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21:30: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4、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4、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1、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2、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 )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之:心乐之( ) 而:潭西南而望( )
乃记之而去( ) 乃记之而去( )
以:全石以为底(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以其境过靖( ) 不可知其源(    )
卷石底以出(    )
为  为坻,为屿(    ) 乃: 乃记之而去 (    )
全石以为底(    ) 乃不知有汉(    )
尔 俶尔远逝 (    ) 清:水尤清冽(    )
惟手熟尔 (    ) 以其境过清(    )
居:不可久居( )
居无何( )
3)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
⒈潭西南而望( )
⒉斗折蛇行( )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 )
⒋犬牙差互(( )
⒌从小丘西行( )
⒍下见小潭( )
⒎凄神寒骨( )
⒏心乐之( )
4)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
A.卷石底以出。( )
B.全石以为底。( )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5)解释成语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这是什么手法?课文还有描写水清的吗?跟此处手法一样吗?
3)阅读第三段:
A.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B.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读课文,A.勾出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可看出什么?说说这“一乐一忧” ,该如何理解?
B. 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D.作者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E.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F.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堂检测】
 第一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悄怆幽邃 邃:深 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
  B.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之 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
D.乃 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4)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本文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第二组)
(1)解释下列加点字错误的一项(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来)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以其景过清(清澈) D、影布石上(映)
(2)下列句中的“可”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各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一乐一忧相矛盾。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本文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作者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一经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第三组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 B、水尤清冽(清凉)
C、蒙络摇缀(缠绕) D、鱼可百许头(多,表约数)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全石以为底”的“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可以为师矣 B、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可看得见,可看不见。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声形结合,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第二段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写游鱼,阳光、影子、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水”,却无处不写水。
C、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相容。透出作者与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D、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
第四组: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B、悄怆幽邃(凄凉 )
C、不可久居( 停留 ) D、隶而从者( 跟随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中 ) B、不可知其源( 它指小溪 )
C、以其境过清( 它,小石潭 ) D、乃记之而去( 这件事 )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子和树木,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B.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属于奴隶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D.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对本文写法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B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采用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表面写鱼,实际写水,通过写鱼表现水的空明清澈。
C在文中作者着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文中一开头便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一句中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比较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规往( 计划 ) B凄神寒骨(凄凉)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
(2)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B.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接)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
D.具答之( 代词,代桃源人 )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起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凄清,触发作者的忧伤、悲凉。
B. 后人根据【乙文】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C.【甲文】描写的是作者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和朋友们寻欢取乐。
D.【乙文】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扩展延伸】
钴鉧潭记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1)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2),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3)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4)之委积(5),既芟(shān) 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6)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7)其台,延其槛(8),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潨(cōng)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9)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10)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1)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2)轮:车轮般的漩涡。(3)款门:敲门。(4)券:债务的借据。(5)委积:累积的压力。(6)贸财,以物变卖换钱。(7)崇,加高。(8)槛:栏杆。(9)于以:于此。(10)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啮其涯( 咬 ) B.以予之亟游也(多次,屡次)
C.芟山而更居(割草,开荒) D.气之迥( 辽远 )
翻译句子。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试比较两文写法的不同。
【作业布置】
1、 熟读背诵课文。
2、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4、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4、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1、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2、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 )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答案】
A..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排比)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拟人)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
D.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
2)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之:心乐之( ) 而:潭西南而望( )
乃记之而去( ) 乃记之而去( )
以:全石以为底(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以其境过靖( ) 不可知其源(    )
卷石底以出(    )
为  为坻,为屿(    ) 乃: 乃记之而去 (    )
全石以为底(    ) 乃不知有汉(    )
尔 俶尔远逝 (    ) 清:水尤清冽(    )
惟手熟尔 (    ) 以其境过清(    )
居:不可久居( )
居无何( )
【答案】
之:心乐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 而:潭西南而望(表修饰,不译 )
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 ) 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 )
以:全石以为底(把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以其境过靖(因为 ) 不可知其源( 能够 )
卷石底以出(“而”表修饰 )
为  为坻,为屿(成为  ) 乃: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 )
全石以为底( 作为  ) 乃不知有汉(竟然 )
尔 俶尔远逝 (忽然 ) 清:水尤清冽(清凉 )
惟手熟尔 (罢了 ) 以其境过清(凄清 )
居:不可久居( 停留 )
居无何( 过了 )
3)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
⒈潭西南而望( )
⒉斗折蛇行( )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 )
⒋犬牙差互(( )
⒌从小丘西行( )
⒍下见小潭( )
⒎凄神寒骨( )
⒏心乐之( )
【答案】
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
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
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
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
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
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
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
4)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
A.卷石底以出。( )
B.全石以为底。( )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答案】
A.卷石底以出。( 倒装句 )
B.全石以为底。( 倒装句 )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句 )
5)解释成语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答案】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答案】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头—游览感受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案】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这是什么手法?课文还有描写水清的吗?跟此处手法一样吗?
