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欧洲
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1、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
(2)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正式宣布解散。
莫洛托夫
经互会宗旨——协调各成员国经济发展计划,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经验;制定有关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措施;实行在原料、食品、机器、设备等方面相互协作等。
表现
经互会影响
经互会建立的影响: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它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
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
表现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随着苏联日益强大,不平等地对待兄弟国家及邻国。二战期间开始,苏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驻军,建立军事基地,干涉别国内政。
苏联霸权
表现
中苏建交
(3)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0月3号,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1949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仪式。
表现
中苏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表现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
表现
赫鲁晓夫执政(1953——1964)
时间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1964年下台。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1957年时代周刊,已经铲除异己、正意气风发的赫鲁晓夫同志。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国家与外部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
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农业发展状况
年份 1913年 1940年 1955年
谷物产量(人均/KG) 540 429 524
肉类产量 (人均/KG) 31 24 32
——数字来源: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对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一系列骚乱,也影响到中国。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a.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改革措施
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的人当作“人民的敌人”。
——赫鲁晓夫回忆录
种植
经济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b.经济上 :
改革措施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3850万吨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 改变计划体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 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
■ 种植玉米运动,开垦荒地
■ 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
改革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在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时间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1964年乌克兰人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2、勃列日涅夫改革
种植
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措施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八五”期间(1966-1970) “九五”期间(1971-1975) “十五”期间(1976-1980) “十一五”期间(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国民收入 7.7 5.7 3.8 3.2
工业总产值 8.4 7.4 4.4 3.7
农业总产值 4.1 2.5 1.7 1.1
社会劳动生产率 6.8 4.5 3.3 3.1
苏联“八五”计划至“十一五”计划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勃列日涅夫代表的保守势力占据了苏联政治的主导地位,改革倾向受到压制,… …主张改革的思潮成为批判的对象。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改革结果
常规武器力量
战略核武器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改革结果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美苏军力对比
依据材料概括苏联经济出现的问题:
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时间
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莫斯科的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1991)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措施
加速经济改革;1988年,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博弈,前期,戈尔巴乔夫仍然延续着斯大林体制的路线,采取以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改革结果
原因
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
②各国虽然进行了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 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前奏——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影响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政治上:
经济上:
东欧剧变指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推到柏林墙
布拉格之春
罗马尼亚街头血战
苏联解体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苏联模式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忽视市场规律,树立个人崇拜。
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预言
2、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在列宁格勒马林斯基广场出现支持叶利钦的群众集会
8月22日。白宫旁的胜利集会。
1991年叶利钦,时代周刊认为他是俄罗斯的革命者。
八月政变
过程
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联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过程
苏联解体
苏联(社)
俄罗斯(资)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苏联时代的终结
过程
影响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
1947—1991
1955—1991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1年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中
国
与
苏
联
不同点
苏俄/苏联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突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
苏联解体
中国
走俄国的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探索
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结合本国国情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取得辉煌成就
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结
合实际,要尊重客观规律
学习
苏联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
2.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2)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时间
1956-1964年
②改革措施
③改革结果
①时间
1964-1982年
②改革措施
③改革结果
①时间
1985-1991年
②改革措施
③改革结果
①时间
②原因
③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
①时间
②影响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