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高分计划八年级下册 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高分计划八年级下册 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12:47: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八年级下册原卷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处处志之 ( ) (3)便舍船 ( )
(4)屋舍俨然 ( )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6)悉如外人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3.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1▲1对读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通“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博学善属文 ( )
(2)时或完酒,亦雅咏不辍 ( )
2、翻译下列句子。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答:
3、从本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弦徽,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中考精选
(2018·甘肃张掖)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分)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答: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2分)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水尤清洌 ( )(2)参差披拂 ( )
(3)佁然不动( ) (4) 其岸势犬牙差互( )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
3.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
★1▲1对读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②罅: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 山行之极观也 ( ) 景象 (2)而犹不忍去 ( ) 去: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答:
3.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中考精选
(2018·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袁宏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心乐之( )(2)不可久居( )(3)不里许(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答:
14.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2分)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③
15.【甲】【乙】两文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本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
答:
★1▲1对读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有删改)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③洿(wū):地势低洼。④甃(zhòu):砌池壁。筑:夯底土。⑤锸(chā):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⑥偃息:休息。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⑨罟(gǔ):渔网。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答:
3.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
答:
★中考精选
(2018·四川巴中)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第15-19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3分)
(1)其两膝相比者( )(2)如有所语( )(3)两股战战( )
1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17.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4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答:
18.【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答:
19.【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他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答: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基础闯关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 (2)鲲之大( )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4)其翼若垂天之云( )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
3.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答:
★1▲1对读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穷发之北 ( ) ②此亦飞之至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答:
3.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
答:
★中考精选
(2019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7. 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9. 请你写出与“鹏”有关成语或诗句。
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去以六月息者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答:
★1▲1对读
庄子钓于濮水
《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①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③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庄子持竿不顾( )
(3)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4)吾将曳尾于涂中( )
2.翻译下列句子。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答: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答: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中考精选
(2008浙江台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20.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
2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3分)
答: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 ) (2) 弗食( ) (3)不知其旨也( )
(4)不知其善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
★1▲1对读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2)舍问,其奚决焉 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虽有佳肴》与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中考精选
(2021四川广安)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答:
26.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
答: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 (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闭:大同: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
★1▲1对读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1) 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2)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1) 什佰之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佰:指数目众多。(2) 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古代原始人没有文字,采用这种办法帮助记忆、传递消息。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使有什佰之器( )(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3)美其服( ) (4)使人复结绳( )
2.用现代汉语表述句子的意思
(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答: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
3.就《小国寡民》一文,谈谈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答:
4试将此文与《大道之行也》相比较,看老子与儒家学者理想的社会有何异同。
答:
★中考精选
(2021内蒙古通辽市)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
(3)潦之经吾宫也利(_______) (4)已食三世矣(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答:
10.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
11.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答: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食不饱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
★1▲1对读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②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
4、《马说》和本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
