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必会考点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必会考点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12:4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文言文高分计划
文言文必会考点高分方略
No.1 实词理解
★考点阐释
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一般来说,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课内注释的重点词等被考查的可能性较大。近年来,文言实词释义的考查形式逐渐灵活多样,从单纯考查记忆积累,扩展到工具书的使用、义项的选择、借助成语推测词义、将课内外词语结合起来考查等,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深度。其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解释题。
★精题回放
例1(2021·北京)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
B.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
C.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
D.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
例2(2021·广东) 
7.(曹刿论战)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肉食者鄙. (2)忠之属也 (3)公将驰之 (4)惧有伏焉
例3(2021·山东日照) 
6. 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松柏冢累累 【累累】众多的样子
B. 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 时时而间进 【间】指较短的时间
D. 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参考答案: 例1. 10.B 例2 7.(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驱车追赶 (4)埋伏 例3.6C
★高分方略
此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一般来说,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课内注释的重点词等被考查的可能性较大。近年来,文言实词释义的考查形式逐渐灵活多样,从单纯考查,记忆积累,扩展到工具书的使用,意向的选择,借助成语推测。词义,将课内外词语结合起来考察等,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深度。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必须厚积薄发,掌握应对文言实词的多种方法,如语境推断法、成语印证法、勾连旧知法、读音辨析法、借助注释法等。对词语的理解,必须依据语境进行。
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必须根据语境解释或判断某个词语的含义,应结合所在句子的意思。如例2“肉食者鄙”是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联系句子内容,可知“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不能译成“卑鄙”。因此,大多数诗词解释可以用语境推断法去解答。古汉语中有些词义在演化中已经消失,但是还有一些在成语中保乱了其原来的意思。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不妨用成语进行印证,在作答课外文言语段时,还必须勾连课内学过的文言词语。
灵活迁移遇到多音字或通假字词,可以通过字音去辨析词义。课外文言中较难的词语一般会提供几个意向供考生选择,以降低难度。如例一考查了多义词的辨析,我们可以运用上述方法分别得出其是一,A,从事/成功/根据/完成,B都是“分别”的意思,C达到/达到。实现/情趣/达到,实现;D逝去/离开/距离/除去/除掉。
总之,文言文实词的解释功夫在课内,能力考课外。在进行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必须以课内词语为主,适当向课外拓展,方法要灵活多变,试题要举一反三。
No.2虚词理解
★考点阐释
文言虚词通常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于、以、焉、则、乃、为等。文言虚词的考查多为选择题,在比较中考查同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精题回放
例(2021·山东临沂)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C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D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高分方略
1.实例推断法。我们可以通过熟悉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寄住。在辨析文言虚词的过程中,只有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便可得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表递进、表转折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而”表承接。
2.语法分析法。要辨别虚词的意义。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寻找突破口。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语法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或古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语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吾妻”是主语,“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以断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标志识别法。有的文言虚词是某些特殊句式的标志。如,判断句中的“者”“也”“乃”,倒装句中的“之”,被动句中的“于”“见”“为/为……所……”,抓住这些标志,其意思和用法的辨析就迎刃而解了。如“二虫尽为所吞”即为一被动句,“为”后省略了“蛤蟆”。
4.判断关系法。对于做连词的虚词,如“则”“而”,我们可以通过其所连接的前后成分的关系来判断其意义。如例题中B项“险躁则不能治性”,我们先整句理解: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由此推知“则”字前后成分为顺承关系,可理解为“就、便”。“至则无可用”,明白其前后为转折关系,“则”就可理解为“却”。以上方法再结合排除法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例:9.A(2分。A项“以”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译为“因为”。B项“而”是连词,都表示方式或状态。C项“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之”是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No.3文句翻译
★考点阐释
文句翻译主要考查能运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考查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翻译题,有时不仅考查对句子的翻译,也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精题回放
例1(2021·北京)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例2(2021·南京)8.图图觉得乙文中画线句不大好懂,你为他翻译。(2分)
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
★高分方略
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语言准确流畅,富有文采,原则上采取直译,直译不通时可采用意译。翻译时采用五字翻译法——留、替、调、补、删。留,保留官职、人名、地名、时间等,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汉语单音节词;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无实在意义的词删去不译。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如例1甲句的关键词是“涉猎”“往事”,命题所给翻译,错误的把“涉猎”解释为“广泛的阅读”,将“往事”解释为“历史事件儿”。原句的正确翻译是: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例2的关键词和难点是“近”和“诚”,根据前文提示自新和入。龙光文呈上就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门右,我们可知此句主要介绍亭子。就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门右,那在门左右,创二水亭便应是新建。“近”译为“最近”而不是“附近”
参考答案:例1:11.丙 例2:8.最近又建了两座水亭,就在龙光门左边,确实有壮丽美景。
o.4诵读断句
★考点阐释
诵读断句主要考查对文言句子意思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划分朗读节奏,二是给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题型多为选择题或直接断句题(一般会说明断几处)。
★精题回放
例1(2021·四川遂宁) 2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时 上封 事 者 众 或 不 切 事 帝 厌 之
★高分方略
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分类 示例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示例: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加强反问语气)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
2.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3.“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等。
4.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分类 示例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恐/前后受其敌。(《狼》)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先 / 天下之忧 / 而忧(《岳阳楼记》) 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5.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亭者谁,庐陵/欧阳修也等。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7.“而”字的停顿。