【答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课文第一段直接写水清——水尤清冽,这是正面描写。
上学期学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正面和侧面结合手法。
3)阅读第三段:
A.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答案】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B.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案】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读课文,A.勾出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可看出什么?说说这“一乐一忧” ,该如何理解?
【答案】“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可看出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B. 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答案】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
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案】高度概括了潭中凄清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D.作者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答案】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甚至把这种幽静渗透到人的心灵里,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身世遭遇的反映,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E.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内心情感的生动写照。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待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其原因并非已尽游兴,而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此处。从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却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
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
F.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
(1)、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形象写出石的千奇百怪。
水:从声音写起,“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清脆嘹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又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2)、写景动静结合
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惟妙惟肖写出鱼的情态——“乐”,也从侧面写出了水之清。
写潭四周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
写小溪,“斗折蛇形”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曲折有致”形状。
(3)文章写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如:作者描写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4)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课堂检测】
 第一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悄怆幽邃 邃:深 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答案】C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像蛇那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
  B.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之 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
D.乃 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答案】D
【解析】A.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来。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答案】D
【解析】此句应译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4)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本文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答案】D
【解析】本文着意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凉、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感情。
(第二组)
(1)解释下列加点字错误的一项(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来)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以其景过清(清澈) D、影布石上(映)
【答案】C
【解析】应为“凄清”
(2)下列句中的“可”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各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A
【解析】A解释为“大约”,其他三个解释为“可以,能够”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答案】D
【解析】此句应译为“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分布在石头上。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一乐一忧相矛盾。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本文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作者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一经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答案】B
【解析】一乐一忧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组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 B、水尤清冽(清凉)
C、蒙络摇缀(缠绕) D、鱼可百许头(多,表约数)
【答案】D
【解析】此处解释为“大约”。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全石以为底”的“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可以为师矣 B、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A
【解析】A,把;B因为;C同“而”的用法;D凭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可看得见,可看不见。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答案】C
【解析】此句应译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时隐时现)”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声形结合,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第二段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写游鱼,阳光、影子、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水”,却无处不写水。
C、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相容。透出作者与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D、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
【答案】C
【解析】没有透出作者与友人的高兴愉悦,而是久谪远荒的孤寂、凄凉和哀怨。
第四组: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B、悄怆幽邃(凄凉 )
C、不可久居( 停留 ) D、隶而从者( 跟随 )
【答案】B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忧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中 ) B、不可知其源( 它指小溪 )
C、以其境过清( 它,小石潭 ) D、乃记之而去( 这件事 )
【答案】A
【解析】此处应理解为“小溪的”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子和树木,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B.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属于奴隶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D.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答案】B
【解析】此句应译为“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4)对本文写法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B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采用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表面写鱼,实际写水,通过写鱼表现水的空明清澈。
C在文中作者着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文中一开头便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一句中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答案】D
【解析】全文的感情基调不是“心乐之”,而是贬谪的郁闷。
【比较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规往( 计划 ) B凄神寒骨(凄凉)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
【答案】B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使……感到凄凉”
(2)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B.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接)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
D.具答之( 代词,代桃源人 )
【答案】B
【解析】应该是表修饰。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答案】B
【解析】应为妻子儿女。而不是只“妻子”
(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起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凄清,触发作者的忧伤、悲凉。
B. 后人根据【乙文】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C.【甲文】描写的是作者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和朋友们寻欢取乐。
D.【乙文】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答案】C
【解析】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排解心中抑郁的心情。
【扩展延伸】
钴鉧潭记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1)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2),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3)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4)之委积(5),既芟(shān) 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6)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7)其台,延其槛(8),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潨(cōng)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9)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10)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1)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2)轮:车轮般的漩涡。(3)款门:敲门。(4)券:债务的借据。(5)委积:累积的压力。(6)贸财,以物变卖换钱。(7)崇,加高。(8)槛:栏杆。(9)于以:于此。(10)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1)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啮其涯( 咬 ) B.以予之亟游也(多次,屡次)
C.芟山而更居(割草,开荒) D.气之迥( 辽远 )
【答案】A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侵蚀”
2)翻译句子。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答案】
(1)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
(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样优美的钴鉧潭吗?
