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亚洲的位置与范围(第1课时)(教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1亚洲的位置与范围(第1课时)(教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21 13: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教师 XXX 授课班级 G7 课 次 1
教学主题 亚洲的位置与范围 单元课时 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半球位置 2.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大洲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以北美洲为例与亚洲对比分析。
素质养成 通过学习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明确我们所生活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位,进而培养学生对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热爱之情及自豪感。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时间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展示BBC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亚洲节选片段,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亚洲风采。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从网络媒体、书本等渠道获得的信息,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2mins
活动 学生发言:回答教师上述提问,谈谈自己对亚洲的印象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3mins
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教师指定一名坐在位置上的学生A,请同学们观察 A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如果用足以简洁的方式介绍他在班级中的座位,有哪些说法?A同学坐在第几行第几列呢?在教室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呢?坐在他前后左右的邻居又是谁呢? 1min
活动 学生观察老师指定的那位学生的位置,回答老师问题。 学生回答略 3mins
教学内容 过渡: 我们刚刚观察和描述了A同学的位置,用了三种方法,其实这三种方法可以对应我们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的三种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今天我们就来结合亚洲地理位置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min
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课件展示 学习主题——亚洲的位置 阅读课本P2-5,并结合上学期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半球位置:亚洲绝大部分位于____半球,____半球; (2)海陆位置:占据亚欧大陆的大部,位于亚欧大陆_____部,东临____洋,北临____洋,南临____洋。西北濒临____洲,东北濒临____洲,东南濒临____洲,西南濒临____洲。 (3)经纬位置:亚洲北部约达北纬____,南部达南纬____,东部约达西经____,西至东经____。 答案:(1)北、东; (2)东、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欧、北美、大洋、非 (3)81°、11°,170°、26° 5mins
教学内容 (1)课件展示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示意图 学生观察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示意图,归纳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课件展示 亚洲四至点 学生读图说出亚洲最南、最北的纬度,并计算从南到北跨了多少个纬度,归纳亚洲的纬度范围:11°S—81°N,由此得出亚洲纬度跨度(92°)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南北季节差异大。 学生读图说出亚洲最西、最东的经度,并计算从东到西跨了多少个经度,归纳亚洲的经度范围:20°W—170°W,,由此得出亚洲东西跨了164个经度,东西相距遥远,时间差异大。 (3)课件展示 亚洲海陆位置分布图 学生读图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洲大洋,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接欧洲。 过渡: 以上就是我们描述大洲位置的三种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一下这三种方法。 总结: 1.描述半球位置时,应看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哪个半球。如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2.描述海陆位置时,应正确使用方位词。如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3.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应关注四至点的经纬度 承转:到目前为止我们清楚了描述大洲的三种方法,下面我们来举一反三,说一说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 北美洲的半球分布图 学生读图观察并回答,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 课件展示 北美洲的经纬网地图 学生读图观察并回答,北美洲北约达84°N,南部达7°N,经度位置在168°W至56°W之间。 课件展示 北美洲的海陆分布图 学生读图观察并回答,北美洲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为界;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课件展示 亚洲与北美洲位置和范围差异对比表 学生据此补充完成课本P5 表6.1 25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