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七年级上册原卷板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基础闯关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俄而雪骤 ( )(2)公欣然曰 。( )(3)与儿女讲论文义 ( ) (4)撒盐空中差可拟( )
2.请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断一处)
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
5.假如你是谢家的晚辈,你认为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家庭氛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
★1▲1对读
王凝之妻谢氏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注释】
(1)王凝之:(?-399) 东晋文学家。字叔平。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次子,王献之兄,谢道韫之夫
(2)谢奕:(?-358) 字无奕,陈郡阳夏人。东晋大臣,太常卿谢裒(póu)之子,太保谢安之兄,车骑将军谢玄之父。曾为桓温府司马,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3)谢安:(320-385) 东晋大臣。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4)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兴深远。亦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翻译】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 ”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温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
依据提示,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原文 相关解释 在本文中的含义
及遭孙恩之难 及:本义为追赶上,引申为达到、等到、比得上等 ①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本义为坐垫。引申为原因、机会、趁着等 ②
散盐空中差可拟 拟:本义揣度,引申为比拟、效仿、打算等。 ③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
答:
(2)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答:
依据上下文,文中“”可填写的最恰当的词语为 ( A愤然B 默然C 欣然 )
理由是:
4.如果说《咏雪》塑造了才女谢道韫的形象,那么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谢道韫呢?
答:
★中考精选
阅 读 下 面 两 则 短 文 , 回 答 后 面 练 习 题 。
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解 释 下 列 加 点 词 语 在 文 中 的 意 思 。
(1)未 若 柳 絮 因风 起 ( ) (2)俄 而 雪 骤 ( )
2. 将 下 列 句 子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
( 1) 即 公 大 兄 无 奕 女 , 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
译 文 :
3. ( 甲 ) 文 中 用 “ 撒 盐 空 中 ” 和 “ 柳 絮 因 风 起 ” 来 比 拟 “ 大
雪 纷 纷 ” , 你 认 为 哪 个 更 好 ? 为 什 么 ?
4. 文 中 对 “ 公 大 笑 乐 ” 理 解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说 明 谢 太 傅 对 两 个 答 案 都 表 示 满 意 。
B. 谢 太 傅 “ 笑 ” 前 喻 , 而 “ 乐 ” 后 喻 。
C. 为 “ 柳 絮 ” 一 喻 而 “ 笑 乐 ” 。
D. 谢 太 傅 认 为 两 个 孩 子 都 不 聪 明 , 但 都 尽 力 了 , 说 出了 他 想 要 的 答 案 。
5.作 者 为 什 么 只 客 观 地 描 述 咏 雪 一 事 而 不 直 接 对咏 雪 语 句 的 好 坏 做 评 价
答:
6.你 认 为 作 者 更 倾 向 于 欣 赏 谁 的 才 气 为 什 么
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3)元方入门不顾 ( )(4)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有人把“尊君在不”误读成“家君在不”,请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指出他的错误。
答:
3.下列选项中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 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B. 《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 是 写 陈 太 丘 之 子 元 方 的 聪 颖 机 智的 , 小 小 年 纪 就 知 道 维 护 父 亲 的 尊 严 , 可 以 见 出 父子 亲 情 。
C. 《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这篇文章是一篇志人小说,由北朝刘义庆编写,很好体现了《世说新语》的写作特点
D. “ 尊 君 ” 、 “ 家 君 ” , 前 者 是 敬 词 , 对 别 人 父 亲 的 一 种尊 称 ; 后 者 是 谦 词 , 是 对 人 称 自 己 的 父 亲 。
★1▲1对读
《炊饭成糜①》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②,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④颇有所识⑤不?”对曰:“仿佛识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⑥,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糜:粥。②著箄(bì):放置蒸饭用的竹制盛器。③馏:指先将米下水煮,再捞出来蒸熟。④尔:你们。⑤识(zhì):记住。⑥易夺:订正补充。
1.依据提示,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原文 相关解释 在本文中的含义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使:本义为命令,引申为派遣、出使、使者等 ①
俱委而窃听 委:本义为曲折。引申为委托、舍弃、交付等 ②
炊何不馏 何:什么、为何、哪里、谁。 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答:
⑵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
3.陈太丘如何看待“炊饭成糜”这件事?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答:
4.《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炊饭成糜”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夙慧篇”,请你结合两篇中陈元方的人物形象,猜测“方正”和“夙慧”的含义。
答:
★中考精选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答: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博学而笃志 笃: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学而时习之
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字。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5.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6.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 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1▲1对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1.解释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 )(4)其智弗若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答:
(2)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答:
孟子在本文中讲述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答:
同样是讲述关于学习的道理,孟子在本文中讲述的方式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讲述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中考精选
(2019年广西百色卷)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孟子 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 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非学无以广才 (2)静以修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
(2)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答: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简要赏析“驰”“去”的表达效果?
