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课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事迹;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打开PPT课件,放出闻一多的照片,教师讲述引导语: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你们认识他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通过课件展示的作者照片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走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近距离的了解作者萧红,了解他笔下的闻一多。引出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生按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自由畅谈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走进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走进闻一多: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背景介绍:1936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在《一面》中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而这是萧红用女性化、情绪化的手法,去诠释鲁迅的信念与力量。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文本介绍: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词语积累:咳嗽(késou) 舀(yǎo ) 虹口(hóng) 调羹(gēng) 绞肉(jiǎo) 腻(nì) 阖(hé) 校对(jiào) 疙瘩(gēda) 揩(kāi) 深恶痛绝( wù)多音字:差差不多、差生(chà)差别(chā)出差(chai) 参差(cī)大病差后、久病出差(痿)(chai)塞堵塞(sè)边塞(sài)活塞(sai)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明朗: 明显;清晰(2)安顿: 安详,安稳(3)些微: 轻微(4)草率: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5)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6)存心: 心里怀有的念头(7)不济: 不好,不顶用(8)校对: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9)悠然: 悠闲的样子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在每个章节前标上序号。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有以下生活场景: (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 (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 (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 (9)看电影的路上; (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 (14)对待工作和休息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博爱(宽厚仁爱)、倔强、关爱他人、待友全心全意.........深入探究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深入探究2: 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 品评见解?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深入探究3: 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深入探究:4: 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深入探究5: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深入探究6: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深入探究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 有何用意?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合作探究1: 笑声明朗作者以笑开头有何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里,他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一个普通的可亲可爱的老头,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合作探究2: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请找一找。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1.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型整最得翔的普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糊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冲”描摹出鲁迅的明朗、可亲。2.第46段,鲁迅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才自己笑起来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 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表现了他的幽默感感染快乐 3.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课堂小结:《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从容淡定,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同时作者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鲁迅这个人物性格。本文的这些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发言。 观看投影、听老师讲授、体会文章内涵。 让学生在交流中更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先生。鼓励学生学习鲁迅的优秀品质,
实践练习 完成练习册中的作用作业: 课外阅读鲁迅作品。并写300字的体会。
板书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品质: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博爱(宽厚仁爱)、倔强、关爱他人、待友全心全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走进课文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事迹;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走近萧红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走近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介绍
1936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在《一面》中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而这是萧红用女性化、情绪化的手法,去诠释鲁迅的信念与力量。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文体介绍
2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
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1
咳嗽(késou) 舀(yǎo ) 虹口(hóng)
调羹(gēng) 绞肉(jiǎo) 腻(nì)
阖(hé) 校对(jiào) 疙瘩(gēda)
揩(kāi) 深恶痛绝( wù)
词语积累
多音字:差
差不多、差生(chà)
差别(chā)
出差(chai)
参差(cī)
大病差后、久病出差(痿)(chai)
词语积累
塞
堵塞(sè)
边塞(sài)
活塞(sai)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 明显;清晰
(2)安顿: 安详,安稳
(3)些微: 轻微
(4)草率: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5)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6)存心: 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 不好,不顶用
(8)校对: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9)悠然: 悠闲的样子
词语积累
速读课文,在每个章节前标上序号。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有以下生活场景: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
(3)留客吃饭;
(4)调侃玩笑;
(5)感染快乐;
(6)阅读来信;
(7)随意处理校样;
(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
(9)看电影的路上;
(10)先生的休息
(11)先生陪客;
(12)吃鱼丸;
(13)认真对待包纸;
(14)对待工作和休息
整体感知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博爱(宽厚仁爱)、倔强、关爱他人、待友全心全意.........
深入探究1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深入探究1
深入探究2
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 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深入探究2
深入探究3
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深入探究3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深入探究4
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深入探究4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深入探究5
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深入探究5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深入探究6
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深入探究6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深入探究7
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 有何用意?
深入探究7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笑声明朗
作者以笑开头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1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里,他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一个普通的可亲可爱的老头,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合作探究1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请找一找。
合作探究2
1.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型整最得翔的普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糊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冲”描摹出鲁迅的明朗、可亲。 2.第46段,鲁迅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才自己笑起来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 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表现了他的幽默感感染快乐 3.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合作探究2
课堂小结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从容淡定,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同时作者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鲁迅这个人物性格。本文的这些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