★中考精选
(2021重庆 A卷)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4分)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士:指人才。鲜:读作xiǎn。
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统编教材文言文高分通关
八年级下册解析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处处志之 ( ) (3)便舍船 ( )
(4)屋舍俨然 ( )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6)悉如外人 ( )
【答案】(1)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2)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3)动词,舍弃 (4)整齐的样子 (5)类 (6)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答案】(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地上青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7)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鲜美”“垂髫”
3.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答案】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活动、穿戴、心情三个方面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桃花村的生活情况”来概括即可
★1▲1对读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通“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博学善属文 ( )
(2)时或完酒,亦雅咏不辍 ( )
【答案】(1)擅长。(2)停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翻译下列句子。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答:
【答案】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弹奏出音乐呢!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但”,反问语气,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从本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弦徽,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答案】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
【解析】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因此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中考精选
(2018·甘肃张掖)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分)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答:
【答案】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和意同字不同的两种现象。解答这类题,关键是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归纳概括。意同字不同:(1) “缘溪行”“ 缘”和“便扶向路”的“扶”意思相同,均为“沿着”。(2)“便要还家”的“要”和“延至其家”的“延”意思相同,均是“邀请”。(3)“悉如外人”的“悉”和“咸来问讯”的“咸”和“皆叹惋”的“皆”“具答之”的“具”意思相同,均是“都”。(4)“此中人语云”的“语”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 “道”意思相同,均是”“说”。字同意不同:①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②舍:便舍船(动词,舍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③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5)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7)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
【答案】(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要力求精准。直译为主,抓住关键词(一般为通假字、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本题的得分点: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省略成分也要补充出来。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2分)
【答案】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要注意积累至今仍使用的一些成语。有些成语意思发生的变化,要注意区别。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
【答案】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政权不满,对现实社会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水尤清洌 ( )(2)参差披拂 ( )
(3)佁然不动( ) (4) 其岸势犬牙差互( )
【答案】(1)看见 (2)高低不平 (3)呆呆的样子 (4)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
【答案】(1)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5)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翕忽”“俶尔”
“佁然”
3.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解析】考查对课文感情的理解。根据写作背景和内容来回答。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于自然的愉悦情感。久坐潭上,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1对读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②罅: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 山行之极观也 ( ) 景象 (2)而犹不忍去 ( ) 去: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答:
3.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答案】
1.(1) 景象 (2) 去
2.(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重点词“愈”“观”漏译或错译
3.《小石潭记》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离开。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愈,更,越。观,景象(景观)。句意: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观第五泄记》中的一些句子,如“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参考译文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中考精选
(2018·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袁宏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心乐之( )(2)不可久居( )(3)不里许( )
【答案】(1)高兴 (2)停留 (3)几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1)“乐”是高兴,快乐的意思。(2)“居”是古今异义词,是停留的意思。不能翻译为“居住”;(3)“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解释:1.居住的地方。 2.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3.中国市制长度单位。 4.衣物的内层。 5.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 6.姓。在【乙】文中,结合此句的前一句“作者从香山卧伏石头的台阶上走”的意思,“不里许”的“里”应该为“3.中国市制长度单位。”这里解释为概数“几里”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为虚词一词多义的掌握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掌握来判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各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一致。A项,“其长尺许者”中的“其”解释为“代词它们,指朱鱼”,“其如土石何”中的“其”翻译为“又,加强语气”;B项,“乃记之而去”中的“而”翻译为“就,表顺承”,“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而”翻译为“但是,表转折”;C项,“投饼于左”中的“于”翻译为“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翻译为“比”;D项的“已”都翻译为“因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答:
【答案】(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这是一个省略句。在“斗折蛇行”前面省略了溪岸,还要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变化。“西”“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翻译成“向西”“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
【答案】(2)然而那些活泼跳跃泼刺有声,在水上面游戏的,都是几寸长的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成“什么是什么”。还要注意“而”字的用法,根据上下文的联系,表转折,翻译为“然而”。“泼刺”指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14.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2分)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写法分析与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通过“日影、游鱼”来间接描写潭水的清澈;【乙】通过写“文砾金沙、日影”来间接描写池水的清澈。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为:往下走就看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这一句直接写水清。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翻译为:阳光直照到水底,(鱼)影子映在石头上。这一句间接写水清。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翻译为:往下面看,可以看到碎石金沙。这一句间接写水清。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的解释为:影子照射在潭底,聪明可爱。这一句间接写水清。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解释为:下面深好几丈,直径大概一寸。这一句是间接描写。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解释为:从山中石缝中流出,喷吐的泉水如同冰雪一样清凉清澈。这一句直接写水清。所以②③④间接写水清,答案选择B
