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15:11:5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
一、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是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周恩来传》
材料二: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
——《周恩来传》
(1)结合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的外交特点,并以史实论证。
(2)结合一、二,新中国外交政策需要坚持哪些立场?
屈辱外交: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如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和平
材料三: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 、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提出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提出外交政策的国内外背景
材料四: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长期努力,因此,我们需要和平,时间越长对人民越有利。
——刘华秋《中国的外交政策》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冷战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外部原因: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一、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一、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10月2日
1950年2月
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10月
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挫败封锁,外交成果初显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何特点?
毛泽东和斯大林
举例说明这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一、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阅读两则材料,找出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材料七:缅甸总理吴努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摘选自《大智周恩来》
材料六:面对周边独立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中国一度将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作为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别国造成了干涉内政的印象,恶化了周边环境。尽管周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予以承认,但部分国家因历史遗留问题或美国的介入,对于新中国心存观望。
——刘海泉《毛泽东时代中国周边安全战略评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干涉内政的印象
历史遗留的问题
美国政府的介入
观望
畏惧
二、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二、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结合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的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内容
用和平共处处理新关系
材料: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12月31日)
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二、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广泛应用
三、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三、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1.会议概况
时间地点
参与国家
会议特点
1955年,印尼万隆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阅读教材83页, 说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会前、会上都遇到了哪些困境?
会前,“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被炸毁;
会上,攻击共产主义,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三、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19日)
2.求同存异的方针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历史遭遇:都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现实问题: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 发展道路
思考,“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有何作用?
求同 存异
3.万隆精神在弘扬
三、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图片选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摘选
团结、友谊、合作
四、课堂总结
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苏建交
1949年
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
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
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
请以时间轴的方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请谈谈你的感悟。
五、课堂提升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
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
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
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
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
六、课外延伸
假如 你获得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面试机会
面试题目为:针对“美国向我国台湾地区售卖军事武器”这一事件,需要你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角度,准备一份简短声明,表明我方态度(30-50字)。
板书设计
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
谢谢观看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下册)
单元: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课题: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单元下的第16课,它上承第14课《钢铁长城》的国防成就,下启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倡导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课子目录分为两个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均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下的重大外交成果。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教学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三大内容逐步推进知识:
(1)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时空观念: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置于世界冷战的格局之下,将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置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之下,以时间轴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要点,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的目的。
2.史料实证:教师出示两则史料,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找到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成更全满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3.历史解释:教师出示两则史料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
4.家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外交的因素、观看《大国外交》的片段,以及课外延伸作业“针对美向台售武器这一事件准备一份简短的声明”等形式,学生感受到外交受国力、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2. 难点。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以及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的原因;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以近代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对比,进行导入。
2. 正课讲授。
内外变局 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相关材料,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出示建国初期,国内外形势图,了解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3)通过材料,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通过时间轴,学生梳理,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5)通过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困局,引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
崭露头角 树立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通过教师讲授,材料出示,简要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及内容。并再次通过材料分析其历史意义。
(7)通过书本第84页“知识拓展”学习“日内瓦会议”,了解新中国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应用
(8)通过时事新闻,链接各国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广泛运用。
冲破封锁 打开局面——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出示世界地图。讲述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这一历史背景下,新中国积极发展与新兴的亚非国家关系,引入亚非会议。
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自学万隆会议;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前与会上的遭遇,感受到新中国外交的艰辛。
通过出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使学生分析“求同存异”的内涵及作用。
(12)出示《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思考今天亚非各国仍在延续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
3. 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