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高分计划九年级下册 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高分计划九年级下册 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12:36: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九年级下册原卷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贤者能勿丧耳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呼尔而与之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于我何加焉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
★1▲1对读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不若手足之贵也   (2)予子冠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万事莫贵于义也。
答:
5本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中考精选
(2021湖南邵阳)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桑: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②蹴尔而与之 ( )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 )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 )
5.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7.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8.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答: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基础闯关
1. 解释加点词语。
(1)请广于君 ( ) (2)岂直五百里哉?( )
(3)弗敢易 ( )(4)长跪而谢之 ( )
(5)秦王色挠 ( ) (6)寡人谕矣 ( )
2. 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读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 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椹: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通“猝”,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寡人谕矣 ( ) (2)图穷而匕首见 (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翻译下列句子。
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中考精选
(2018·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2 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 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
11.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 (2)弗之怠
(3)尝趋百里外 (4)门人弟子填其室
(5)腰白玉之环 (6)俟其欣悦
2.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简述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1▲1对读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①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①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1)、为一说,使与书俱 ( ) (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答:
3、《送东阳马生序》和本文都运用了( )。《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本文将自己年少时借书苦读与( )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中考精选
(2021湖北鄂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廉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唱,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袭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藏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纽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袭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院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矜恶可怖;见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璞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8.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行走) B.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持,拿着)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诧异,对……感到惊讶)
9.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门人弟子填其室 暮归,忘其牛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父怒,挞之
10.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B.甲文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组袍散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D.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ò),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chéng),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zhé)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2)齐师败绩 (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答:
★1▲1对读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 门官歼焉 ( ) (2) 公伤股(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答:
3.你觉得《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中考精选
(2021湖南省益阳市)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 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车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③志念:气度。④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⑤抑损:小心谨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 B.故逐之 夫问其故
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 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周密、军事才能高超;【乙】文中的晏子平易谦逊、为国荐贤。
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主要人物。
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王之蔽甚矣( )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4)今齐地方千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3.邹忌为什么能劝谏成功?
答:
★1▲1对读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解释加线词意思( )
(1) 诽谤者族 ( ) (2)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 )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答: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
★中考精选
(2021辽宁省鞍山市)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执豕于牢⑧。言将以为殽⑨。今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 者也。”(选自明 宋濂《文宪集》,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猪。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尤:抱怨,指责。⑥造:到。⑦曹:群,这里指猪群。⑧牢:关养牲畜的圈。⑨殽(yáo):通“肴”,鱼、肉一类的荤菜。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下列粗点词的意思。
①闻寡人之耳者 闻: ②时时而间进 间:
③宁毋先生过而尤之 过: ④子乃反怒而弗答 乃: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今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答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从甲、乙两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
答: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jiàn)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gǒu)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jié)驽(nú)钝(dùn),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yōu)之、祎(yī)、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谘(zī)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基础闯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本布衣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4)由是感激 (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  
3.作者强调自己本来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1▲1对读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莫之许 ( ) ②枉驾顾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答: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答:
★中考精选
(2021广西贺州市)
(一)文言文阅读(13分,10~12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况守①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有删改)
【注释】①况守: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明朝著名廉官。守,做太守。况钟时任苏州太守。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行恶劣;不道德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功效
C.文卷悉烬 悉:全,都
D.喝使归舍 舍:房舍,住宅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B.以伤先帝之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所以威行而无怨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于是不可及矣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
B.【乙】文况钟“威行而无怨”的原因就是他代替小吏承担火灾罪责。
C.【甲】文诸葛亮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跟先帝的患难与共的历程,是想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述上相比于【乙】文更加具体生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6分)
13.请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分)
答 (2)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2分)
