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3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必修3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30 12: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土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干瘪(biě)    齑粉(jī)   花团锦簇(cù)
B.砂砾(lì)    疲惫(bèi)  伤痕累累(lěi)?
C.蜗行(wō) 香囊(nánɡ) 满目疮痍(yí)
D.胚芽(pī) 淤滩(yū) 践踏蹂躏(lìn)?
思路解析:D项中“胚”应读“pēi”。?
答案:D?
2.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用护身香囊 /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 /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B.我是你河边上 /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 /纺着疲惫的歌。?
C.我是你的 /十亿分之一,是你 /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D.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 /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 /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思路解析:A项的前后诗句结构一致,因此在停顿上也应相同,后句诗应在“诗”字后停顿。?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换季销售中最大的赢家是消费者,而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留给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则是“购买欲延迟发作,冷市场持续疲软”的难题。?
B.在中超沈京之战中蒙受冤屈的周伟新,最终却入选亚足联“裁判精英团”,有人担心中国足协会不买账,而实际上,他们没有再做那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傻事。?
C.酒吧的女主人本是来自四川的上班族,因为太依恋梅里雪山清绝秀丽的风光,终于在往往返返第五次时,一不做二不休,将这地方租了下来,装修成自己心仪的样子。?
D.谈起中国女冰的捷克教练简,队员们对他的敬业精神都表示了敬意,但对他的“钉是钉,铆是铆”的训练要求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思路解析:A项“寅吃卯粮”用以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收入。用在这里,与语境矛盾。?
答案:A?
4.下列对课文有关知识的表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表达的虽也是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但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以往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对祖国的挚爱。?
B.《祖国土》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其中前八行是陈述,后四行是答案,末两行是转折,点明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主题。?
C.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没有主人公的歌》等。?
D.赫玛托娃,苏联女诗人。作品有组诗《安魂曲》、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诗集《光阴飞逝》等。
思路解析:C项中的《没有主人公的歌》是赫玛托娃的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的另一种译名,不是舒婷的诗集。?
答案:C?
??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全诗充满当代青年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对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C.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为一——我即是祖国,祖国即是我。?
D.诗人在诗中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
思路解析:A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除了“欢欣的希望”,还含有“迷惘的痛苦”;除了“献身的真情”,还包括对祖国母亲的“不满和埋怨”。?
答案:A?
阅读《祖国土》一诗,完成2~3题。?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2.这首诗在表现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主题时,诗人内心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3.试就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分析。????
2.思路解析:对诗歌所包含的作者情感的揣摩和领会,需要借助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起首八行诗是对事件的陈述,其中前四行好像在面对着淡漠的人群,后四行则在叙述中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因素,所以诗人的情感上显得沉郁中含有波动和喟叹。第九至十二行诗是答案,其间的情感经历了由深情赞美(第九、十行)到悲愤(十三、四行)的变化。最后两行诗是转折,诗人的情感也达到了巅峰,炽热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
参考答案:沉郁(1~4行)→喟叹(5~8行)→赞美(9~10行)→悲愤(11~12行)→炽热(13~14行)。?
3.思路解析:诗歌的构思通常表现为抒情对象的确定和意象的选择,本题的分析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努力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人们通常着力于最美好最动情的语言来赞美祖国,喜欢选用有代表性、高知名度的对象作为诗歌的抒情载体。本诗一反常态,以脚下的能代表国家、见证民族繁衍和生息的祖国的土地为抒情对象,以“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等人们熟悉而普通但“高贵者”会有意忘却、普通人会无意中忽略的事物为意象,并赋予崇高庄严的意味。这正是本诗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阅读舒婷《双桅船》一诗,回答4~6题。?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4.简析诗中“岸”“风”“风暴”“灯”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5.分别说明这首诗实写和虚写的对象,并用课文中的短语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用一个小句子概述实写的内容(勿超过10个字):            ?
(2)用一个小句子表述虚写的内容(勿超过10个字):            ?
(3)用课文中的短语说明两者关系(勿超过10个字):            ?
6.这首诗中哪一句化用了古诗词中的名句?请分别写出这些诗句。?
本诗中的句子: ?
宋词中的名句:
??
4.思路解析:诗以“双桅船”为题,用意显然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双桅”喻指人生航船中有着助动促进作用又相互容易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爱情和事业。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互区别的心理。理解了这些,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就豁然开朗了。?
