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下 (配统编教材)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题目的?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赢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听读课文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自学课文生字词。
文言文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这类"加工"主要有两种:
1. 简洁。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
2. 美化。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
对于文言文,一般大众仅能读懂文章的大致主题,只有经过相关古汉语训练和学习的读者或专家才能完全看得懂。由于文言文本身脱离口语,使得文言文历经千年仍能基本保持稳定。
字词学习
吾辈 吾国 夫战 矛盾
名誉 自愧弗如 逝者如斯夫
wú
wú
fú
máo dùn
yù
fú
fú
词语理解
楚人:
誉:
陷:
利:
鬻:
楚国人。
称赞。
刺破。
锋利。
卖。
以:
弗:
应:
吾:
夫:
用。
不。
回答。
我,我的。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读音:
yù
组词:
荣誉 赞誉 称誉
造句:
书写指导:
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兴”略扁宽,撇、捺伸展到位;“言”略窄。
多音字
夫
fū
(夫人)(丈夫)
fú
(夫战)(若夫)
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
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理解文意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刺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破!”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人说:“如果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
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答不上来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夫人( fū fú ) 夫战,勇气也( fū fú )
吾国( wú wǔ ) 弗如( fèi fú )
√
√
√
√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共18张PPT)
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下 (配统编教材)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听一听 评一评
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支矛去戳这面盾,会怎样呢 ”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你喜欢哪个《自相矛盾》?
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文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不能再做下去了。
他错在什么地方?
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当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会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
那个人哑口无言。
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1.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2.一边说要珍惜粮食,一边又买了许多吃不了的午餐。
3.他当着老师的面说自己要好好听课,真上课时却又在桌子底下玩起了玩具。
4.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讲话!”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讲话。
5.一个警察叫一个人不要动,那个人不动,警察说手举起来,那个人不举,警察问为什么不举,那个人说你叫我不要动,我怎么举呀!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绝对不可以欺骗别人。
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了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国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这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一致,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并说一说明白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