答 1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责任担当意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任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会天大雨( )⑵上使外将兵( )⑶楚人怜之( )⑷皆指目陈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文:
⑵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文:
3.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
★1▲1对读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其九月,会稽守通①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通,会稽郡的郡守殷通。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 使公及桓楚将 ( )② 桓楚亡在泽 ( )
2翻译句子。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5、从《陈涉世家》和本文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中考精选
(2021江苏常州)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吴广素爱人( )(2)宁有种乎( )(3)如弈者观谱( )
(4)从古迄今( )(5)舍注意读史( )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9. 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10.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九年级下册解析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贤者能勿丧耳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呼尔而与之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1) 天性、天良 (2)丢掉  (3)祸患、突难  (4)助词  (5)用脚踢 (6)高位厚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答案】(1)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2)假使一个人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呢?(反问句)。
【解析】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必须准确翻译出来。本题中注意①句是双重否定句,“是”“勿”的正确翻译;②句是被动句,注意“莫甚”的翻译。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
【答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结合内容读懂课文
★1▲1对读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不若手足之贵也   (2)予子冠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万事莫贵于义也。
答:
5本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答案】1.(1)不如,比不上 (2)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注意“若”是比,“不若”就是比不上;“予”结合后面的语境,推出是“给”的意思。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贵,可贵;于,比。句意: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3. 万事莫贵于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中考精选
(2021湖南邵阳)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桑: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②蹴尔而与之 ( )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 )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 )
5.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7.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8.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答:
【答案】(1)①同“德”,感激;②用脚踢;③好处;④如果。
(2)B
(3)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②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
(4)孟子在【甲】文中阐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乙】文阐明了对百姓施行仁政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②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③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
④句意: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苟:如果。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例句中“之”的用法是:的。
A.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之:的;
C.之:往,到……去;
D.之: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非,不是。独,只,仅仅。是,这。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②重点词:而,表转折关系。遗,遗弃。亲,指父母。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甲】文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文章阐明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孟子在【乙】文中运用排比的方式论述了君主、大夫、士人平民都追求“利”的危害,从而阐明了“王亦曰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即对百姓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基础闯关
1. 解释加点词语。
(1)请广于君 ( ) (2)岂直五百里哉?( )
(3)弗敢易 ( )(4)长跪而谢之 ( )
(5)秦王色挠 ( ) (6)寡人谕矣 ( )
【答案】(1)扩充 (2) 只,仅仅 (3)交换 (4)道歉(5) 屈服 (6)明白,懂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 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
(2)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 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综合分析作答。
★1▲1对读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 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椹: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通“猝”,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寡人谕矣 ( ) (2)图穷而匕首见 ( )
【答案】(1)明白,懂得 (2)穷尽,完结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1)明白,懂得;(2)穷尽,完结。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答案】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先翻译句子,看看有几次停顿。翻译: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 停顿很明显。
3、翻译下列句子。
使毕使于前。
【答案】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注意“使” “毕”的翻译: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难度较小。B项根据原文“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可知,臣子并非袖手旁观,而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译文】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恐惧颤抖,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感到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到地图之后捧着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用)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立刻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发突然,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剂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中考精选
(2018·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2 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 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含义、用法的能力。A.于:从;B.亡:灭亡/逃亡;C.闻:听说/使……听到;D.以:因为/用来。故答案选A。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
10.(1)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有要得分点意识,它们通常为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两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以(用)、广(扩大)、逆(违背)、轻(轻视);(2)布衣(百姓,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赤着脚)。
11.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1.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唐雎出使强秦,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威逼、恐吓,针对秦王所说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的轻视,唐雎毫不示弱,盛赞了“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并表示自己要效仿他们,说完后立即“挺剑而起”,迫使秦王妥协。将选文第3段相关内容整合而成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 (2)弗之怠
(3)尝趋百里外 (4)门人弟子填其室
(5)腰白玉之环 (6)俟其欣悦
【答案】(1)特别喜爱 (2)松懈、放松 (3)快步走 (4)挤满(5)在腰间佩戴  (6)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比如“趋”是古今异义词,)古义:奔,快走 今义: 趋势
2.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答案】(1)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
(2)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简述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答案】(1)幼时抄书之艰;(2)成年叩问之难;(3)求师奔走之劳;(4)住读生活之苦。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此题可以从“得书之难”“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等方面进行概括。
★1▲1对读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①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①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1)、为一说,使与书俱 ( ) (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
【答案】(1)写 (2)本来,实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为”用作动词,“写”。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答:
【答案】只是我慷慨的出借书籍比张氏吝啬的不肯出借书籍似乎并不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要注意“若”的解释。
3、《送东阳马生序》和本文都运用了( )。《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本文将自己年少时借书苦读与( )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答案】对比手法,做官后有书不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
★中考精选
