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八年级上册原卷版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基础闯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 (3)清荣峻茂:
(4)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 (6)哀转久绝:
(7)或王命急宣 (8)虽乘奔御风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语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1对读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色如人负刀牵牛
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中考精选
(2021安徽)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沿溯阻绝 (2)不以疾也
(3)发大溪口 (4)仰视天,如匹练然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5.[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2分)
16.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并加色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基础闯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五色交辉: (2)四时: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1▲1对读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镜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类若乘空。( ) (2)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
2.翻译下列句子。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情趣,本文同样表明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中考精选
(2019海南卷)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四时俱备( ) ⑶青树翠蔓( ) ⑷俶尔远逝(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 (2)月色入户( )
(3)盖竹柏影也( ) (4)相与步于中庭( )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
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
★1▲1对读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1)尝秋夜坐钓月矶 ( ) (2)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 )
2.翻译下列句子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答: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中考精选
(2021湖南郴州)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某①启:仆四居东坡③,作陂甲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围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2)勿谓仆谪居之后( )
11.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B.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C.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D.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1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答:
13.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 分)
答: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互相轩邈 轩:
(2)经纶世务者 经伦:
(3)在昼犹昏 犹:
(4)水皆缥碧 缥碧:
2.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对读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解释加点的字
(1)其石采色形容 ( ) (2)至峡口百许里 ( )
2.翻译下列句子。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答:
3.[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
★中考精选
( 2021四川省乐山市 )
【甲】 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
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 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
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8.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 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 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依仗。
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 “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
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
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
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10.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3 分)
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3 分)
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基础闯关
1. 解释加点的字。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委而去之 (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4) 寡助之至 ( )
2、文句翻译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答:
3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答:
★1▲1对读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 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以善为国者( ) (2)必先富民( )
2.翻译句子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答:
3.理解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本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本文则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中考精选
(2021山东省滨州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答:
16.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
(3)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4分)
答:
《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一怒而诸侯惧 惧: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4)丈夫之冠也 冠:
2.翻译下列句子。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答: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答:
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
★1▲1对读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或败奔
(2)同敞危坐不去
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答: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答:
3.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
★中考精选
(2021辽宁省抚顺、葫芦岛)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9.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明也。
答: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12. 【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衡于虑 衡:
(3)而后作 作: (4)而后喻 喻:
(5)必先苦其心志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答:
(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1▲1对读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数封我矣 (2)而子辞
2.翻译句子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
3.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
★中考精选
(2021辽宁抚顺)(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
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
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答: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2分)
(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 ”一句。(1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基础闯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杂然相许 ( ) (2)惩山北之塞 ( )
(3)且焉置土石 ( ) (4)何苦而不平 ( )
(5)寒暑易节 ( )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
3.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1▲1对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答:
3.《愚公移山》和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答:
★中考精选
(2021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
(2)甚矣,汝之不惠!
答: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 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 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军细柳,以备胡( )(2)军士吏被甲( )(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天子为动( )
2. 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答: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答:
3.. 文中表现出了主人公亚夫的什么性格特征?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
★1▲1对读
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1)常居雁门( )(2) 使他人代将(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答:
3.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 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中考精选
(2021海南)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13—18题。(12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候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辖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最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驻扎
B.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持:率领
C.居无何,上至 居:经过
D.上自劳军 劳:慰问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1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 )
A.将以下骑送迎 出郭相扶将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答:
17.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2分)
答:
18.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八年级上册解析版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基础闯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 (3)清荣峻茂:
(4)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 (6)哀转久绝:
(7)或王命急宣 (8)虽乘奔御风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答案】(1)顺流而下(2)白色(3)山高(4)的确,实在(5)动词,连接(6)断绝,消失