参考答案:(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2)“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3)“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4)“灯”则与光明信念放在一起。?
5.思路解析:这篇文章实写和虚写相结合,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认真体会作者写作的对象,结合课文回答。?
参考答案:(1)乘着双桅船出航;(2)对祖国坚贞不渝的爱;(3)“虚实相生”或“实景清而空景现”等。?
6.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时文学知识的积累,同时要善于联想。?
参考答案: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别单写后一句也算对)。?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思路解析:B项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的说法比较含糊,应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对语言特点的理解——“优美”“简洁明快”,也显得牵强甚至自相矛盾。?
答案:B?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溶液成为一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杂乱无章的句子中找到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各句中具有提示作用的一些词语。(1)可抓住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句③中有“沸腾的”一词,句④中有“沸腾后”一词,可知句④应在句③的后面,这样可排除A项和C项。(2)可抓住出现的相同词语。如句③中出现的词语“铜、锡、铅”在句⑤中也出现,从各自涉及的内容看,句③是讲青铜器的组成成分,句⑤是说它们的组合具有的特点,可见两句之间关系密切,不能断裂开来,所以B项也应排除。?
答案: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了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了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穆”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却没有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思路解析:整首诗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所以诗句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即使勉强能讲通,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表述的语气也不对。?
答案:D?
4.思路解析:D项中“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只能是“稻束”,因为“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而“肩荷”这一主体的,当然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答案:D?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5.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4个字。)???
6.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7.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美德。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5.思路解析: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写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在第二段,但描写艺术化、形象化,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信息很丰富,需要加以筛选整合,然后归纳出来。?
参考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6.思路解析: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很容易看出:一是“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二是“多数”人出于“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起来:前者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者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参考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7.思路解析:联系全文来看,前文所写都是对个人家乡的思念眷恋,到了第四段,才把对乡土的思念眷恋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从而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而“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的叙述,则是对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的具体说明,也是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而且,这里的乡土情结已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本文的主题自然得到深化。?
参考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8.思路解析:B项的错误在于“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说法明显与原文“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的表述矛盾。D项的错误比较明显,“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根本谈不上什么“旧典活用”,更谈不上什么“极富新意”;至于说“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也极不恰当。正确的表述应为“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E项的错误在于“具体”和“细致入微”,文章的结尾不是细节描写,就不宜用“具体”和“细致入微”一类的词语来赏析。?
答案:AC?
9.下面的两段话之间语气上不够连贯,请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语句,使上下文意贯通。?  高尔基在童年时期就品尝到生活的艰难。他拣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艰难的生活环境里,高尔基的性格得到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
(答)                                ?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常常生动地把这些童话和歌谣讲给孩子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望,为他以后创作埋下了种子。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两段话各自的内容要点,然后才能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适合语境、符合要求的句子。文中第一段交代高尔基种种艰难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他成长的积极影响,第二段解说外祖母对高尔基创作的良好影响,显然,两段话都是与高尔基的创作相关:生活经历是打基础,外祖母是指路人。?
答案示例:如果说艰难的生活为高尔基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他的外祖母就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人。(意思对即可。)??
10.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1)酿酒厂对联:酿成春夏秋冬酒                        ?
(2)图书馆对联:藏古今学术                         ?
第二题?
辞旧岁 九州华夏儿女共叙根的情意                    
思路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全面到位的分析:形式上要弄清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合成词还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内容上则要注意表现的主旨、抒发的情感、渲染的氛围,等等。然后按照例句的特点来组织语言。?
答案示例:第一题:(1)醉倒东南西北人;(2)聚天地精华。?
第二题:迎新春 两岸炎黄子孙同唱龙的传人。??
11.(2005年北京卷)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涵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     
意在             。再如,     意在            。(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思路解析:本题淡化了仿写题一贯的形式要求,而注重内容上的要求——不仅能列出符合要求的词语,而且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还有就是所举之例与“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有关。
答案示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鼓励人们开局的状态不能忽视。“对孩子藏起一半爱”,告诫人们不能溺爱孩子。“妇女能顶半边天”,呼吁广大妇女要自强自信(或:赞许广大妇女发挥的巨大作用)。“半糖主义”,提倡健康的人生态度,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活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