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苏
轼
【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学会分析本词的手法;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并能将苏轼素材运用到作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幾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 台 诗 案
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读准字音
同行
吟啸
芒鞋
料峭
萧瑟
一蓑烟雨
xíng
yín xiào
máng
qiào
sè
suō
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即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到黄冈的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南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事件:遇雨。 ★环境:先雨后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赏析全诗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翻译全诗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
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
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2、如果把全词浓缩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词组),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芒鞋:草鞋。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如何理解?
自然界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寻缝隙
一语双关
明确:不仅写眼前之景,也是写心中所想:“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面对这些,“我”都无所畏惧。
找出点明环境特点的词
烟雨
“烟雨”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风雨,“晴”比喻春风得意的人生顺境。
(2)人生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作者经过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表现出词人面对人生苦难之时,乐观开朗、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3、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拟人。(1分)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2分)
4、“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补充其它手法
(1)双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和苦难挫折的人生逆境。“晴”既天晴,也暗指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2)借喻、象征,“风雨”喻指(象征)人生逆境,“晴”喻指(象征)人生顺境。
(3)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4)借景抒情,借途中遇雨抒发乐观洒脱的感情;
(5)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5、“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 。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2、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风雨中的“苏轼” 的形象?
开慧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态度:
动作:
心态:
人物细节
围绕上片,思考: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乐观旷达
“轻、任”
“吟啸、徐行”
“莫听、何妨、谁怕”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轼的人格精神
苏轼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定风波》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了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
四、归纳小结
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
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总结方法:
[谈感悟]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拓展运用]
拓展延伸
苏轼的人格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启示?(经典句子或100字左右短文)
1.人生虽然变化无常,但阳光总在风雨后。
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人生启示
举例说明(司马迁、史铁生、张海迪、刘伟)
短文一欣赏: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 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短文二欣赏:心有苏轼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短文三欣赏: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我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愿我们活得如苏轼那样明朗,那样旷达。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课后作业
1、以苏轼为素材,给《难》这篇作文补充一个200字
左右片段(例证段)。
难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要经过多久的酝酿才可以这般豁达,这要经过怎样的磨难才可以这般傲恃。不,我们的东坡居士并未退缩,他面对仕途的坎坷不如意,没有挥泪如雨,没有就此停留,他用豁达来告诉自己生活的真谛,他用自己的才情来书写心中的声音:仕途艰难怎样,我照样豁达地生活,我照样开朗的生活,你奈我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是政治遇挫后仍乐观的心境,东坡居士告诉我们,人生的艰难,阻挡不了我豁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