(7)有时(有的人)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8)即使 虽然(9)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词类活用如“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答案】(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2)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荣、峻、良、叠、蔽。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语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3.【答案】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1▲1对读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色如人负刀牵牛
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答案】1.C
【解析】本题考察一词多义。A项:在/如果;B项:极/在,穷;C项:即使;D项:因此/从前的、旧的。
【答案】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色、负。
【答案】4.湍急 纡回(深) 侧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湍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从侧面写出水的迂回。
【参考译文】
【乙】江水向东流去,流经黄牛山,山下面有一个石滩,名字叫黄牛滩。南岸山峰耸立着,层次叠嶂,最外面的高崖边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人拿着一把刀,牵着一头牛,黑色的人,黄色的牛,颜色分明。但是那里很少有人的痕迹,没有人能到那里去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再加上江水很急,因此,虽然只有两三天的路程,还是可以见到这块石头。所以路过的人唱说:“早上从黄牛山出发,晚上还住在黄牛山,过来几天几夜,黄牛山一点变化都没有。”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中考精选
(2021安徽)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沿溯阻绝 (2)不以疾也
(3)发大溪口 (4)仰视天,如匹练然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5.[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2分)
16.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并加色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顺流而下 (2)迅速,快 (3)出发 (4) 好像……的样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疾”是古今异义词。
14.【答案】(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做到翻译到位,翻译时做到信、达、雅、(1)句中亭午、夜分是重点词。(2)句中呼、于、则、屡是重点词。
15.【答案】江水低于灔澦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灔澦堆(数十丈)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和“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概括填写作答。
16【答案】.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的山,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乙文划线句子,“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一刃切过,突出三峡山势高峻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基础闯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五色交辉: (2)四时: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答案】(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后泛指多种颜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颓:坠落。(4)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案】(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解析】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中“共谈”“入”是重点词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案】“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必须细读文本,归根据主题和文本意思归纳
★1▲1对读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镜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类若乘空。( ) (2)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
【答案】(1)好像 (2)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联系课内。
2.翻译下列句子。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答案】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
【解析】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情趣,本文同样表明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答案】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译文
天镜园浴凫堂,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篁.林荫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湖水荡漾,水木明亮,瑟瑟多姿,鱼乌藻荇,好像大乘空灵境界一样。我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一样的青碧鲜绿。每年眷末,破塘笋越经过这里。轻舟飞出,牙商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固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逝而去。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糖。煮着吃食,无可名言,只有惭愧。
★中考精选
(2019海南卷)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四时俱备( ) ⑶青树翠蔓( ) ⑷俶尔远逝(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 C
【解析】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要及时查字典。A项:歇(xiē);B项:跃(yuè);D项:佁(yǐ)。
2.(1)交相辉映 (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法,“四时”为古今异义词,答题时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3.(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讲究句句落实,特别是关键词必须呈现出来。
第(1)句重点词语:欲界、仙都。
第(2)句重点词语:可、许。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如可分析“清澈见底”“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等句,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出水清澈、透明、纯净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 (2)月色入户( )
(3)盖竹柏影也( ) (4)相与步于中庭( )
【答案】(1)高兴的样子 (2)门 (3)原来是 (4)共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如“户”古今异义词 古义:门 今义:窗户。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
【答案】(1)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讲究句句落实,特别是关键词必须呈现出来。
第(1)句重点词语:空明,交横,盖。第(2)句重点词语:但、耳。
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
【答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解析】
★1▲1对读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1)尝秋夜坐钓月矶 ( ) (2)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 )
【答案】(1)曾经 (2)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法,
2.翻译下列句子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答:
【答案】夜晚昏暗昏黑,没有人经过,时而听到屋檐下的风铃发出的声音,时而隐隐约约地看到树梢间拖过的佛灯的亮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讲究句句落实,特别是关键词必须呈现出来。“闻”“及”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答案】月色美好;幽静(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解析】解二篇文章作者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理解找出相同的特征进行总结阐述,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独自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中考精选
(2021湖南郴州)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某①启:仆四居东坡③,作陂甲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围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2)勿谓仆谪居之后( )
11.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B.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C.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D.此 牛 发 豆 斑 疮/也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1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答:
13.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 分)
答:
【答案】(1)①澄澈;②贬谪,流放。
(2)B
(3)①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澄澈。
②句意:不要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过得不如意)。贬谪,流放。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这头牛得的是豆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故断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寝,睡觉。相与,一起。于,在。句意: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重点词:身,亲自。蚕,养蚕。聊,姑且。句意:(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甲】文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虽然处在贬官境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从【乙】文中“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可知,苏轼在被贬之后,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所以,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参考译文】
【乙】章惇公(指章子厚)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开垦梯田种植稻子。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头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说:“这头牛得的是豆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要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过得不如意),我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老头,我的妻子还能医治“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互相轩邈 轩:
(2)经纶世务者 经伦:
(3)在昼犹昏 犹:
(4)水皆缥碧 缥碧:
【答案】(1) 高 (2)筹划、治理 (3)好像,如同 (4)青白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向东向西。
★1▲1对读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解释加点的字
(1)其石采色形容 ( ) (2)至峡口百许里 ( )
【答案】(1)通“彩”,颜色 (2)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如“许”课文是“左右”的意思。在本文中也是个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答:
【答案】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准确的把握。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体句意可以意译。
3.[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
【答案】3.侧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本文这样美丽的山水景色,千古以来无人欣赏,今天作者来到这里,喜爱之极,流连忘返。如果山水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知觉的话,自己的美这样被人喜爱、被人肯定,一定会象遇到知己一样高兴。本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中考精选
( 2021四川省乐山市 )