15.【甲】【乙】两文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答案】【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快乐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在理解作者所发感慨的意思基础上回答。【甲】文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乙】文中写喷泉老树、游鱼池水,无不充斥着作者对此间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参考译文】
从香山卧伏石头的台阶上走,没走几里,显露出碧空的云,古刹后有一股山泉,从山中石缝中流出,喷吐的泉水如同冰雪一样清凉清澈,水摇摆的样子具有幽深的韵味。有一颗老树,中间树干空心且火红色像火焰一样。泉水引流至寺庙下面,徘徊在寺庙轮廓下面,激烈的冲击石头的水道,往下面看,可以看到碎石金沙。把水引入大殿的前面作为池塘,用石梁为结界,下面深好几丈,直径大概一寸。里面有金鱼万尾,圈起来的池子像是红色的酒池,闪烁了人的眼睛。太阳照射这股清泉,影子照射在潭底,聪明可爱。有时把饼放在左边,鱼群游到左边,右边也是这样的,咀嚼咋有声,然而那些活泼跳跃泼刺有声,在水上面游戏的,都是几寸大的鱼,长约一尺的,潜下去游到潭下,看见食物都不去吃,安乐闲逸宁静寂寥。不是就如同安静的老人和急躁的小孩吗?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答案】(1)奇妙精巧 (2)无不 (3)曾经 赠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上下 (6)不相类似
【解析】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答案】(1)都能按着木头的原来的样子来雕饰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罔”“象形”“贻”“盖”等字词的翻译。
3.本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的整体,“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说长度,二说高度,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然后写局部:船舱、船头、船尾,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题部分,接着介绍顶部的题名和篆章;最后总结核舟的整体情况。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核舟记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是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1▲1对读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有删改)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③洿(wū):地势低洼。④甃(zhòu):砌池壁。筑:夯底土。⑤锸(chā):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⑥偃息:休息。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⑨罟(gǔ):渔网。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
【答案】1.(1)种植 (2)满,充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答:
【答案】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里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嬉戏,好像很满足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
答:
【答案】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①感到两者命运不公;②感叹像童子一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③还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找出此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感受的句子。文章是先叙述事情,然后在结尾处表达自己的感受。“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此句即为作者感想的核心内容。
【参考译文】(在我)房檐下的回廊前有块空地,方圆有四五丈,正对非非堂。四周绿竹环绕,互相荫蔽映照,不曾种植花草。于是借着低洼的地势(把它)用作水池,不是方形也不是圆形,就依着这块地的形状;没有砌池壁,也没有夯池底,保全它本来的样子。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满池塘。池水澄澈无垠,池面光亮明朗。有风时,水面就漾起水波;没风时,水面则平静清澈。星星月亮映照在池中,光彩明朗。我在池塘旁休息,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顺着水面的波浪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这足以释放我忧愁郁闷的心情,使我在困厄孤独中渐渐快乐起来。
于是我寻找渔人的渔网,从渔人那里买回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就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难道不是愚昧糊涂又没有见识吗!我看到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中考精选
(2018·四川巴中)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第15-19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3分)
(1)其两膝相比者( )(2)如有所语( )(3)两股战战( )
15.【答案】(1)靠近 (2)说话 (3)大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意。作答时,要结合句意来理解,同时还注意一些特殊用法。如(2)中的“语”,“如有所语”指好像在说话,“语”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说话”;又如(3)中的“股”,宾客因表演者对着火场景的逼真描写而极度紧张,“两股战战”指两条大腿哆嗦打抖,“股”也是古今异义的用法,指大腿。
1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辨析。C.均为动词,是。A.表顺承,可不翻译/连词,与“俄”连用,不久、一会儿;B.极/消失;D.大约/可以。
17.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4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答:
17.【答案】(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要注意的是:语意与原句相吻合,翻译后的语句要通顺,重点的文言词语要能够准确翻译。如第(1)句中的“容寂”是“神色平静”的意思,“然”翻译成“……的样子”;第(2)句中的“中间”为古今异义词,译为“其中夹杂着”。
18.【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答:
18.【答案】空间 侧面(间接)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顺序和描写手法。第一空考查说明顺序,【甲】选文是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第二空考查描写手法,【乙】选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表现宾客的反应,表现出宾客已完全被带进了所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是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9.【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他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答:
19.【答案】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类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以中学生的身份,提两条保护或继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建议。可以围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围绕对其的继承提建议。建议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乙参考译文】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基础闯关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 (2)鲲之大( )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4)其翼若垂天之云( )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名称 出名 名次 (4)垂挂 (5)大海动荡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
【答案】(1)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2)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第(1)句重点词:正、邪、极。第(2)句重点词:怒、垂;
3.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答:
【答案】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主要阐述了从小到大的东西都要依靠外物生存活动,大致鲲鹏,庄子解大鹏的形象来阐述道家的有待与“无待”这一哲学命题的,也是有待而动的,未能达到绝对的自由。
★1▲1对读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穷发之北 ( ) ②此亦飞之至也( )
【答案】①尽;②到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
2.翻译下列句子。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答:
【答案】天池里有一条大鱼,身子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
答:
【答案】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斥鴳目光短浅。