(2021湖北鄂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廉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唱,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袭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藏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纽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袭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院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矜恶可怖;见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璞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8.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行走) B.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持,拿着)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诧异,对……感到惊讶)
9.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门人弟子填其室 暮归,忘其牛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父怒,挞之
10.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B.甲文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组袍散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D.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答案】(1)A(2)B(3)C(4)(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录毕,走送之”的意思是: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走”是“跑”,不是“行走”。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连词,因为/连词,于是;B.其:都是代词,他,他的;C.而:表转折,却/表顺承,并且;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BD.正确;
C.有误,“儿痴如此,易不听其所为”的意思是: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迷,为何不由着他呢。这里的“痴”是“痴迷”,并不是“痴呆”。故选项C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句中重点词:假,借。于,从。以,来。句意为:(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译文:
王冤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ò),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chéng),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zhé)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2)齐师败绩 (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答案】(1)讨伐,攻打 (2)大败 (3)虚报夸大 (4)案件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1)讨伐,攻打 (2)大败 (3)虚报夸大 (4)案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再”“竭”“靡”“故”
3.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答:
【答案】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要紧紧抓住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曹刿“论”的那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战前的“取信于民”
★1▲1对读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 门官歼焉 ( ) (2) 公伤股( )
【答案】(1)被杀死;(2)大腿。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文言文中的“歼”是动词,但这里是被动用法。“股”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大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答:
【答案】(2)对方人多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正确无误。注意“济”“击”等词语。
3.你觉得《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答案】示例: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2分)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答题时注意分析两场战役取胜、失败的原因所在。
【乙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告诉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进攻,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的地势。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中考精选
(2021湖南省益阳市)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 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车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③志念:气度。④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⑤抑损:小心谨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 B.故逐之 夫问其故
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 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周密、军事才能高超;【乙】文中的晏子平易谦逊、为国荐贤。
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主要人物。
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答:
【答案】(1)C(2)B(3)B(4)①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间:参与/间:暗地;
B.故:所以/故:原因,缘故;
C.请:请求/请:请求;
D.之:音节助词/之:代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故断为: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乙】主要通过写车夫与他的妻子来刻画晏子的形象,这是间接描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以,把。句意: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重点词:然,然而。子,你。是,这。以,因为。去,离开。句意: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
【参考译文】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的车夫,头顶上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车夫不久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其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深谋远虑,自己却总是很谦虚的样子。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
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王之蔽甚矣( )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4)今齐地方千里( )
【答案】(1)长 (2)受蒙蔽 (3)确实 (4)土地方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答案】(1)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孰”“敝”“甚矣”
3.邹忌为什么能劝谏成功?
答:
【答案】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劝谏成功的原因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自身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也就是齐王这个次要因素。
★1▲1对读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解释加线词意思( )
(1) 诽谤者族 ( ) (2)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 )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答: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
【答案】(1)...的人 (2)原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1)“...的人”的意思。(2)“故”,原来;
2.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约,约定;王,做王。句意为: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可知,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结合乙文内容,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中可知,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的目的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参考译文】
民众被秦朝苛严刑峻法迫害很久了,说句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灭族,发句牢骚就会被斩首。我和各位诸侯有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者,就当关中的王】,我应该会成为关中的王的。现在我向大家宣布,全部废除秦朝的峻法,只规定三条法律,杀人的处死,伤人或者偷东西的按情节轻重判罪。官吏人民各司其职,各安生计。我们之所以来这里,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而且我们之所以驻军霸上,是等待诸侯们到来而商定大事,实践承诺的。
★中考精选
(2021辽宁省鞍山市)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执豕于牢⑧。言将以为殽⑨。今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 者也。”(选自明 宋濂《文宪集》,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猪。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尤:抱怨,指责。⑥造:到。⑦曹:群,这里指猪群。⑧牢:关养牲畜的圈。⑨殽(yáo):通“肴”,鱼、肉一类的荤菜。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下列粗点词的意思。
①闻寡人之耳者 闻: ②时时而间进 间:
③宁毋先生过而尤之 过: ④子乃反怒而弗答 乃: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今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答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从甲、乙两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
答:
【答案】(1)①使……听到;②间或,偶然;③经过;④竟然,却。
(2)①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②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广开言路,积极纳谏;选贤举能,任用贤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能传到我耳朵里的。闻:使……听到。
②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然。
③句意为: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过:经过。
④句意为: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乃:竟然,却。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期年,满一年;虽,即使。句意为: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子,您。句意为: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甲】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治国要广开言路,这样就能及时裨补缺漏,让政治清明。从【乙】文借古喻今,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从乙文中可获得治国要选贤举能的启示。
参考译文:
