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15:31:05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下册)
单元: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课题: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是我国不同科技领域的代表成果,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双百”方针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的课标是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两大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方面,课文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课文主要围绕“双百”方针、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展开。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围绕“科学文化成就”这一核心内容,通过三个子目、两大板块展开讲述。
“两弹一星”的成功,显示了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另一项重大科技成就,它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还制定了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发展计划,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说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不仅对中国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的农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双百”方针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双百”方针推动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不仅各领域佳作迭出,而且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天盘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并归类“文革”期间的成就,初步构建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研读视频、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概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杂交水稻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1978年前后“双百”方针作用下取得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通过撰写颁奖词等方式,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学习科学家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在学习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文化事业成就
2. 难点: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我和我的祖国》海报,询问其中《相遇》和《白昼流星》两个片段的内容。
教师设疑: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封锁、贸易禁运、军事围堵、外交孤立从未停止过,但是新中国还是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又有何作用呢?
【设计意图】运用热门电影拉近与学生的身心距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正课讲授】
自主学习——任务一:依据教材,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
1.出示“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天盘:
2.学生梳理“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天盘后,教师点拨:文革期间取得成就以及“两弹一星”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图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并归类“文革”期间的成就,初步构建时空观念。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一)“两弹一星”
任务二:新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又遇到哪些困难?
1.原因:出示3则材料
材料1: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1953年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0页。
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9年)
学生归纳后,教师点拨:从材料可知,我国发展“两弹一星”,是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积极防御需要作出的决策,也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客观要求。换句话说: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2.困难:出示2幅图片和2则材料,教师解释图1:西北草原上的三顶帐篷,就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开始,环境极其艰苦。图2:当时的科研人员就是用这样的四台老式手摇计算机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PPT),设备较为落后。
材料4: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到1960年,灾情更加严重。全国受灾面积达到 9 亿多亩,占全国 16 亿亩耕地面积 一半以上。
——转自:《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中华魂》
材料5: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0页
学生归纳:环境艰苦、设备落后,经济困难、专家撤走
教师继续点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资料和设备。当时的科学家孙家栋说: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停顿)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道路。
3.出示“两弹一星”图文:
教师点拨: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核国家。当天,中国政府就发表了庄严声明,无条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②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对比其他国家,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因而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③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献等多种史料,了解新中国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及科学家们遇到的困难, 提高理解、分析不同史料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任务三:从社论中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作用。
1.出示材料,教师点拨:可以从国际地位、国防力量、民族精神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6:【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记者:芬克)……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记者:史密斯) ……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摘编自:方华 史册主编. 参考的启示:国事卷 4[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48、P50
学生归纳: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同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史料,训练学生提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初步掌握解释历史的方法。
过渡:载人航天技术是我国另一项重大科技成就。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 “863”计划,把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列入其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代号“921工程”, 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漫步太空
1.出示“三步走”战略概要
2.学生观看视频,梳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推进情况。
学生归纳后,教师以时间轴的方式进行点拨: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三步“建造空间站”稳步推进中。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时间轴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发展情况,构建时空观念。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任务四:拟写颁奖词,感受时代精神。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小组分工撰写颁奖词后,创设颁奖典礼情境:
1.“两弹一星”分馆
(1)出示钱学森、邓稼先的颁奖词和图片
教师点拨:同学们在七下语文书上就学习过邓稼先,相信大家对他已经有了非常深的了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钱学森。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在美期间事业有成,待遇丰厚。但他获悉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决然举家回国。1950年准备启程时遭到阻拦拘留,以至被软禁了5年。1955年经中美两国谈判、交换条件后,钱学森一家才终于回到祖国。1983年,钱学森谈到出国以及回国感受时说: “出国留学,目的就是要回祖国效力……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魂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国。”
(2)出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图片
师生共同归纳“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漫步太空”分馆
出示杨利伟的颁奖词和图片,教师点拨:曾在一次交流活动中,一名香港青年学生这样问杨利伟:“您觉得航天员这个职业最酷的地方是什么?” 杨利伟答: “在太空中,当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国旗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酷的。”
3.“农业医学”分馆
(1)出示袁隆平、屠呦呦的颁奖词和图片,教师点拨:袁隆平的两个中国梦以及屠呦呦对待工作和名誉的淡泊态度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2)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材料7-8: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那袁隆平的研究有何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呢?
