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443000 罗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知道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知道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重点】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
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用品】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玻璃刀、金属刀、尺子、手套、玻璃、防护眼镜、抹布。
学生分成9个合作小组:多种铅笔、导电测试装置(2B铅笔芯、电池、导线灯泡)、试管、试管架、玻璃棒、活性炭或木炭、塑料杯(装红墨水)、棉花。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决 定 决 定
一、 结 构 性 质 用 途
反 映 反 映
二、
碳的单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物理性质
用途
金刚石
正八面体
坚硬
做玻璃刀、钻头、装饰品
石墨
分层片状
软、导电性、滑腻
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
C60
足球状
超导领域、新材料
三、判断同种物质的标准:
1、组成元素相同;2、内部结构相同
【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1】实验+观看有关金刚石的课件资料,学生归纳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
一、金刚石
正八面体金刚石 无色和彩色的钻石 金刚石--玻璃刀
【活动与探究2】学生分组实验+观看石墨的课件资料,学生归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二、石墨
深灰色固体 质软--铅笔 导电性--电极 导电、润滑性—石墨滑板
〔增补分组实验〕涂抹铅笔印
〔增补演示实验〕2B铅笔芯的导电性
【活动与探究3】学生完成改良的课本P105面【实验6--1】, 试验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性。
【活动与探究4】展示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模型+学生分析交流
金刚石结构模型 石墨结构模型
→
石墨 人造金刚石
【活动与探究5】观看视频素材,了解碳单质的多种性质用途和前沿研究结果
三、C60
【反思与交流】交流学习中的“收获+困惑”
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 ”导学案
班级 合作小组 姓名
【目标导引】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相关的用途。
2.知道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
3.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自主学习
1.单质是由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 . 和 。
2.阅读课本第104-105页内容,完成下表。
金刚石
石墨
物理
性质
外观
光泽
硬度
导电性
用途
★合作学习
【活动与探究1】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及结论
学生演示用玻璃刀划玻璃
【活动与探究2】 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及结论
1、触摸2B铅笔芯及铅笔印迹
2、分别用4H、HB、2B铅笔在纸上写字,比较颜色深浅
3、将2B铅笔芯连入电路中
【活动与探究3】 木炭或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及结论
两支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红墨水,向其中一支加入活性炭(或木炭),并分别用玻璃棒将塞入的一团棉花缓慢推至试管底。
【活动与探究4】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二者物理性质明显不同的原因是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人工金刚石,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
【当堂演练】
1.课本P109的第1、3、5题
2.请将下面左列和右列的相关内容用短线连接起来:
金刚石硬度大 冰箱去味剂
石墨导电性能好 切割玻璃
活性炭有吸附性 干电池电极
【拓展延伸】
3.下列各物质中,化学式相同的不同物质是( )
A.氧气和液氧 B.金刚石和石墨 C.水银和银 D.干冰和二氧化碳
4.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 )
A 单质 B 化合物 C 纯净物 D 混合物
5.足球烯的化学式是 ,相对分子质量为 。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划玻璃、涂抹铅笔印记、铅笔芯的导电性实验、木炭的吸附红墨水色素、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结构模型、课件展示等等。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在兴奋之余,学习积极性高涨。
创设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利用白板、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加大了教学容量,课堂效率倍增。大量生动的感观材料,通过高密度的知识学习,优化处理成为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安排一段有针对性的视频播放,利用图像的刺激,动感变幻除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外,更让学生深刻感受科技的氛围,让学生了解C60及发展前景。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强大与繁荣离不开科技,自然渗透了“科技兴国”的思想,收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确定性,一堂课下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漏。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构成遗憾或感慨的材料,我是把它看作成长路上的“信号灯”,通过回顾、梳理,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更多经验,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