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1930年,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当时的入学考试,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其一,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青岛大学。
检查预习
zāng
qiè
jiào
lì
qián
dié
wù
níng
jì
臧克家
锲而不舍
校补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迭起
兀兀穷年
心会神凝
一反既往
梳头
抱歉
秩序
shū
qiàn
zhì
深宵
伴侣
小楷
硕果
澎湃
大无畏
迥乎不同
卓越
慷慨淋漓
kāng kǎi
jiǒng
zhuó
xiāo
kǎi
lǚ
pài
wèi
shuò
检查预习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
【慷慨淋漓】
【潜心贯注】
【一反既往】
形容埋头读书。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即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兀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任务一:朗读课文,从文中摘录表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四字短语各三个。
闻一多先生的“说”
闻一多先生的“做”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
任务二:回读课文,整理课文脉络,将下面的课文结构图补充完整。
课文结构
课文内容
第1、2段:①
第7--9段:过渡
第7段总结其作为② 的特点
第8、9段引出其作为③ 的特点
第19、20段:④
⑤
写成《唐诗杂论》
⑥
革命家:说了就做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政治传单
⑦
总起
学者
革命家
总结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著成《校补》和《古典新义》⑦群众大会上演讲;游行示威
任务三:精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读书时,我们总是“于细节处见精神”,参照示例,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探究闻一多的精神追求。
【示例】
细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精神追求:“群蚁排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楷字写得多而工整,侧面衬托出闻一多先生勤奋刻苦和治学严谨的态度。
知识卡片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是刻画物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
任务三:精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读书时,我们总是“于细节处见精神”,参照示例,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探究闻一多的精神追求。
【参考示例】
细节: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精神追求:句中的“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如饥似渴,一个争分夺秒做研究、竭力“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谋救国之路、有深沉爱国情感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知识卡片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是刻画物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
任务三:精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
2、根据老师出示的情境,合理发挥想象,还原闻一多先生做研究时的情景,让先生
的形象更加鲜活。(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
来表达)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头发凌乱,桌子上堆放着一摞书,手里拿着一支笔,聚精会神地看着,时而用笔在书上画、写,时而掩卷长叹或拍手叫绝,时而还望向墙壁,凝神静思,就这样,兀兀穷年。
任务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词有时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参照示例,写出下列句子中“说”的含义,并由此整理、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特征。
(1)【示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的含义:前一个“说”是向他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后一个“说”是告诉别人自已干了什么。
①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说”的含义:
②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说”的含义:
吹嘘、自诩的意思。
不但是“言”,还是一种“行”。
任务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词有时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参照示例,写出下列句子中“说”的含义,并由此整理、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特征。
(2)请概括闻一多的形象特征。
他具有实干精神和谦虚的美德;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他毫不懈怠,是个典型的行动派。
任务四:课文中有不少对称的句子。朗读课文后,仿照示例,摘录句子并写出你的发现。
【示例】
摘录: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发现:这两个句子内容并列,结构对称,不仅概括了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也表明他是我们光辉的榜样,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摘录:
发现: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句话赞颂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恒心、毅力,令人佩服;对称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任务五:朗读课文后,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示例】
摘录: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一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任务五:朗读课文后,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摘录: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分析: 这句话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先生在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任务五:朗读课文后,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摘录: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分析: 此处运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任务五:朗读课文后,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摘录: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分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个细节描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行的高标口的巨人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