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21:2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满族
朝鲜族
哈萨克族
民族知识小竞赛
以上分别是哪个民族?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及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
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课探究
探究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
成了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 只要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就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 民族区域自治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
×
×
历史诊所:
01
0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的分类: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西藏自治区(1965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
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1)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调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议一议
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共同繁荣发展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按照自愿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二、共同繁荣发展
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
经济
方面
文化方面
西部
大开发
(20世纪末)
意义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意义: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班级小调查
1、班级中是否有少数民族同学。
2、介绍自己的民族及风俗习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中国梦
感谢欣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