学生归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教师点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进一步结合,使得单位粮食产量增加,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出示表格和材料,教师设疑:屠呦呦的成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医药学?
学生归纳后,教师点拨: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离不开中医药学这座宝库。屠呦呦的研发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出示材料11:据WHO《世界疟疾报告2015》估算,从2000年到2015年,ACT(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合疗法)等措施使全球620万疟疾患者免于死亡,其中包括5岁以下的儿童590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4)
出示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出席讲座图片,教师补充解释:正如屠呦呦在演讲中所言: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我们应科学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4.颁奖典礼小结
出示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的图片,教师总结: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用行动践行着无声地爱国诺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正如孙家栋前面所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颁奖词和创设情境分享颁奖词的方式,认识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学习科学家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过渡: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文学艺术也步入了新的时代。
三、百花齐放立自信
任务五:依据教材概述“双百”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并谈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1.学生归纳含义及具体文化成就后,教师补充解释:①双百方针的背景;②1978年前后文化成就的不同风格;③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相关史实
2.出示教材中的材料研读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个角度谈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就在这里(材料中圈画要点),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概述 “双百”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下取得的优秀文化成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补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图片和相关史实,使学生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文化自信打下基础。
【拓展提升】
任务六: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1)原因:出示图片:
学生归纳:正确的方针政策、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教师补充解释:“举国体制”可以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实现科研的重大突破。
(2)论证:学生论证后,教师进一步补充史料(材料12),并解释:科技成就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也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设计意图】将科技成就置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下考量,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通过论证的方式进一步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复盘,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初步学会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补充中国创新指数情况目的则在于引出本课的主旨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以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图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PAGE(共28张PPT)
科技文化成就
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导入】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来源: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16年11月18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成功着陆
【课标和目录】
科技文化成就
课程标准: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目录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三、百花齐放立自信
【自主学习】
任务一:依据教材,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航天
工程
农业
医学
两弹
一星
1964
原子弹
1966
地地导弹
1967
氢弹
1970
人造地球卫星
1999
神一
无人飞船
2003
神五
杨利伟
2008
神七
翟志刚
1970s
袁隆平
杂交水稻
1970s
屠呦呦
青蒿素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任务二:新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又遇到哪些困难?
材料1: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1953年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0页。
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9年)
国际形势:
加强国防力量
国防需要:
积极防御
客观要求:
提高国际地位
材料4: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到1960年,灾情更加严重。全国受灾面积达到 9 亿多亩,占全国 16 亿亩耕地面积 一半以上。
——转自:《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中华魂》2019年第8期,第43页
环境艰苦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料5: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0页
设备落后
专家撤走
经济困难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光明日报,2019-07-0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 1964年10月16日)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1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P242-243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1964.10.16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图片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P90)
有弹无枪
有枪有弹
1966
中国地地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图片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91
1967.6.17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威力更大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 美国 8年零6个月
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法国 8年零6个月
中国
(数据来源:黄庆桥:《 科技成就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4页) 2年零8个月
东方红一号
(图片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P91)
1970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太空时代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任务三:从社论中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作用(国际地位、国防力量、民族精神)
材料6:【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记者:芬克)……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记者:史密斯) ……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摘编自:方华 史册主编. 参考的启示:国事卷 4[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48、P50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观看视频:梳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推进情况。
发射载人飞船
突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
建造空间站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推进情况:
1999
神一
无人
飞船
2003
神五
载人飞船
(1人)
2005
神六
载人飞船
(2人)
发射载人飞船
突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
建造空间站
2008
神七
完成出舱任务
2011
神八
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2012
神九
与天宫一号人控交会对接
2013
神十太空授课
2016
神十一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
2017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实验
2020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2021
天和核心舱、神十二、神十三发射成功
任务四:拟写颁奖词,感受时代精神。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1911-2009)
邓稼先两弹元勋
(1924-1986)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1930-2021)
屠呦呦
发现抗疟青蒿素
(1930- )
杨利伟
中国飞天第一人
(1924-1986)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两弹一星”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影响中国的一百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魂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国。”
——张现民主编:《钱学森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42页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1911-2009)
“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刘金田,毛胜编著:《他们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4页
邓稼先两弹元勋
(1924-1986)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摘编自: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9月19日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弹一星”精神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王淦昌 邓稼先 孙家栋 朱光亚
任新民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 周光召 赵九章 姚桐斌
钱学森 钱骥 钱三强 郭永怀 屠守锷 黄纬禄 程开甲 彭桓武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漫步太空”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
在太空展示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展板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太空中,当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国旗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酷的。”
——转自:学习强国(李国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载人航天精神述评》,新华社,2021-9-17)
“农业医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李炳银主编. 大记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告文学选 下[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P1293
“一个科研工作者,是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5
屠呦呦
发现抗疟青蒿素
(1930- )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1930-2021)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思考: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何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全球杂交水稻种植概况 国家 面积 占比
印度 约300万hm2 7%
菲律宾和孟加拉 约70万hm2 16%、7%
巴基斯坦 约50万hm2 17%
越南 约22.5万hm2 3%
(数据来源:张琴.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成功探索与发展趋势[J].中国稻米,2021,(第4期) (来源:新华社)
现实意义: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界意义: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材料7
材料8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思考:屠呦呦的成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医药学?