我更欣赏鹏。只有心怀远大的理想,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出更美丽的舞步。如果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那么只能原地踏步,永远领略不到美丽的人生。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提炼课文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文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斥鴳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这一点来分析即可。
第二问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对比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两篇文章的不同主旨,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找准答题方向。
【参考译文】
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中考精选
(2019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7. 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9. 请你写出与“鹏”有关成语或诗句。
答:
【答案】 7. D 8. B 9. 示例:鹏程万里(或示例: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7】D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今夕是何年”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相同,表判断。ABC三项中的“是”都是指示代词“这”“这样”之意。
【8】B句子中没有通假字A“冥”通“溟”,海之意。C“衡”通“横”,梗塞,不顺。D“舍”通“释”,解除,消除。
【9】开放性试题。此考查成语和诗句的积累。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及诗句字眼的记忆。也是在侧重于考查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积累成语,多背诵诗句,特别是多记忆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去以六月息者也( )
【答案】(1)记载。(2)迁移。(3)向上。(4)离开。
【解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志”:记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
【答案】(1)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旨意,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是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怒、垂、息的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判断句的翻译。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答:
【答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解析】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分析庄子与惠子不同的人生态度,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惠子可以从思辨重分析、寻根究底的探讨,有逻辑家的个性的角度作答,庄子可从质变中美学上的观赏、具有艺术家的风貌等角度作答。
★1▲1对读
庄子钓于濮水
《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①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③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庄子持竿不顾( )
(3)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4)吾将曳尾于涂中( )
2.翻译下列句子。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答: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答: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1.【答案】(1)派。(2)回头看。(3)拖着。(4)泥,泥巴。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涂”:泥,泥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答案】(1)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2)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为文必读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使”“先”、“宁”、“贵”等词的翻译。
3.【答案】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
【解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庄子谢绝做官这件事来分析,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
【参考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 的意思),说:“(楚王)愿用国内政事劳累您!”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饰覆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 龟,是宁愿死去而为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 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中考精选
(2008浙江台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20.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
2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3分)
答:
19.【答案】A
【解析】A组 都是代词“这、此”的意思。B前者是“完全” 后者是“保全”C前者是“本来”后者是“巩固”。D前者是语气词,后者是“云彩”。
2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第一个“之”为代词,“曹刿”;B、解释为代词“军官”;C、无意义”;D、代词“品质好的人。例句是代指“惠子”.所以选“C”
21. 【答案】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为文必读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安”“乐”、“子”、“非”等词的翻译。
22. 【答案】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欣赏,二者中的哪一个都可以,关键要了解二者观点有何不同。濠梁之辩的绝妙逐之出在于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子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来说错。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于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在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了解了这些,阐述欣赏的理由也就不难。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 ) (2) 弗食( ) (3)不知其旨也( )
(4)不知其善也( )
【答案】(1)即使 (2)不 (3)甘美 (4)好,妙
【解析】【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虽”是古今异义词。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
【答案】(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3)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为文必读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
【答案】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作用的理解能力。该句可理解为: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该句将学习这件事情比作了尝试美食,自己不去实践,就不知道它的甘美,据此可结合记叙文开头的一般作用分析作答。
★1▲1对读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2)舍问,其奚决焉 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虽有佳肴》与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1. 【答案】(1)好:喜欢,喜爱 (2)舍:放弃,舍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好:喜欢,喜爱。
(2)句意为: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舍:放弃,舍弃。
2.【答案】(1)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好,喜欢;“者也”,判断句式;句子翻译为: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3. 【答案】①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②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比较。《虽有佳肴》作者运用了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与正反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主要分析学与问之间的关系,有道理论证,同时又从正反两面进行,所以二者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点是:都有道理论证与正反论证。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中考精选
(2021四川广安)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答:
26.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
④句意:只能说说罢了。但:只。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食:吃/食:同“饲”,喂养;
B.故:所以/故:所以;
C.之: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D.道:主张,学说/道:道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强,勉励。句意: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②重点词:犹,犹如。华,花朵。其,它的。实,果实。句意: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4)①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
