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七年级下原卷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
(4)但当涉猎
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话带过,而写他的学习成效又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读
伤仲永[宋]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和《孙权劝学》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精选
(2021广东省深圳市)
【甲】
初,权谓目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 ,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 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陈三策。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表传》
【主释】《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后泛指兵书、兵法,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7 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解释系相同的一项(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停数日, 辞去
B 见往事耳 才美不外见
C 省三史 吾日三省吾身
D 宜乎众矣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8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的是()
A.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B.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C.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D.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②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答:
10.吕蒙为什么能为鲁肃“陈三策”?请结合乙文回答。
答: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 善: (2)但微颔之 颔:
(3)康肃忿然曰 忿然: (4)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2.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康肃笑而遣之。
3.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
★1▲1对读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 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 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 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 ( ) ②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 )
2.你从文中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答:
3.简要说明本文与《卖油翁》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
★中考精选
(2021上海市)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卖油翁(节选)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核舟记(节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
口技(节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卖油翁》作者是______ 代的________(人名)。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 [甲]文形象地表达出______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起”而______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来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基础闯关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别。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馨:
(3)不蔓不枝 蔓: (4)无丝竹之乱耳 乱: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
★1▲1对读
梅花书屋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 耳室如纱 ,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 梅花书屋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 ,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 ”,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岁满三百余朵 (2) 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2.翻译下列句子。
坛前西府二树,花时梅花书屋。
答:
3.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刘禹锡的陋室与张岱的梅花书屋有何相似之处。
答:
★中考精选
(2021吉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 (人名)。(1分)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仙则名(名称,名字) B.有龙则灵(神异)
C.斯是陋室(这) D.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1)(2)处填写相应内容。(2分)
9.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0.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3分)
【链接材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答: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 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答: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答:
★1▲1对读
《李树》
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娇!”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未闻稍易其色 ( ) ② 逾三十年始老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答:
3.两文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答:
★中考精选
(2020长春)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 ) ②不蔓不枝 ( )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河中石兽》
★基础闯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不更颠乎( )
2.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答: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
3.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1▲1对读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曰:“食菱须去壳 (2)其人自护其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答:
3.《河中石兽》中的“讲学家”与本文中的“北人”有什么共同点?
答:
★中考精选
(2021湖北省恩施州)。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0分,每小题2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善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 已 :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
③而言之不详:详: ④夜泊绝壁之下 泊:
22.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
答:
②自以为得其实。
答:
2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2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七年级下解析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
(4)但当涉猎
【答案】(1)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权、当道 (2)推托 用 (3)研究儒家经典 (4)只 粗略地阅读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儿女”范指子侄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案】(1)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话带过,而写他的学习成效又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话带过,这样写文笔简约,使文章详略得当,与文章标题“劝学”更贴合。而结尾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写吕蒙的学习成效,是采用侧面描写,这样写使文章富有变化,同时也更有利于说明吕蒙学习的惊人长进。
★1▲1对读
伤仲永[宋]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和《孙权劝学》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同“攀”,牵,引 (2)相当
2.【答案】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3.【答案】 内容上,两文所写都与学习有关,但一正一反,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幼年不学,长大后毫无成就。写法上,甲文以对话为主,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乙文则叙议结合,注重借事说理。
[解析] 甲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乙文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据此可知,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乙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叙议结合。
【参考译文】
[乙]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大意,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并不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中考精选
(2021广东省深圳市)
【甲】
初,权谓目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 ,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 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陈三策。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表传》
【主释】《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后泛指兵书、兵法,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7 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解释系相同的一项(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停数日, 辞去
B 见往事耳 才美不外见
C 省三史 吾日三省吾身
D 宜乎众矣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答案】D
【解析】考查文言文实词理解A 辞:推辞、推托/告别。B.见:了解/同“现”,出现、显现。C 知道,了解/自我检查,反省。D.都为“应当”之意。因此 D 项为正确答案。
