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08:1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悲黍冀南宋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少有宏愿
一生求索
壮志难酬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文本上片赏析
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长天
秋水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移情及物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山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
断鸿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日落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通过“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气象宏大,笔力迥劲。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表达了作者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寓情于景
比喻
上片小结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江天
山景
思考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思考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文本下片赏析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1)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思考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
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
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
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
流下的眼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思考
下片小结
下片: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
为国为民
正面
反面
张翰 :乐于归隐
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许汜:谋取私利
不学、不愿,
刘备 :雄才大略
赞赏,志在为国为民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
反例
正例
用典
全词翻译
【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引起忧愁怨恨,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看着腰间利剑,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女子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归纳总结
主 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古人喜欢登楼登阁,登高而流泪,把自己际遇寄托其中,人的遭遇不同,感情不同,那么人的登高抒怀,心有所感也会不同。范仲淹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辛弃疾的泪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为国为民的英雄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
用典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思考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归纳总结
小 结
1.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拓展巩固
拓展巩固
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作者的所抒感情。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犹如春风吹过千树花开,漫天飘飞的焰火似流星一般洒落,又像清亮的雨滴在夜空中闪耀。一个个新颖生动的比喻使元宵夜一派壮观美丽的景象跃然纸上。
“宝马雕车香满路”推出游人:富贵人家的女子们乘着华贵的马车出来观灯,所到之处香飘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从细处着笔,突出了歌舞通宵达旦的喧闹场面,也暗示了作者在彻夜寻人。彩灯连云、鱼飞龙舞,在优美的箫声中,游人如织。
如果说词的上片也不过渲染一片热闹景况,并无异独之处,那么下片始见精彩之笔,带给读者无限想象和回味。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边说边笑,轻盈地从“我”身边掠过,抛下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飘过阵阵淡淡的清香。然而“我”并未在这衣香鬓影之间多作停留,显然,她们并非“我”意中关切之人,那么,“我”在等待着什么,又在寻找着谁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穿过灯花焰火,拨开拥挤的人群,找呀,寻呀……却依然不见她的影子。忽然,眼前一亮,那“伊人”正在灯火稀疏处悄然而立,一阵喜悦之情涌上心头,一种知音的契合之感令“我”喜不自禁:终于找到她了!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她幽居自处,喧嚣之下静待,众人堆里独处,不入流俗、不同凡响,是作者之所思、所求。而这个孤高离尘的美人形象,正是作者的情趣所在和自我影象,实际上表现了他政治失意后“自怜幽独”的情怀,这恰恰是整首词的不凡之处。
词的上半阙写景,寥寥数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便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词的下半阙写人,“蛾儿雪柳黄金缕”,这是描绘妇女们佩戴的各种珠宝首饰。美女如云,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接下去作者笔意一转,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兴趣其实并不在这种种热闹景象,他是在到处寻找一个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现了“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全篇采用反衬手法,别具一格。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辛词比较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达标训练
1.这首词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鸟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是在诉说丰收景象,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的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