①“而”字表转折关系时:
“而”字在句首 在“而”字后应该停顿
“而”字在句中 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②“而”字若起到下列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形容词(副词)+而+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动词+而+动词 ——
“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承递关系 ——
8.“之”“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矣(《伤仲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9.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时上封事者众/ 或不切事/帝厌之。
参考答案:例1:时上封事者众/ 或不切事/帝厌之。。
No.5提取概括
★考点阐释
提取概括主要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或局部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一般为问答题,间或会以填空形式出现。
★精题回放
例1(2019·江苏淮安) “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诫子书》)内容简要概括。
   答:                     
例2(2019·甘肃兰州) 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                    
★高分方略
聚焦+提取+概括。在回答提取概括题时,首先要聚焦信息区中的关键句子,再对关键句进行理解分析,提取主要意思,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如,例1首先要聚焦文章中关于“静”的作用的关键句:“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再对这几个关键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提取关键信息;最后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例1:对做人的意义:内心宁静才能提升自身修养,内心不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志向。对学习的意义:内心宁静才能专心学习,增长才干,实现理想。 例2:(1)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2)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No.6文意理解
★考点阐释
文意理解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般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考查。选择题考查的知识面更广,能力点也相对较多,综合性强;而简答题考查的理解点相对单一,或针对全篇,或理解局部。
★精题回放
例1(2021·海南) 11.“读史可以明智”,请从两篇选文中分别找出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原文出师表和孙权劝学)(2分)
★高分方略
在读懂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可采用文意理解三步法来解题。
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准理解点。如,例1包含这样理解点:回顾历史,让人痛惜,都是亲近小人的结果,以史明鉴,吸取教训;《孙权劝学》中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步,回读原文,找准信息区。“信息区”就是答案在文章中所处的语段。如,解答例1时《出师表》,需在原文中找到与观点有关的第三段。
第三步,理解关键句,表述作答(或对照选项)。在信息区里找到最关键的语句,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答,或对照选项,看哪些选项符合原文意思。如,例1的信息区为第三段,再从这两段中找到关键句:“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从这些关键句中可以找到答案,据此便可条理地进行表述。
“读史可以明智”意思是:读以往的历史发展,可以明白清醒。甲文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因此《出师表》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乙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孙权劝学》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参考答案:例1:《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No.7 美点赏析
★考点阐释
美点赏析,主要是考查对文中精妙之处进行鉴赏的能力。一般来说,经典词句、对于表现人物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运用修辞的词句、别有深意的词句和写景词句等易受命题人青睐,这是语言美点;而文中精妙之处还可能是句式的美、手法的美、结构的美、情感的美、哲理的美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赏析的点。美点赏析一般以选择题或问答题形式呈现,问答题的题干中有时会有特别的限制或提示。
★精题回放
例1(2019·浙江宁波) 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例2((2019·山东德州) 本文(《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高分方略
随着中考试题套路的消解,美点赏析的答题也不再强调模式化,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个点(或一个方面)进行品析(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言之成理即可。此类题的解答可参考以下思路。
第一步,分析美点。美点赏析可从用词、句式、情感表达、与前后文的关系、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例1虽然要求赏析的是加点的词语,但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例2要求赏析美文,《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美主要体现在句式、写作手法、句子的意蕴等方面。
第二步,确定品析角度。根据对美点的分析,选定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品析,可从关键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前后文勾连、读后感受等角度对句子进行品析。如,例2《答谢中书书》是骈文,句式整齐,运用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注重写景的顺序和角度等。
第三步,组织语言作答。语言表达,要明确突出“美点”,亮明“角度”,且尽量条理、有序(最好分点作答,看赋分情况,一分一点),不枝不蔓。如例2赋分3分,提示“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这就告诉我们,至少从3个角度赏析,表述要简洁。如果题干要求“结合本文”“举例赏析”等,则需要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例1:(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例2: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No.8手法揣摩
★考点阐释
这里的“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衬托、夸张、讽刺、白描、对比等;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手法揣摩主要考查对具体手法的辨识以及对不同手法效果、作用的鉴赏,多为问答题。
★精题回放
例1(2019·云南)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例2(2019·贵州毕节) 甲、乙两段文字(甲为“子曰:‘贤哉,回也!……’”,乙为《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一段)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高分方略
1.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一)记叙
①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记叙顺序
⑴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交代清楚明白。
⑵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⑶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描写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5)描写的作用:
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体现人物心情/心理活动;⑥暗示影射。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工笔: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环境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四)议论: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2.文言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2)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4)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5)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6)衬托或烘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7)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做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8)抑扬结合: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9)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11)托物言志: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12)动静结合:是一种 “动”与 “静”之间的衬托,用 “动”衬 “静”,或用 “静”衬 “动”。