答:
★1▲1对读
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根据文意,选出《谕儿书》标题中“谕”最恰当的义项( )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 告诉 C 知道 D 比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答:
3.为了增强说服力,两文各采用了怎样的句式?请分别举例。
答:
★中考精选
(2021北京市)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
B. 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
C. 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
D. 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
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10. 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初,遇①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③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_____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_____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③______。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狼不敢前 前: (2)恐前后受其敌 前:
(3)意暇甚 意: (4)一狼洞其中 洞:
(5)狼亦黠矣 黠: (6)屠自后断其股 股:
2.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1▲1对读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
(1)狼辍声四顾( ) (2)乃舍此趋彼( )
2.翻译下列句子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答: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课文中的狼的形象和本文中狼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
★中考精选
(2013江西南昌)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恐前后受其敌( ) (2)屠自后断其股( )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答: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2分)
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七年级上册解析版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基础闯关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俄而雪骤 ( )(2)公欣然曰 。( )(3)与儿女讲论文义 ( ) (4)撒盐空中差可拟( )
2.请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断一处)
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
5.假如你是谢家的晚辈,你认为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家庭氛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答案】(1) 紧。(2)高兴的样子。 (3) 对子侄辈的统称。 (4)大致,差不多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儿女”范指子侄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欣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做答的关键。
2.请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断一处)
【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案】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是文言文必阅读的必考题,旨意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你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判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和所词等词字词的翻译。
4.【答案】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都不会相同,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一句。如果认为撒盐空中比喻好,可从雪的颜色、侠盗姿态,跟严比较接近的角度作答。如果因为柳絮因风起,比喻好,可以从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的角度。
5【答案】从“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可以感知,谢家是个贵族大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子女讲论文艺,可以看出家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再如从从“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家庭弥漫的是融洽轻松的氛围。
★1▲1对读
王凝之妻谢氏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注释】
(1)王凝之:(?-399) 东晋文学家。字叔平。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次子,王献之兄,谢道韫之夫
(2)谢奕:(?-358) 字无奕,陈郡阳夏人。东晋大臣,太常卿谢裒(póu)之子,太保谢安之兄,车骑将军谢玄之父。曾为桓温府司马,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3)谢安:(320-385) 东晋大臣。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4)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兴深远。亦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翻译】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 ”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温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
依据提示,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原文 相关解释 在本文中的含义
及遭孙恩之难 及:本义为追赶上,引申为达到、等到、比得上等 ①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本义为坐垫。引申为原因、机会、趁着等 ②
散盐空中差可拟 拟:本义揣度,引申为比拟、效仿、打算等。 ③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
答:
(2)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答:
依据上下文,文中“”可填写的最恰当的词语为 ( A愤然B 默然C 欣然 )
理由是:
4.如果说《咏雪》塑造了才女谢道韫的形象,那么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谢道韫呢?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①等到②原因③效仿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2.【答案】(1)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2)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是文言文必阅读的必考题,旨意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你必须要呈现出来。(1)中关键词语是“年”“数岁”(2)关键词语“虽”“乃”
3.【答案】A愤然
【解析】“幡然”表现出谢道韫刚而不硬,柔而不折,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其它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答案】聪慧有才气;举措自若(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要认真阅读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逐段归纳。第一段侧重表现谢道韫文学才华,第二种特征表现他有思想、有见解,能言善辩,第三段表现他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最后一段进一步总结它高雅的方式,故答案归纳为,一有,细致观察着丰富的想象力,有文学才华,二,聪明,有见识,能言善辩,三、遇事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泗娴雅脱俗风,治不好法。
★中考精选
阅 读 下 面 两 则 短 文 , 回 答 后 面 练 习 题 。
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解 释 下 列 加 点 词 语 在 文 中 的 意 思 。
(1)未 若 柳 絮 因风 起 ( ) (2)俄 而 雪 骤 ( )
2. 将 下 列 句 子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
( 1) 即 公 大 兄 无 奕 女 , 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
译 文 :
3. ( 甲 ) 文 中 用 “ 撒 盐 空 中 ” 和 “ 柳 絮 因 风 起 ” 来 比 拟 “ 大
雪 纷 纷 ” , 你 认 为 哪 个 更 好 ? 为 什 么 ?
