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16:25:13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学习目标
知道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本课学习,结合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涵养爱国主义情操。
课标要求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学习纲要
一、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三、回归理想:苏联模式的形成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一、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探究思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一、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探究思考二:阅读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哪?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资本主义存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材料四: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沙俄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列宁的贡献: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俄国,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主义
一大政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二、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实现国家工业化
1926年起
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发展重工业
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目的
时间
重点
(一)阅读教材P48—49“苏联的工业化”,思考以下内容:
成就特点
结果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20世纪30年代初起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
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背景
目的
时间
(二)阅读教材P49—50“农业集体化”,思考以下内容:
基本形式
措施
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材料五: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积极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材料六: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发展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背景
标志
宪法规定
(三)阅读教材P50“苏联模式”,思考以下内容: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材料七: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八:“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九: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跛脚巨人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1926年—1940年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思考探究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模式的调整,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
2
3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3、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十:“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探究思考四:“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
一党制、终身制
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坚持土地公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谢谢观看教学设计
教材:《世界历史》(统编教材 九年级下册)
单元: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题: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带领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二十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本课主要介绍了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探索苏俄和苏联政府在面对严重的危机时如何调整政策,如何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是影响一站后初期世界格局的重要内容。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本课分为“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四个子目,四者之间具有先后的时序逻辑关系,且呈现方式与课标表述基本一致,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苏俄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难的,也是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概括为“追随理想”“面对现实”和“回归理想”三个实验阶段。经历了数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于是列宁结合实际,实行从苏俄国情出发的新经济政策,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新的领导人斯大林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这一模式促进了苏联迅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得到发展;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历史解释:通过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史实背景,引导学生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涵与意义;通过提炼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苏联模式的概念、形成的标志、特点及影响,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2.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年代尺、图片、文字材料,学习运用多种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3.史料实证:通过再现教材历史事实的描述、大量补充课外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充分认识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4. 唯物史观:通过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5. 家国情怀:通过设置思考探究题,对比“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引导学生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探索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中国方案”,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坚定 “四个自信”,涵养爱国主义情操,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 重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苏联模式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问题和启发。
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研读课标,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课件演示本课课标,引导学生明晰本课主要学习任务:知道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通过本课学习,结合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涵养爱国主义情操。
纲要导入,建构学习框架
把本课学习的四个子目内容重组为三个篇章,建构“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苏联模式的形成”的学习纲要,重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多元史料,培养学科思维
1.追随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播放《大国崛起》的视频片段,结合两段材料,介绍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现状和发展背景,引导学生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揭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理解政策转变和调整的必要性做好铺垫。
2.面对现实:新经济政策
教师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表格,学生在鲜明对比分析中认识新经济政策的优势与特点,教师点拨新经济政策的“新”表现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师课件提供史料和苏俄谷物产量、工业总产值的柱状图,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伟大历史影响。
教师出示年代尺,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出示苏联的国徽和国旗,阐释苏联建设体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理念的涵义。
通过学习,教师用四个“一”总结列宁的伟大贡献。
3.回到理想:苏联模式的建立
教师播放《大国崛起》片段视频,介绍新经济政策下的苏联还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国际上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包围封锁,斯大林迫切想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和愿望的时代背景。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8—49“苏联的工业化”,获取相关信息。教师课件出示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9—50“农业集体化”,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相关史料的分析,学生认识到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但同时,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0“苏联模式”,获取相关信息。教师补充来自《大国崛起》、英国首相丘吉尔名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跛脚巨人漫画》、《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等多元史料,多维度分析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通过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深度学习,设置梯度探究
教师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思考探究,驱动学生逐级深度学习。
探究思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探究思考二:阅读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哪?
思考探究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思考四:“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梳理总结,凝练课魂主旨
回顾本课基本结构,梳理知识要点,突破重点难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调整,进一步认识发展经济要从实际出发,理论实际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