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08:1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文人
武将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风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
背胛(jiǎ)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陈亮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阴柔南宋中的铁血男儿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tuō)胄(zhòu)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轻举冒进,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
登临地点
怀古
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yíng)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解释下列词语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英雄的流风余韵)
(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解释下列词语
(普通)
(寻找)
上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孙权
刘裕
在众多古人中,为什么词人要写这两位?
孙权其人:
孙权其人: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赏析:
刘裕其人:
刘裕其人:
作者态度及目的:
上片小结:
下阙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刘义隆)
佛狸祠(拓跋焘)
廉颇
宋文帝
作者用典用意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成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
用典目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问题探讨:诗人在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景象时,是什么心情?
“佛狸祠”景象:
作者用事目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思考: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廉颇
作者用意
用典意图:借廉颇抒发自己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片小结:
主旨: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懑。
全词总结:
用 典
孙权
廉颇
佛狸祠
刘义隆
刘裕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英雄
风流
表现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
赢得
可堪
凭谁问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的不满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上阕
孙权
刘裕
英 雄
挥戈北伐
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
下阕
刘义隆
烽火扬州
草率北伐
惨痛尤存
廉 颇
尚能吃饭
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警告统治者
惋惜事业后继无人
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
谴责偏安
表明壮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思考: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怀 古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赞美周瑜
褒贬古人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借古伤己
借古讽今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题临安邸
林升·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作业
1、有感情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2、为《同桌的你》写一段运用名句的开头,一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