【答案】23.(1)最好的道理 (2)同“敩”,教导 (3)弥补 (4)只(每小题1分,共4分)
24. B(2分)
25.(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因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分)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2分)
26.(1)重要性(重要)(1分) 目的(作用)(1分)(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每写出一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参考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 (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闭:大同: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
1【答案】①分:职分归:女子出嫁 ②恶:憎恶 ③乱:造反作:兴起 ④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具体理解为:①分:职分归:女子出嫁 ②恶:憎恶 ③乱:造反作:兴起 ④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
2、【答案】①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和睦的气氛。
②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
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修睦”“养”“恶”“贼”等词语的含义。
3、【答案】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应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据题干找准信息源。“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1对读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1) 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2)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1) 什佰之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佰:指数目众多。(2) 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古代原始人没有文字,采用这种办法帮助记忆、传递消息。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使有什佰之器( )(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3)美其服( ) (4)使人复结绳( )
2.用现代汉语表述句子的意思
(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答: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
3.就《小国寡民》一文,谈谈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答:
4试将此文与《大道之行也》相比较,看老子与儒家学者理想的社会有何异同。
答:
1. 【答案】(1)即使(2迁移(3)穿戴(4)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具体理解为:(1)即使(2迁移(3)穿戴(4)再
2.【答案】 (1)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
(2)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也互相听得见,可是人民直到老死,都互相不来不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使”“什佰”“相闻”“往来”等词语的含义。
3. 【答案】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里,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文化、科学、艺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主张回到远古。无论是社会的上层还是一般百姓,大家都自食其力,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彼此合作而不相争,上下同心而不离散,民心淳朴,社会稳定,五谷丰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这样的国家是很容易垂拱而治的。老子强调静观、无事、无为,也是一种理想境界。
4【答案】不同点:
老子:只要人们顺应自然,不去追求超出满足自然之外的欲望,弃绝满足这些欲望的工具和交往,最终消灭战争。
儒家: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
相同点:都是共建心目中的和平安定的理想世界
★中考精选
(2021内蒙古通辽市)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
(3)潦之经吾宫也利(_______) (4)已食三世矣(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答:
10.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
11.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答:
【答案】8. 归宿 发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供养,谋生。
9.(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10.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11.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解析】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女有归:女子有归宿。归:归宿。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发生。
(3)潦之经吾宫也利: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已食三世矣: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食:供养,谋生。
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恶:憎恶;于:在;修:修明;庙堂:指朝廷;谓:说。
10.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11.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译文:
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基础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食不饱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1)吃 (2)等同,一样 (3)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4)通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
【答案】(1)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食”“或”“然后”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
【答案】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伯乐:比喻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1对读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②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
【答案】①听说;②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而”常见的用法有: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⑤表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A.连词,表修饰。故A不合题意。B.连词,表并列。故B不合题意。C.连词,表转折。故C合题意。D.连词,表并列。故D不合题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
【答案】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且、况的解释。
4、《马说》和本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
【答案】《马说》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本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阅读《马说》,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可知,“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阅读《千里之马》,从“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中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中考精选
(2021重庆 A卷)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4分)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士:指人才。鲜:读作xiǎn。
答:
【答案】9D
10.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1。A
12.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A不同,名贵/出名,B不同,吃/同饲,喂养,C不同,方法/道路D相同,邻,面对。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他日行千里呢?二句重点词语: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正确,B有误。千里马“才美不外现”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有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但不能看出他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D有误。本文并没有记叙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
12.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链接材料的意思为,如果失去了一位有才能的人,每天吃饭也能人才是多么少啊,千百人中方能求得一人,哪里是现在是这样,自古都是如此。这段话重在强调人才的稀缺、珍贵,《马说》也表现了人才的珍贵,但重点在表现在位者不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人才被埋没。据此分析作答,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