写秋的恬静、静谧的特点。
以声衬静
悲凉
“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萧条破败之感
铺得满地的秋槐的“落蕊”,“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
落寞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凄凉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为何如此悲凉?
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三岁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
了忧郁、沉寂的性格。17岁随兄长前往日本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更增添了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特有的伤感灰
冷的色调。1922年回国后参与抗日救亡的活动,积极宣传抗日。 1921-1933年,正处
于国民党执政的白色恐怖时期,这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及主张民主的人予以迫害。
因此,主张民主主义的郁达夫被迫先后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居住。颠沛流离的
生活使郁达夫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思想苦闷。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在北平病逝。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
一样会感受到国事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下此文,描绘的是“悲凉”景
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白色恐怖、幼子夭折、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发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干活干活吧好不好
发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干活干活吧好不好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哪一篇?就你最喜欢的诗文做简要赏析。
层级四 谈感悟
《天净沙 秋思》《渔家傲 秋思》《沁园春 长沙》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