4. 文 中 对 “ 公 大 笑 乐 ” 理 解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说 明 谢 太 傅 对 两 个 答 案 都 表 示 满 意 。
B. 谢 太 傅 “ 笑 ” 前 喻 , 而 “ 乐 ” 后 喻 。
C. 为 “ 柳 絮 ” 一 喻 而 “ 笑 乐 ” 。
D. 谢 太 傅 认 为 两 个 孩 子 都 不 聪 明 , 但 都 尽 力 了 , 说 出了 他 想 要 的 答 案 。
5.作 者 为 什 么 只 客 观 地 描 述 咏 雪 一 事 而 不 直 接 对咏 雪 语 句 的 好 坏 做 评 价
答:
6.你 认 为 作 者 更 倾 向 于 欣 赏 谁 的 才 气 为 什 么
答:
【答案】. 1(1) 凭 借 (2) 急 (3)丢 下 、 舍 弃 (4) 离 开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答案】.2.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是文言文必阅读的必考题,旨意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你必须要呈现出来。
【答案】.3.示例1:用“撒盐空中”一喻更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更好。
示例2:用“柳絮因风起”一喻更好。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都不会相同,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一句。如果认为撒盐空中比喻好,可从雪的颜色、侠盗姿态,跟严比较接近的角度作答。如果因为柳絮因风起,比喻好,可以从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的角度。
【答案】.4. D
【答案】.5. 因 为 这 两 个 咏 雪 的 语 句 哪 个 更 胜 一 筹 一 望 而知。如 果 再 做 评 价 就 显 得 多 余 了
【答案】.6. 从 文 末 特 意 补 充 交 代 谢 道 韫 的 身 份 而 不 交 代 胡儿 的 身 份 来 看 作 者 更 倾 向 于 欣 赏 谢 道 韫 的 才 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3)元方入门不顾 ( )(4)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答案】(1)约定 (2)离开 (3)回头看 )(4)玩耍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文言现象比如“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有人把“尊君在不”误读成“家君在不”,请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指出他的错误。
答:
【答案】“尊君”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辞,对自己父亲的尊称,此处是友人对元方称呼他的父亲,应该用敬辞。
【解析】 联系上下文,根据语文知识“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来回答
3.下列选项中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 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B. 《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 是 写 陈 太 丘 之 子 元 方 的 聪 颖 机 智的 , 小 小 年 纪 就 知 道 维 护 父 亲 的 尊 严 , 可 以 见 出 父子 亲 情 。
C. 《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这篇文章是一篇志人小说,由北朝刘义庆编写,很好体现了《世说新语》的写作特点
D. “ 尊 君 ” 、 “ 家 君 ” , 前 者 是 敬 词 , 对 别 人 父 亲 的 一 种尊 称 ; 后 者 是 谦 词 , 是 对 人 称 自 己 的 父 亲 。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人物特点、文学常识和语文知识的考查。“C”项朝代是“南朝”
★1▲1对读
《炊饭成糜①》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②,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④颇有所识⑤不?”对曰:“仿佛识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⑥,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糜:粥。②著箄(bì):放置蒸饭用的竹制盛器。③馏:指先将米下水煮,再捞出来蒸熟。④尔:你们。⑤识(zhì):记住。⑥易夺:订正补充。
1.依据提示,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原文 相关解释 在本文中的含义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使:本义为命令,引申为派遣、出使、使者等 ①
俱委而窃听 委:本义为曲折。引申为委托、舍弃、交付等 ②
炊何不馏 何:什么、为何、哪里、谁。 ③
【答案】①派遣②舍弃③为何
【解析】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答:
⑵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
【答案】(1)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吃饭呢!(2)和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但:之;期:约定;委:丢下、舍弃。
3.陈太丘如何看待“炊饭成糜”这件事?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答:
【答案】只要你们勤奋好学,我们吃什么都是快乐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李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疏通文意,结合“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来理解,这句话是陈太丘对孩子们的原谅和劝慰,其言外之意是,只要你们学到了知识,即使吃稀饭也是可以的呀。可见其为孩子们勤奋好学而感到欣慰,不再追究他们煮饭成粥的过失。
参考译文: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4.《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炊饭成糜”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夙慧篇”,请你结合两篇中陈元方的人物形象,猜测“方正”和“夙慧”的含义。
答:
【答案】面对友人的怒骂,陈元芳已日中不至,则是无气,对子骂父则是无理来反驳对方,不舍弃约定,不尊重他人。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这体现了元方的方正。
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大人和客人清谈,两人就一起去偷听 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可见他们是聪慧的。根据以上分析: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夙惠”是早慧、少时聪明的意思
【解析】理解短文内容。根据两个人的言行分析,得出性格特点,然后归纳猜测含义
★中考精选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答: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答案】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博学而笃志 笃: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答案】(1)坚定 (2)疑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1)通“悦”,愉快 (2)通“惘”,迷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学而时习之
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按一定时间 今义:时间 (2)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4.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字。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每天
5.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答案】(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6.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 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答案】第一章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1▲1对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1.解释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 )(4)其智弗若与( )
【答案】(1)教导( 2)拉(3)一起(4)比不上
【解析】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答:
(2)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答:
【答案】)(1)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2)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孟子在本文中讲述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答:
【答案】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解析】考查阐述文章观点的能力,结合内容回答即可
同样是讲述关于学习的道理,孟子在本文中讲述的方式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讲述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孟子主要就是用具体事例或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关于学习的道理,而孔子则是通过讲道理来讲述关于学习的道理。
【解析】体会文章采用的说理方式不同,联系内容回答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中考精选
(2019年广西百色卷)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孟子 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 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答案】(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C项中“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3)C