8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的是()
A.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B.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C.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D.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B
【解析】文言文断句。此句翻译: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 已经不是以前吴的阿蒙啦。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答案】你现在当权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②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答:
【答案】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坚定志向,不知疲倦。
10.吕蒙为什么能为鲁肃“陈三策”?请结合乙文回答。
答:
【答案】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专心致意,坚定志向,博览群书,不知疲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乙】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执政的指挥官,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吕蒙说:“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当一个硏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你只不过应该广泛浏阅,懂得过去的经验教训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像我,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时侯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像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 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 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目蒙就开始学习,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后来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讨伐天下大事,常常还会辩论不过他。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吴的阿蒙啦。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 善: (2)但微颔之 颔:
(3)康肃忿然曰 忿然: (4)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答案】(1)擅长 (2)只是,点头,对康肃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 (3)气愤愤地 (4)慢慢地,注入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儿女”范指子侄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2.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康肃笑而遣之。
【答案】(1)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6)康肃公笑着把买油翁打发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但”是“只”的意思,“遣”使打发的意思
3.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尧咨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了卖油翁酌油技术如此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1▲1对读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 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 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 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 ( ) ②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 )
2.你从文中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答:
3.简要说明本文与《卖油翁》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
【答案】
1.①手持,手拿 ② 竟然,原来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手:手持,手拿。“但”为古今异义,今有表转折意思,古义:只,不过。
2.答案: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 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3.示例一 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 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 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 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 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 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示例三 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 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解析】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有:都运用对比写法,都是借事说理,也都对人物神态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等,任选-一个解答即可。如,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如: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时,“取”、“置”、“覆”、“酌”、“沥”,连贯熟练的动作,写出了他娴熟的技能,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罕见的猛虎与一位年迈的老翁互相映衬,衬托对唐打猎的绝技的赞叹。
【参考译文】
【乙】同族哥哥中翰主持旌德县县政的时候,县城附近发生虎害,伤了几个猎人,却无法捕杀(老虎)。当地个人请求中涵说:“不请来徽州的唐打猎,就无法铲除这个虎害。”休宁的戴东原(戴震)说: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久就被老虎吃了。他的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告诉他说:“你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是我的子孙!”所以唐氏世世代代都会捕虎。
于是派了一个小官吏带着礼物前去。使者回来报告,唐打猎挑选了两个武艺精湛的人前来,而且快到了。到了,却是一个了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还不时咯咯咳嗽,和一个小伙子,十六七岁罢了。中翰非常失望。姑且吩咐给他们准备饭食。老翁察觉到中翰不满意,单腿跪下说:“听说这只老虎离城还不到五里,先去捕杀老虎,再请我们吃饭不迟。”于是命令差役带路前往。差役到了山谷入口,不敢向前走。老翁微笑着说:“有我在,你还害怕吗?”进入山谷将近一半的路途,老翁回头看着小伙子说:“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小伙子模仿老虎的呼啸声,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直扑向老翁。老翁拿着一把短柄斧子,长约八九寸、宽是长的一半,举起右臂,魏然站立。老虎扑到,老翁侧头避过老虎。老虎从老翁头顶跳过,已经流着血扑倒在地。看那老虎,从下巴到尾巴根部,都撞上斧头刃被割裂了。中翰于是赠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并送他们回去。
老翁自己说,他练臂力十年,练眼力十年。用毛扫帚扫他的眼睛,眼珠不转动;他的胳膊让壮汉子当杠子攀,身体悬空吊着往下坠,胳膊一动不动。《庄子》上说:“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确实是这样。
曾经看到中书舍人史嗣彪在黑暗中握笔书写条幅,跟在灯光下写的没有什么两样。还听说静海的励文恪公剪下一寸见方的纸一百片,在每片上面写同一个字,片片叠在一起对着太阳看,没有一笔有一点点出入。都是技艺熟练罢了,不是有奇特的窍门。
★中考精选
(2021上海市)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卖油翁(节选)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核舟记(节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
口技(节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卖油翁》作者是______ 代的________(人名)。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 [甲]文形象地表达出______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起”而______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来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答案】1. ①. 宋 ②. 欧阳修 2. 可是计算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3. ①. 熟能生巧 ②. 惊慌失措 ③. 技亦灵怪矣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而:可是。其:代词,指核舟。曾:竟然。盈:满。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甲文“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可知,道理是熟能生巧;从丙文“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可知,宾客样子是惊慌失措;从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可知,是赞叹艺人的高超技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丙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基础闯关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别。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馨:
(3)不蔓不枝 蔓: (4)无丝竹之乱耳 乱:
【答案】(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形容词 (3)名词作动词(4)使动用法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注意本题中的词类活用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答案】(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是文言文必阅读的必考题,旨意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你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判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和所词等词字词的翻译。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
【答案】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解析】〗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理清文意;善于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层次。
★1▲1对读
