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和光
一、选择题
1.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玻璃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弱,因而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如换成红外线胶片(只对红外线敏感),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
A.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2.如图所示,小柯采用透明玻璃板、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应相同
B.透明玻璃板摆放应该与纸面垂直
C.若把光屏放在B位置,蜡烛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D.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观察效果更好
3.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A.小孔成像 B.日食、月食
C.水中月、镜中花 D.灯光下人的影子
4.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再将这五块玻璃 a、b、c、d、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a B.b C.d D.都不行
5.每学期,同学们都需要进行视力检查。如图所示,被测者需距离视力表5米,由于受到场地限制,医生选择用平面镜增加测试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2米处进行测试
C.该同学看到的视力表上下颠倒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光通过棱镜发生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B.岸边景物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发生弯折,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7.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F、放大 C.、缩小 D.F、缩小
8.关于如图所示国庆70周年大阅兵彩排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光
B.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C.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D.士兵强劲有力的嘹亮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内的
9.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像越小
C.由于平面镜较小,所以人在镜中不能成完整的像
D.人的右脚在前,则镜中的像左脚在前
10.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用轻重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表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D.8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1.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光”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白纸上看到黑字是因为黑字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D.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12.下列光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月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大
C.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日食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1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B.图乙中,小猫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图丙中,侧面看到白纸很亮、镜子很暗,是因为光照到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D.图丁中,小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在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变小
二、填空题
14.如图所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时,则反射角是______,折射角范围是______。
15.完成下列光路图______
16.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___________色的。
三、探究题
17.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__________(填“厚”或“薄”)玻璃板。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A的像,把与A大小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蜡烛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在光屏上承接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像。
18.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
③用铅笔沿着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点所看到的激光笔。
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
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3。
(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1、s2、s3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___________
19.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小闻和小涛同学利用焦距f1为10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为6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正确组装和调试实验器材,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发光体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f2为15厘米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表一 焦距10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高(厘米)
1 20 20 6
2 30 15 3
3 40 13.3 2
4 50 12.5 1.5
表二 焦距15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高(厘米)
5 20 60 18
6 30 30 6
7 40 24 3.6
8 50 21.4 2.57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5、6、7、8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3)小闻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小涛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判断小闻的结论是______的(选填“正确”、“错误”)。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______有关。
四、简答题
20.同学在参观学校微格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和观测室的中间有一块玻璃,玻璃旁贴有一张使用说明,如图甲所示。经老师介绍,单向透视膜层与普通镜子相似,对光线有较好的反射效果。同学按照要求调整微格教室的照明,发现在教室,玻璃像一块镜子,他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却无法看到观测室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他能清楚看到教室内的物体。请你结合所学光学知识,解释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5 CCCBB 6-10 AABDD 11-13 DDB
14. 大于 35° 35°~90°
15.
16. 折射 红
17. 薄 大小相等 虚
18. 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 s1<s2<s3
19. 像高等于物体高度,可知,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增大,像距v变小,像变小。
1、2、3、4 错误 焦距
20.教室和观测室内物体身上的光射到单向透视玻璃上,都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观测室亮,则教室这边反射光线强于观测室发出的折射光线,所以同学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观测室内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中反射光线比折射光线弱,所以同学在观测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内的物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