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柳永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回忆你所知道的送别诗: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情感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3. 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学习目标
◎品鉴意象
◎体味情感
◎掌握表现手法
一、简介引入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
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
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贵妃死后,玄宗入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象征:离愁别恨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象征:离愁别恨
解题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雨 霖 铃
柳永
请听朗读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影片
1\逐句赏析上片
(1) 寒蝉凄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对长亭晚,
面对着长亭
骤雨初歇。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寒蝉凄切
点明时令
寒蝉鸣声凄凉急切
朗读课文
对长亭晚
点明时间和地点
面对着长亭,
暮色渐起
骤雨初歇
点明气候
一阵暴雨刚停,四周显得格外清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烘托凄冷沉郁的气氛
基调“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而且渲染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通过哪些意象体现的?
从中你可以读到哪些信息?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唐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李白《菩萨蛮》
寒蝉
长亭
骤雨
景 语
凄切、落寞
别离之愁
悲凉、清冷
情 感
(2) 都门帐饮无绪,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
留恋处兰舟催发。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
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城门外帐内饮酒饯别,却黯然心伤,正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催促着要开船。
处: 时候
兰舟,船,代指船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饯别时的心情
依依不舍
难舍难分
欲饮无绪
欲留不能
委婉曲折
(3)执手相看泪眼,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无语凝噎。
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语: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手拉手,泪眼相望,千言万语,竟一时哽咽。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情态
感情深挚
白描手法
语言通俗
缠绵凄恻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
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暮霭沈沈楚天阔。
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离别远去,那千里烟波朦胧,傍晚雾霭笼罩的南方天空,多么辽阔深远!
对别后情境的想象 ,前途渺茫
念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惆怅伤感。
承上启下
收束写情景
开启写心情
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
(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与无边广漠相对的是一叶行舟和孤寂行人,此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用: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半虚半实。
小结: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寒蝉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离别难
离别时的情景
冷寂幽清
缠绵凄恻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实)
(虚)
(实)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上阕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
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就为离别而伤怀,
何况是这冷落凄凉的深秋时季,更难以忍受!
那 :怎么
“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旨
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多么难以忍受!
愁意浓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伤离别的主旨。自古伤离别是常情,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接着又转入现实的痛苦中来: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更让人难受。
(6) 今宵酒醒何处?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
杨柳岸晓风残月。
(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 早晨。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
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意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时我将身在何方?也许是在那杨柳青青的岸边了,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
想象 情景交融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勾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残月
最能触动
酒醒即愁醒
离愁
晓风
杨柳
(明)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杨柳
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风: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原为西南风
长逝人君还(曹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
月 亮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 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 李清照
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醒
愁来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的人心情。
酒醒
愁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
承上片念去去,写想象别后酒醒所见。这几句是想象的虚景,因情设景。虚构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与前面实写离别场景融为一体,更形象地抒发别情。
表现作者分别后孤独、无助、迷茫的精神状态。
认识中国古代诗歌里的常见意象带有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杨柳: 柳有 “留”意, “柳岸霸桥”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风: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杜牧《寄扬州判官》)
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7)此去经年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
更与何人说!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经年累月,再难相见,再好良辰美景,也应是形同虚设,即使心中有千般情意,又能与谁诉说呢?
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
知音已远
良辰不再
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以后的岁月
小结: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想象别后的情景
思念苦
今 宵
经 年
杨柳
晓风
残月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酒醒伤情
惨不成欢
主 旨
伤离别
情景交融
清秋节
下阕
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
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
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
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
伤离别
整首词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缠绵悱恻
意境
凄清清丽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词话丛编》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意象
人事
情感
壮美
豪迈
悲愤
壮志难酬之恨
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凄美
缠绵
凄凉
清秋离别之恨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寒蝉烟波杨柳残月
大江乱石
惊涛峭壁
名句赏析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1.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得季节(萧瑟凄凉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
寒蝉、长亭、日暮、雨歇,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赏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
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吧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人离别时都会很伤心
更何况在这让人不能承受的冷清凄凉的秋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次分开,经过的将是一年或更多年的 分离,我料想即使有好天气、好风景,也会因无人共赏而形同虚设。
离别了恋人,纵然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像谁诉说呢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1.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1、实写:
2、虚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作用: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8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虚
虚
实
实
虚
虚
虚
实
虚
虚
实
虚
虚
虚实结合举例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实 虚
李商隐《夜雨寄北》??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
实写
上阕:
皆
离别难
写实
景语:
情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皆
下阕:
相思苦
写虚
景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
情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落
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阕:
依依惜别
写实
下阕:
写虚
羁旅长愁
实际操作:怎样回答艺术手法的题
步骤:
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字以去声领格,显出激越之情,后再用两个“去去”连用,更显激越之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蔼”,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词人面对着这样一幅画面,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离心爱之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沉,愁思也越来越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境,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
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
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
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 凉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
上片
下片
实写
虚写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语言自然。不喜欢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而是以本色的语言抒发情感。
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
上实下虚,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艺术特色小结
分 析 炼 字
念
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同时,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上下片的过渡衔接自然。
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白 描 手 法
融 情 于 景
虚 实 相 生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 凉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
虚实相生 借景抒情
上片
下片
实写
虚写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对对联
上联:乌云漫卷天尽沙
(天净沙)
下联:狂风大作雨淋淋
(雨霖铃)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李清照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柳屯田永者,变旧声做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李清照《词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表明别后冷落凄清之感,写出一种典型的怀人境界,足以与诸名家的“雅词”相比。可谓雅不避俗,俗不伤雅,显出柳词的特色。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苏轼
柳永
豪放
阳刚之美
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崇敬景仰之情
得阳刚之美者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
婉约
阴柔之美
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情
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选 择 题: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答案:(A)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