【甲】 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
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 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
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8.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 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 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依仗。
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 “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
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
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
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10.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3 分)
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3 分)
答:
【答案】(1)B
(2)C
(3)A
(4)①不满十天我就找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未能到过这些地方。
②(村中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句意是: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断句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句意: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效:效力。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余怜而售之”,即“我’喜欢它。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的词有:不匝旬,不满十天。虽,即使。或,或许。句意:不满十天我就找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未能到过这些地方。
②重点的词有: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村中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参考译文:
【乙】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在登山。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装到笼子里占为己有。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以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基础闯关
2. 解释加点的字。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委而去之 (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4) 寡助之至 ( )
【答案】(1)围 (2)放弃 (3)桶“叛”背叛 (4)极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3、文句翻译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答:
【答案】(1)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2)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以,凭借,靠。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②重点词语:兵革,武器装备。米粟,粮食。句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1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答:
【答案】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选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1▲1对读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 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以善为国者( ) (2)必先富民( )
【答案】.(1)治理。(2)使……富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富”词类活用。使……富裕
2.翻译句子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答:
【答案】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为,治理;富,使……富裕。句意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3.理解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本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本文则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以民为本(或“人民的重要性”) ,施仁政 , 富民。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从本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可知人民的重要性,可以归纳出两文章的强调的共同点是“民本思想”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从事实仁政来施行,本文则是从如何富民来阐述。
[参考译文]
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官吏,害怕犯罪,(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中考精选
(2021山东省滨州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答:
16.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
(3)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4分)
答:
【答案】(1)C
(2)D
(3)人和 从其四欲 实施“仁政”(得道)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不同。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不同。护城河/池塘。C.相同。委,放弃,舍弃。D.不同。顺从,听从/跟从,跟随。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
A.不同。表顺承,且/表转折,却。B.不同。介词,凭借/介词,用。
C.不同。代词,他们/助词,的。D.相同。则,连词,那么。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以,凭借,靠。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②重点词语:故,所以。政,治国。宝,法宝。句意:所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所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基础闯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一怒而诸侯惧 惧: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4)丈夫之冠也 冠:
【答案】(1)果真、确实 (2)害怕 (3)平息 (4)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
【解析】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翻译下列句子。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答: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答:
【答案】(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第(1)句中“岂”“哉”。第(2)句中,惧,安、熄等重点词
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
【答案】孟子提出了三方面的标准: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内容文章提出了三方面的标准: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1▲1对读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或败奔
(2)同敞危坐不去
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答: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答:
3.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 (1)有时 (2)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1)中的“以”翻译为因此,译文: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句难度不大,阅:经过;颜色:脸色;译文: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 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文中的同敝,“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面对敌人,他将国家大义凌驾于生命之上,宁死不屈,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
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中考精选
(2021辽宁省抚顺、葫芦岛)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9.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明也。
答: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12. 【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答案】(1)C
(2)①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不同。告诉/认为。
B.不同。道义/途,路。
C.相同。的确,实在。
D.不同。把/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句意: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重点词语:劫,劫持。失,放弃。句意: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这句话的意思为: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根据意思可断句为: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名的理解。孟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来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在他的眼中这二人行的是“妾妇之道”,缺少自己的主见,凡事“以顺为正”。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也就是他认识到了这是一个“有道之士”。
【参考译文】
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口,希望你考虑考虑。”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崔杼将要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算是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赦免了晏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衡于虑 衡:
(3)而后作 作: (4)而后喻 喻:
(5)必先苦其心志
【答案】(1)起,指被任用 (2)同“横”,梗塞 (3)奋发 (4)知晓
(5)苦:使……痛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答:
(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
【答案】(1)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答案】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解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指出应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心成就正,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接着孟子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作者从造音一人的主观能动方面进行分析。因为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人要精神了,内心困扰,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
★1▲1对读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数封我矣 (2)而子辞
2.翻译句子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
3.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
【答案】 数:多次 辞:推辞,谢绝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翻译。“数”和“辞”都是初中常考的字。
2.【答案】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第二句侧重在“恶”和“喜”词语翻译,以及“以……为”的句式翻译。
3.【答案】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的理解和课内两文的联系,要从本乙文中找到“请寝之丘”的原因,原文有话,不难,但需要结合课文教材文进行解释,课文教材就是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谓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孙叔敖就是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再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翻译】
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中考精选