【解析】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C项中说“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
(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罔,迷惑;殆,有害。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句中重点词:无他,没有什么别的;求,找回;放心,丢失。句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非学无以广才 (2)静以修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1)增长才干 (2)个人的品德修养 (3)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这里指安静,集中精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
(2)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答:
【答案】(1)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心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放纵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简要赏析“驰”“去”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个动词,在描写和表达上的效果进行赏析。要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
★1▲1对读
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根据文意,选出《谕儿书》标题中“谕”最恰当的义项( )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 告诉 C 知道 D 比喻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答:
【答案】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解析】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増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増长学问和见识。
3.为了增强说服力,两文各采用了怎样的句式?请分别举例。
答:
【答案】》《诫子书》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谕儿书》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采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他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表达效果。结合内容,和表达语气来回答。
★中考精选
(2021北京市)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
B. 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
C. 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
D. 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
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10. 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初,遇①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③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_____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_____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③______。
【答案】8. B 9. 丙 10. ①. ①军中多务 ②. ②苦渴无日 ③. ③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
【解析】
【8】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从事/成功/根据/完成;B.都是“分别”意思;C.达到/达到,实现/情趣/达到,实现;
D.逝去/离开/距离/除去,除掉;故选B。
【9】
甲句错误,正确翻译是: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重点词语,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指历史。甲句理解有误,孙权认为吕蒙因“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
乙句错误,正确翻译是: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重点词语,见事,知晓事情。乙句理解有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故选丙。
【10】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文中分析语句作答。
第一空,根据“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的提示,从《孙权劝学》中寻找句子,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鼓励吕蒙要多学习,而吕蒙却以“军中多务”找借口推托。
第二空,由题干中“跟随董遇学习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不难找到材料一中的语句“苦渴无日”,即是答案;
第三空,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他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意在告诫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岁月多读书,勤奋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参考译文
【二】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材料一】当初,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应当先读很多遍书”。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材料二】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用发愤读书的态度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狼不敢前 前: (2)恐前后受其敌 前:
(3)意暇甚 意: (4)一狼洞其中 洞:
(5)狼亦黠矣 黠: (6)屠自后断其股 股:
【答案】(1)向前 (2)前面 (3)神情 (4)挖洞 ( (5)狡猾 (6)大腿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答案】(1)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2)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故”“几何”“止”
“变诈”
3..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答案】由恐惧并对狼抱有幻想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解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开始时屠户很害怕,以扔骨头的方式甩下狼,但狼“并驱如故”,所以屠夫只得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可见情节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有多么的大。
★1▲1对读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
(1)狼辍声四顾( ) (2)乃舍此趋彼( )
【答案】(1)停止,(2)于是,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2.翻译下列句子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答:
【答案】狼听到了声音向四张望,才望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于是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那一边,边跑边叫像之前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顾”,看;“号”,叫。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课文中的狼的形象和本文中狼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
【答案】课文中屠夫一次又一次投给狼骨头,狼仍然紧紧跟随其后,狼还迷惑屠夫,企图偷袭他,但最后还是被屠夫识破,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愚蠢;本文中的狼为救小狼两处奔波以至气绝身亡,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可知,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结合乙文内容,从“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中可知,狼对失去幼崽的焦急,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两个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巢穴里有两只小狼。他们计划分别捉它们,两人各自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中考精选
(2013江西南昌)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恐前后受其敌( ) (2)屠自后断其股( )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答: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2分)
答:
答案:
1.B(1分)
2.(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分)(2)大腿(1分)
3.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分)
4.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3分)
5.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2分)(意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