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16:11:19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九年级下册)
单元: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题: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由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东欧各国大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苏联和东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本课讲述的内容是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的课标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史实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掌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本课学习三个子目内容,通过第一子目“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学习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通过第二子目“苏联的发展与改革”的学习,了解苏联的三次改革及产生的变化;通过第三子目的学习来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的三个子目中,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战后,东欧、亚洲和拉美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苏联控制和影响了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使苏联人民的思想发生混乱,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二、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实物,辩证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2.时空观念: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的与东欧地缘政治示意图,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以及苏联衰落和东欧剧变的经过,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 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通过不同类型史料分析,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理解苏联模式的僵化是导致社会主义探索走向误区的根本原因,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3.家国情怀: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苏联解体漫画导入新课。
2. 正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加
拉美一国:古巴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能直观的观察到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多,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中苏关系友好
【教师设问】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3)苏联模式的推广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P83第1自然段及【相关史事】,东欧社会主义建立后的发展状况如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环境?以及东欧国家先后建立什么体制?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了解冷战爆发,世界逐渐分成“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也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一致。东欧国家先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教师设问】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教师设问】苏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的推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从理解它的实质是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过渡】展示斯大林逝世图片: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材料:对于后来的苏联统治者们而言,斯大林(模式)的荣耀是实施一切的基石,却也是趋之不散的阴霾。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教师总结】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显露出弊端,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斯大林逝世后,党中央奉行的政策是要详细地、彻底地阐明:绝不允许把一个人吹捧到具有神仙般那样超自然性格的超人地步。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节选(1956年)
【教师设问】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推行改革,选择从哪一方面切入?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赫鲁晓夫为了推动改革,采取在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教师总结】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改革的序幕,但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发了思想的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材料: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62%。……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教师设问】赫鲁晓夫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经济上:广种玉米;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4-85页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教师设问】改革的结果如何?
材料: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教师总结】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学生回答】①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②政治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直接导致了苏联随后的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
材料: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的。
材料一: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材料二: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俄罗斯《独立报》
材料三: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没有得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教师拓展】苏联解体含义:指的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东欧剧变
材料: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教师设问】请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试着解释什么是“剧变”?
【学生回答】“剧”指的是变化速度快。“变”指的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探索·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四)思考·探究
【教师设问】有人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
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
PAGE(共19张PPT)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课程标准
通过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史实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掌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红旗落地:1991年12月25日,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的情况下土崩瓦解。
新课导入:
二战后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拉美一国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苏联
拉美一国:古巴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多
① 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中国建交。
② 1950年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作用:
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②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中苏关系友好
3. 推广苏联模式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互会旗帜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实质:是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①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②成立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材料:对于后来的苏联统治者们而言,斯大林(模式)的荣耀是实施一切的基石,却也是趋之不散的阴霾。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①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广种玉米;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材料一:斯大林逝世后,党中央奉行的政策是要详细地、彻底地阐明:绝不允许把一个人吹捧到具有神仙般那样超自然性格的超人地步。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节选(1956年)
材料二: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62%。……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尤里 加加林
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陆南泉 姜长斌 徐葵 李静杰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两个阶段。1964-70年代初"新经济体制出台",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改革步伐减缓,经济呈现出停滞和下降趋势。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评价: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勃列日涅夫
材料: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戈尔巴乔夫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①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②政治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评价: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苏联内部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国分离趋势加剧。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时 间:
1991年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
《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1.苏联解体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红旗落下
材料一: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
——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材料三: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失败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催化剂: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苏联解体含义:
解体实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由于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苏联实力下降放松干预和西方“和平演变”等因素,从1989年起,
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相继发生剧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请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试着解释什么是“剧变”?
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罗马尼亚爆发流血冲突
柏林墙的倒塌与两德统一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后,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政局动荡。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探究·东欧剧变的原因
有人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你怎么看?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
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从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
开放,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布拉格之春
四、思考·探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社会主义国家
②1949年, 成立。
经互会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五、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