梅花书屋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 耳室如纱 ,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 梅花书屋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 ,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 ”,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岁满三百余朵 (2) 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答案】(1)年 (2)命名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坛前西府二树,花时梅花书屋。
答:
【答案】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清丽可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是文言文必阅读的必考题,旨意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你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判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和所词等词字词的翻译。
3.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刘禹锡的陋室与张岱的梅花书屋有何相似之处。
答:
【答案】(1)环境清幽,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张:书屋四周种上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西府二树、西溪梅,西番莲、宝襄、秋海棠等。
(2)来此交往的人物不俗: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
【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生活环境和交友两方面回答
《梅花书屋》译文
陔萼楼后面的老房子倒塌后,我就将它的地基加初中.高中阅读答案高四尺,建造了一大间书屋。书屋侧面的耳房用纱橱那样的隔扇隔出来一个休息间,里面安放卧榻。书屋前后都有空地,我在后墙墙根那里栽种了三棵西瓜瓤大牡丹花树,牡丹长得比墙还高,每都要开三百多朵花。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清丽可人。前院四壁有些高,于是就在墙对面砌石花台,用太湖石树了几座假山,旁边种着枝干苍劲古拙的西溪梅花,还有几株云南茶花,以妩媚的花树来衬托湖石假山。梅花下种着卷曲缠绕如璎珞花样的西番莲覆盖地面。书屋窗外有竹子搭建的凉棚,就种了很多宝相花把它覆盖起来。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一些秋海棠。书屋前后窗户都很敞亮,窗外宝相花和西府海棠长得茂盛后,绿荫遮住阳光,屋内显得幽静凉爽。我消闲休息都在这个书屋里,不是文才风流的高雅客人,是不允许他进来的。这间书屋本来名为梅花书屋,因为我一向倾慕倪云林的书阁“清 ”,所以又用“云林秘府”来命名它。
★中考精选
(2021吉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 (人名)。(1分)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仙则名(名称,名字) B.有龙则灵(神异)
C.斯是陋室(这) D.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1)(2)处填写相应内容。(2分)
9.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0.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3分)
【链接材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答:
【答案】
(1)刘禹锡
(2)A
(3)①交往人物;②日常生活
(4)C
(5)陋室主人借写陋室不陋抒写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却勤奋好学,不改其乐。这些都表明了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识记。《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
(2)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A.有误,句意:有仙则名: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名:有名,出名。BCD.正确。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写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故选:C。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通过写陋室环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链接材料]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同样也表现了他的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 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答: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答:
【答案】(1)①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生枝;枝枝节节。③但是。④少;很少。
【解析】可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义。注意“枝”为古今异义字。
(2)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②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解析】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实词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谓”“宜”“众”等字词的翻译。
(3)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分析描写的语句,也可以分析直抒胸臆的关键句。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1▲1对读
《李树》
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娇!”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未闻稍易其色 ( ) ② 逾三十年始老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答:
3.两文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 改变 ②同“缁”,变黑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易”有交换,替代,更改等意思,根据原文可知“更改,改变”更适合,在今天的成语“移风易俗”中也保留了古义“改变”。
2.【答案】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
【解析】②句要注意“若”和“比寿”两个关键词。
3【答案】都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甲文将莲与牡丹、菊进行对比,乙文将桃与李进行对比。都用了拟人手法,将莲和李当成人来写,赋予其人格品质。
【解析】两文的对比都比较明显,乙文对“李”的描写中不吝笔墨进行赞扬,实际是把“李”当成了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精神品格,甲文是经典的咏物抒怀之作。
【参考译文】李花和桃花齐名,都是花中的领袖,但是桃花的颜色可以变化,李花的颜色却不可以改变。“国家治理得好,不改变困顿时的节操,这是真正的强硬;国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变节操,这也是真正的强硬。”自从有这种花以来,就没听说花的颜色有一点改变,始终如一,严守节操,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这真是我们李家的成员啊!至于颜色稍有一点变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却没被这一家族接受,就给它加上一个字以示区别的,就是郁李。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中考精选
(2020长春)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 ) ②不蔓不枝 ( )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河中石兽》
★基础闯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不更颠乎( )
【答案】(1)靠近 (2)倒塌 (3)经历 (4)通“癫”疯狂
【解析】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意义的理解及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答: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
【答案】(1)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曳”“臆断”
3.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答案】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晓全文大意。文中还讲到了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据此分析条理作答即可。
★1▲1对读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曰:“食菱须去壳 (2)其人自护其短
【答案】(1)有的人 (2)缺点、短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答:
【答案】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河中石兽》中的“讲学家”与本文中的“北人”有什么共同点?
答:
【答案】都是对事物没有确切的认识就主观臆断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理解归纳能力。河中石兽讲学家自以为是,北人识菱不懂装懂,闹出笑话,究其原因都是缺乏生活经验的人,主观臆断。
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中考精选
(2021湖北省恩施州)。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0分,每小题2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善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 已 :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
③而言之不详:详: ④夜泊绝壁之下 泊:
22.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
答:
②自以为得其实。
答:
2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2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答:
【答案】(1)①停止;②逆流而上;③详细;④停泊。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①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②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4)对比
(5)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就主观臆断,这怎么可以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②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逆流而上。
③句意:但是描述它不详细。详:详细。
④句意: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泊:停泊。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故断为: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固,本来。颠,荒唐。句意: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②重点词:自,自己。得,得到,发现。句意: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根据句意可知,该句将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和能结合表面现象分析根本原因的情况进行比较,这是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根据句意可知,“我”将郦道元的简略与李渤的浅陋进行对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能力。【甲】文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与【乙】文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说明了共同的道理: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就主观臆断,这怎么可以呢?
【参考译文】
【乙】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