3.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结构安排(谋篇布局)
(1)谋篇布局的作用
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2)常用到的词语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深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5.语言运用
(1)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口语化、有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等;
(2)语言特点:
①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②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③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④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⑤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⑥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⑦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⑧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⑨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参考答案:例1: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例2:甲文: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乙文:突出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就是学习是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是追求享受的思想,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勤且艰”。
No.9形象把握
★考点阐释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概括人物形象,二是分析人物形象。二者都必须建立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只是在答案表述时有所区别,前者只概括人物的品性、精神等特征,多用短语简练概括,有时需摘录原文中词句进行概括;后者则必须联系文本,根据题目要求对人物形象(或某方面的特点)进行评价。
★精题回放
例1(2021·山东烟台)15. 选文第①段主要表现了宋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由第②段可知,宋本为官清廉,表现在稠粥都吃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2021·湖南郴州)13.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高分方略
1.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角度
(1)从分析正面描写入手。
①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如《陈涉世家》中陈胜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语言可看出陈胜是一位胸怀大志,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农民起义领袖。
②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刻意去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的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一语句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
③关注人物心理。人物的心理会烙上个人精神品格的印记。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作者身处逆境旷达的胸怀。
④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人物的神态(表情)是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
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神态由开始的“不悦”到“怫然怒”,再至“色挠”,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2)从分析侧面描写入手。
人物的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人物,或者通过描写他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从侧面间接地表现该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具体答题步骤
(1)认真看清题目,带着问题通读文本,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语言、行动等)。
(2)准确理解文意,将人物描写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进行概括和归纳。
(3)在描述人物性格特征时,一般用二至三个词语来形容,尽量用四字词语。如:信守诺言、虚心好学、机智勇敢、治学严谨、宽厚待人、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知错就改、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豁达乐观、实事求是……
3.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的角度
分类 解释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动作描写 人物的一举一动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语言描写 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
神态描写 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心理描写 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
侧面描写 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
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表现人物的方式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直接表现,或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因为人物总是在事件中活动,其品行在事件中得到展现;或通过人物的言行、外貌、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还可以通过作者或他人之口对人物进行评价。分析人物形象,可采用事件分析、细节分析、评价分析等方法。在例1中,分析宋本这一人物就可用以上三种方法。
细节分析法:文中写了从“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尝从父祯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可知,他酷爱读书。
事件分析法:从“居官清慎自持,饘粥至不给”这一事件上可知,他为官清廉,稠粥都吃不上。
评价分析法:从“历仕通显,犹赁屋以居。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可知,他为官清廉,任显要官职,但仍租房而住。到他去世时,不靠捐助的钱物都不能入敛。
参考答案:
例1:①. 天资聪颖、嗜爱读书 ②. 租房子居住 ③. 去世后没有足够的钱财下葬
例2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No.10 意图分析
★考点阐释
意图分析,主要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在文中所表现的主旨。一般有两种设问,针对局部设问,或着眼全文设问。
★精题回放
例1(2019·吉林长春)  阅读选文(选文为《送东阳马生序》,节取部分为“余幼时即嗜学”至“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例2(2021·广西贵港市)  13. 《岳阳楼记(节选)》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
★高分方略
解答意图分析题的一般思路为:
辨明文章体裁,找方向。首先明确文章体裁,找准答题方向。如《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自己同乡的一位马姓年轻人的一篇赠序,赠序的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这就找准了答题的方向。而《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主要表达作者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这种情怀是通过他人对比衬托达到写作目的,因此,用意不难看出。
2.分析行文思路,明意图。找准方向后,需分析行文思路,明确作者写作文章的意图。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行文思路为:自己求学的艰难经历——自己取得的成就——今天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表扬马生的才学——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岳阳楼记》的行文脉络则是通过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表现可知,他们的悲喜观是由外物的影响决定的,作者以此来衬托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3.聚焦相关内容,做分析。审准题干要求,明确命题者是针对部分,还是着眼全文来设问的。如果是针对部分提问,就要弄清楚这一部分与作者写作目的有什么关系;如果是着眼全文提问,就要弄清楚全文如何来实现写作意图。如,例1是针对选文的结尾句来提问的,“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这一句,主要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谦虚地表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这些成就呢?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努力,最终学有所成,目的是劝勉马生只要不畏艰难,终会有所成就。