(整理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3-44)
青蒿素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 疟疾肆虐,特效药失灵
1964、1967年 我国先后组建全军和全国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研发新药(代号“523”)
1969年1月 屠呦呦加入课题组,开启青蒿素研究之路……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
1971年9月 屠呦呦重新制定用冷浸和乙醚为溶剂的青蒿提取方法(改变提取工艺,突破性关键)
1971年10月 证实药物研究序号为第191号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可达100%(青蒿抗疟筛选突破)
1972年11月 屠呦呦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有效单体“青蒿素”(11月8日,青蒿素诞生日)
2004年 获“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发明专利
材料9:在困境中,屠呦呦再次请教中医专家,并对以往研究过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进行重新温习,发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以截疟的记载,悟及应以低沸点溶剂提取青蒿。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3


材料10:据WHO《世界疟疾报告2015》估算,从2000年到2015年,ACT(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合疗法)等措施使全球620万疟疾患者免于死亡,其中包括5岁以下的儿童590万。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4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中医药学走向世界
2015年屠呦呦(1930- )
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编委会编:《中国中医药年鉴 2016 行政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第247页。
屠呦呦(右)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出席讲座
(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摄)
二、立心继学开太平
(图片均来自:人民日报)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三、百花齐放立自信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毛泽东手迹
(图片来源:陈广胜,王翠:《中国历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4页)
任务五:依据教材概述“双百”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并谈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三、百花齐放立自信

1978年

文学
话剧/电视
舞剧
《茶馆》剧照
《东方红》剧照
《丝路花雨》剧照
电影
总体风格: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总体风格: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三、百花齐放立自信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012年莫言(1955- )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上疑问都能在该报告中找到回答,该报告展开了一幅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新图景:进入21世纪后,海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已超过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中国文学已走向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小说、诗歌仍为重头戏,而科幻文学已成为一张新名片。
——姚建彬:《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誉
(来源:新华社 朱慧卿制)
“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冯新平,谭晓春编著. 西方文学简史 邮票插图版[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P29)
代表作品
获奖理由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张清华. 莫言研究年编 2013[M]. 三联书店, 2016:P283)
获奖演讲
(▲图片来自:光明日报;作者:陈雪)
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封面
麦家《解密》西文版封面
三、百花齐放立自信
材料11: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
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
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
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
任务六: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正确的方针政策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拓展提升】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创新指数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19年 2020年 备注
 三、创新产出指数 100 137.2 208.1 294.7 319.8
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指数 100 230.6 337.9 429.3 534.9
5.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 100 155.3 287.7 489.1 582.3
 四、创新成效指数 100 126.8 148.5 168.3 174.7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指数 100 109.0 100.6 102.1 104.6
5.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 100 117.8 128.0 137.7 138.9
材料12:[节选]中国创新指数情况(来源:国家统计局)
增速24.6%
增速19.1%
增长0.8%
增长2.5%
增长3.8%
增长8.5%
【拓展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堂总结】
科技文化成就
经过
意义
1964原子弹
1966导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
开始:1950.10 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
战役:上甘岭战役等
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
结束:1953.7美国被迫
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国内:抵御/捍卫/保卫..
国际:稳定/维护/提高..
抗美援朝精神
宣言书
里程碑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1999“神一”(无人)
2003“神五”(载人)
2008“神七”(出舱)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农业医学
载人航天
“双百”方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垄断
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