【乙】商于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于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您,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呢?”商于子说:“《诗经》不是说过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jiàn)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gǒu)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jié)驽(nú)钝(dùn),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yōu)之、祎(yī)、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谘(zī)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基础闯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本布衣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4)由是感激 (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  
3.作者强调自己本来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1)平民;(2)身份低微,出身鄙野;(3)探望,拜访;(4)此,这。
2.(1)三次到茅屋来探望我。 (2)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3.突出先帝“三顾茅庐”的恩德。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实词意义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中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猥自枉屈”表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明确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1▲1对读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莫之许 ( ) ②枉驾顾之 ( )
【答案】(1)承认,同意 (2) 拜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答:
【答案】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吧“君”“安”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答:
【答案】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解题点拨】本题考察综合概括课内外选文内容的能力。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猥自枉屈”表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明确诸葛亮被先帝的诚心所打动;“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认为已经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助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中考精选
(2021广西贺州市)
(一)文言文阅读(13分,10~12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况守①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有删改)
【注释】①况守: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明朝著名廉官。守,做太守。况钟时任苏州太守。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行恶劣;不道德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功效
C.文卷悉烬 悉:全,都
D.喝使归舍 舍:房舍,住宅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B.以伤先帝之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所以威行而无怨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于是不可及矣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
B.【乙】文况钟“威行而无怨”的原因就是他代替小吏承担火灾罪责。
C.【甲】文诸葛亮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跟先帝的患难与共的历程,是想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述上相比于【乙】文更加具体生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6分)
13.请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分)
答 (2)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2分)
答 1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责任担当意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任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А
(2)C
(3)B
(4)①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②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责任担当意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学生应尽心尽责,积极作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有误,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把/相当于“而”。B.之: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
C.而:表转折/表转折。D.于:在/对于。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况钟“威行而无怨”的原因是他有当担,不把罪责推给手下。“他代替小吏承担火灾罪责”表述不够全面。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①重点词:由是,因此。感激,感奋激发。驱驰,奔走效力。句意: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②重点词:固,本来。此固太守事也,判断句。当,承担。句意: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5)本题考查综合拓展能力。此类题目虽然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但是很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条理性。如何承担责任,首先应当认识到有些责任是必须承担的,敢于当担是一种态度,是一个人品格高下的标志;其次要明白责任有大有小,可以先从承担小的责任开始,慢慢学着承担大的责任。比如首先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其次承担起家庭中的某些责任班级中的责任,再过度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乙】当况钟任太守时,府衙遭火焚毁,所有文卷付之一炬,因失职造成火灾的是一名小吏。火扑灭后,况钟坐在瓦砾堆中,命人痛打那名小吏一百鞭,然后喝令小吏回家去。小吏离去后,况钟就急忙拟表上奏,一力承担火灾的过失,对那名小吏却只字未提。当初那名小吏料想自己是死定了,况钟曾叹气说:“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奏表呈上后,皇帝只下令裁减俸禄,况公对待一名小吏尚且如此,所以虽然行事威严,但从未招致民怨,如果换成现在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过失,尚且还想将过失推诿别人,更何况是替人受过呢,况公的人品非普通人所能及啊!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会天大雨( )⑵上使外将兵( )⑶楚人怜之( )⑷皆指目陈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文:
⑵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文:
3.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
1 ⑴适逢,恰巧遇到 ⑵带领,率领 ⑶爱戴 ⑷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2.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⑵有的人认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
3. 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课内外对读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其九月,会稽守通①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通,会稽郡的郡守殷通。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 使公及桓楚将 ( )② 桓楚亡在泽 ( )
【答案】 ①:统率,率领 ② 亡:逃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本题需注意“将”这里是动词,统帅,率领的意思。
2翻译句子。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答案】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的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即、制。
5、从《陈涉世家》和本文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中考精选
(2021江苏常州)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吴广素爱人( )(2)宁有种乎( )(3)如弈者观谱( )
(4)从古迄今( )(5)舍注意读史( )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9. 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10.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答案:
(1)①平素,一向;②难道;③下棋的人;④至,到;⑤抛开,舍弃
(2)①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②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
(4)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①句意: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向:平素,一向。
②句意: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③句意: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弈者:下棋的人。
④句意:从古至今。迄:至,到。
⑤句意:舍弃读史书。舍:抛开,舍弃。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①重点词有:邢,惩罚。句意: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②重点词有:智识,见识。句意: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乙文的第三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强调“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史书如皮板,其他学问如毛发,史如不存,学问亦不能独存。材料中列举“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的事例,意在说明“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即“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
C.有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道理不相同;
D.有误,“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
故选:A。
参考译文:
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不读史书,怎能知道它的大略情况?借鉴以往可以引为教训的事来了解未来,引用古代事例来证实现在的事,这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旧的棋谱熟悉后,就会创设新的棋局。天下的事虽然繁杂,而我处理起来轻松自如,是应对的方法,古人的言行往往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从古到今,事情变得极为精微,处理事务的人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看他们的得失而自己融会贯通,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古人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史书在诸多学问中,可以比作皮,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的人,爱惜裘皮衣服上的毛,却不爱惜裘皮。可是没有皮,毛能附着在什么上呢?印度是世界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可称得上极高,而没有历史来记载,至今印度人不能追想怀念前人的政治文化。
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说复兴文化,舍弃读史书,从哪里选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