参考答案:例1: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例2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No.11情感体味
★考点阐释
情感体味,即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情感的变化等。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问答题和填空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感情”“作者(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二是选择题,命题者常将情感的体味作为其中的选项。
★精题回放
例1(2021·辽宁省本溪铁岭辽阳市) 
13.【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 。(2分)
例2.(2021甘肃省武威市)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高分方略
情感体味,一般考查对文中隐含情感的体会和品味。这隐含的情感一般会寄寓在写景、叙事或议论之中,也会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词句之中,而有的情感在文中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必须结合作者的个人际遇、写作背景等资料进行探究。解答这类题,可采用缘景悟情、知人论世、议论传情等技法。
缘景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写景之中,我们通过品析景物,可以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如,例1的《湖心亭看雪》,开篇写道“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而欢快,这就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天地相连,白茫茫浩渺一片,湖中的人与物又显得多么渺小,在这样的夜晚,作者冒寒踏雪赏湖中雪景,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雅兴逸情,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作者的伤感落寞。
知人论世。即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来解读作者情感。如,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为何深夜冒寒看雪?又为何流露出淡淡的伤感落寞呢?张岱是明朝遗民,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专心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议论传情。议论并不仅仅是理性的论述,其中也会蕴含作者的情感。如,《湖心亭看雪》中舟子对张岱的评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例2《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用“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例1:(5)①家国之思;②自然之乐。例2《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No.12阅读启示
★考点阐释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走进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更要读出文本在当下的价值,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得到人生的滋养。所以,这一题型要么是联系个人实际谈启示,要么联系社会现实谈意义,且都应从正向价值作答。
★精题回放
例1(2020·广西)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责任担当意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任 请谈谈你的看法。(原文是《出师表》和《智囊》)(3分)
例2(2019·云南曲靖) 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高分方略
回答阅读启示题可采用“定点·勾连”法。
“定点”,即确定获得启示的点(可能是文中的一句话、一种观点、一种行为、一个人物)。如,例1考查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感情中和况守事情中获得的启示,例2要求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就都是触发启示的点。如果题干中没有标明启示的触发点,就得答题者自己去抓取。
“勾连”,即将触发启示的点与自身实际或社会现实进行勾连,找到当下的价值。如,例1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谈启示,例2则可以联系社会生活来谈这句话在今天的意义。一般来说,如果题干中出现“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实际”等表述,在答题时就必须结合具体的事例或现象来谈启示。
参考答案:例1: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学生应尽心尽责,积极作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例2: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乱心神;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No.13比较阅读
★考点阐释
比较阅读的目的是求同、比异或互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阅读,发现其相同或不同之处,或几个文本之间互为佐证,考查的是比较分析、整合归纳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都要提供比较点,题型多为问答题或选择题。
★精题回放
例1(2021·广西柳州市)(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
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甲文为《诫子书》乙文为《孙权劝学》)
例2(2021·贵州省毕节市) 【甲】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试结合【乙】文分析其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是否恰当?[注:甲文为《陋室铭》,乙文为《汉书·扬雄传》》
★高分方略
1.文言文比较探究的出题类型及答题角度
类型 答题角度
求异型 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求同型 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互解型 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综合型 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2.文言文比较探究的步骤
步骤 解释
1.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 这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对照、鉴别的基础。由于用来比较阅读的选文之间存在着联系,把握文意时要注意发挥迁移思维能力,根据对一篇选文的理解来加深对另一篇选文的理解,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2.弄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 弄清是文章内容的比较还是写作特色的比较,是要求“求同”还是要求“求异”。只有找准思考方向,才能够避免答题的失误。
3.“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是对选文之间的不同点要能够辨析,“异中求同”是对选文的共同点要能够概括,这正是比较阅读题突出的特点。
3.文言文比较探究常见角度及应对策略
(1)比较文章内容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甲文写于××期间,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怀。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1.正确地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 3.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
(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 2.甲文表现了××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作者××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甲、乙两文都用了××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4)比较探究启示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2.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哪些启发。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解答本题
例1.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应该从写作手法比较。ABC.正确;D.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故选:D。
例2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有力地证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第二问,首先明确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恰当。结合杨雄的境况、追求及作者的思想分析。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由“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分析,扬雄是一个安贫乐道、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生活情趣淡泊高雅。举“西蜀子云亭”的例子,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参考答案
D
例2.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陋室不陋。
恰当,扬雄家贫,没有储粮,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拥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把他当作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以“西蜀子云亭”自况,旨在表达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