(2021辽宁抚顺)(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
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
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答: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2分)
(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 ”一句。(1分)
【答案】
(1)B
(2)①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3)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①君主待国家太平时就骄奢放纵;臣子待富贵显达时就思考保全官位。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虚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任务/任用;
B.都是代词,指代他;
C.这样/然而;
D.在/和。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句意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句中重点词有:见,发现。行,亲自去做。句意为: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根据句意,句子断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①“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君主待国家太平时就骄奢放纵;“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臣子待富贵显达时就思考保全官位。
②魏征所说的意思是,历代帝王即位都能励精图治,有忧患意识,而一旦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最终不得善终,做大臣的亦是如此。这与甲文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观点一致。
译文:
【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通过读书,发现以前的君王做善事,都身体力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
魏徵回答说:“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然而,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至于臣子,在开始被任用时,都怀有匡扶君主、济世救民的宏愿,追慕古代良臣稷、契的风范。等到他们荣华富贵了,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才能保住乌纱,苟全性命,没有谁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如果君臣双方都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无忧了,这样做的话,自然可以超越古人。” 唐太宗说:“正如你所说。”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基础闯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杂然相许 ( ) (2)惩山北之塞 ( )
(3)且焉置土石 ( ) (4)何苦而不平 ( )
(5)寒暑易节 ( )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答案】(1)赞同 (2)苦于 (3)哪里 (4)愁(5)交换(6)反通返 往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反通返 往返”。
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
【答案】(1)(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2)冬夏换季,他们才回家一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惩”“迂”“易”“反”
3.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答案示例: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解析】考查对文章手法和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文章有塑造的人物是愚公,而山的高峻,疑难的相助,自守的主旨,神的半山,这些情节都是为表现愚公的精神服务的,它属于侧面描写。
★1▲1对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答案】(1)告诉 (2)反而,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中关键词“语” “告诉 ”的意思(2)句中关键词“顾”反而,却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答: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语”告诉的意思。“之”“到”的意思。
3.《愚公移山》和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愚公移山》以神话结尾,本文以议论结尾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的文章主旨,需要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来解答.抓住两文共同点即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坚持就能取得成功.《愚公移山》的结尾是以神话式的结尾实现了愚公移山的愿望;本文以议论句总结文章中心.
★中考精选
(2021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
(2)甚矣,汝之不惠!
答: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 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 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答案】7. C 8. (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你也太不聪明了! 9. B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句意: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止:使……停止,阻止。句意: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止:通“只”,仅有;
B.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固:顽固。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坚固,巩固;
C.句意: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闻:听说。二者一样;
D.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诚:诚心。句意: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
故选C。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
(1)易:交换。始:才。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9】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B.妻子并没有嘲笑和阻止愚公,她只是“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见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可能面对的困难,让愚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打算。故选B。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军细柳,以备胡( )(2)军士吏被甲( )(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天子为动( )
【答案】(1)军细柳,以备胡(驻军、驻扎)(2)军士吏被甲(同“披”)(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规定)(4)天子为动(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军:驻军。被同“披”
2. 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答: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答:
【答案】(1)朝廷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2)不久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军:驻军,名次用作动词。: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2)句中重点词已而:不久。之:到,往。被:通“披”,穿着。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彀(gòu):张满弓弩。
3.. 文中表现出了主人公亚夫的什么性格特征?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
【答案】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借助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解析】考查人物形象及其写作手法的运用。结合具体的句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语句中可知,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结合乙文内容,从“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等语句中可知,韩信恃才自傲,骄傲自大,不够谦虚。
★1▲1对读
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1)常居雁门( )(2) 使他人代将( )
【答案】(1)居住(2)派遣,让;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答:
【答案】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是:这样数岁:多年。句意: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3.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 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答案】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周亚夫军细柳》由“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可见周亚夫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本文由为约日:“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可见李枚治军严谨、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厚遇战士。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中考精选
(2021海南)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13—18题。(12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候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辖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最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驻扎
B.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持:率领
C.居无何,上至 居:经过
D.上自劳军 劳:慰问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1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 )
A.将以下骑送迎 出郭相扶将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答:
17.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2分)
答:
18.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13.【答案】B
【解析】要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义,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持:拿着,握住。
【考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4.【答案】A
【解析】可根据语法结构、文言标志词来划分朗读节奏。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15.【答案】C
【解析】A.将军/扶助。B.将要/况且。C.均为往,去,到。D.必;一定/顽固。
16.【答案】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17.【答案】①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人,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②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③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解析】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畅通无阻,与后文汉文帝在细柳军营两次“不得入”作对比,凸显了细柳军营的军纪严明;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天子乃按善徐行”,以此对比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胃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两相对比之下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18.【答案】①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②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③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④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解析】结合前文内容可知,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严格和怠慢皇帝而“惊”;也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