3)《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试比较两文写法的不同。
【答案】前文着重写潭的本身,,后文着重写潭源;前文主要突出景物清幽的特点,后文着重写清秀;前文主前文抒发了作者凄苦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困苦的生活境况。
【附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作业布置】
1、 熟读背诵课文。
2、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4、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4、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1、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2、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A..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2)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之:心乐之( ) 乃记之而去( ) 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靖( ) 卷石底以出(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为  为坻,为屿(    )全石以为底(    ) 乃: 乃记之而去 (    )乃不知有汉(    )尔 俶尔远逝 (    ) 惟手熟尔 (    )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居:不可久居( ) 居无何( ) 3)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⒈潭西南而望( )⒉斗折蛇行(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 )⒋犬牙差互(( )⒌从小丘西行( )⒍下见小潭( )⒎凄神寒骨( )⒏心乐之( )4)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A.卷石底以出。( )B.全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成语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头—游览感受 读课文,复习巩固 复习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4、积累文言词汇。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头—游览感受逐段学习:第一段:发现小潭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这是什么手法?课文还有描写水清的吗?跟此处手法一样吗?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课文第一段直接写水清——水尤清冽,这是正面描写。
上学期学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正面和侧面结合手法。3)阅读第三段:A.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B.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读课文,A.勾出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可看出什么?说说这“一乐一忧” ,该如何理解?“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看出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B. 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高度概括了潭中凄清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D.作者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甚至把这种幽静渗透到人的心灵里,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身世遭遇的反映,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E.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本文的主旨是什么?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内心情感的生动写照。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待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其原因并非已尽游兴,而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此处。从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却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F.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形象写出石的千奇百怪。水:从声音写起,“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清脆嘹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又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2)、写景动静结合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惟妙惟肖写出鱼的情态——“乐”,也从侧面写出了水之清。写潭四周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写小溪,“斗折蛇形”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曲折有致”形状。(3)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如:作者描写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4)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读讨论明确读笔记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讨论读笔记读举例 明确目标目标1目标3目标3
 第一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悄怆幽邃 邃:深 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  B.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之 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D.乃 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托似的。。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4)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本文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第二组)(1)解释下列加点字错误的一项(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来)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以其景过清(清澈) D、影布石上(映)(2)下列句中的“可”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各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文: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B.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一乐一忧相矛盾。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D.本文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作者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一经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第三组(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 B、水尤清冽(清凉)C、蒙络摇缀(缠绕) D、鱼可百许头(多,表约数)(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全石以为底”的“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可以为师矣 B、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可看得见,可看不见。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声形结合,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第二段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写游鱼,阳光、影子、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水”,却无处不写水。C、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相容。透出作者与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D、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第四组:(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B、悄怆幽邃(凄凉 )C、不可久居( 停留 ) D、隶而从者( 跟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中 ) B、不可知其源( 它指小溪 )C、以其境过清( 它,小石潭 ) D、乃记之而去( 这件事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子和树木,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B.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属于奴隶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D.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4)对本文写法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B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采用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表面写鱼,实际写水,通过写鱼表现水的空明清澈。C在文中作者着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D文中一开头便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一句中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比较阅读】【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 计划 ) B凄神寒骨(凄凉)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2)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B.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接)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D.具答之( 代词,代桃源人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B.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起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凄清,触发作者的忧伤、悲凉。B. 后人根据【乙文】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C.【甲文】描写的是作者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和朋友们寻欢取乐。D.【乙文】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扩展延伸】钴鉧潭记 柳宗元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1)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2),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3)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4)之委积(5),既芟(shān) 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6)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7)其台,延其槛(8),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潨(cōng)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9)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10)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1)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2)轮:车轮般的漩涡。(3)款门:敲门。(4)券:债务的借据。(5)委积:累积的压力。(6)贸财,以物变卖换钱。(7)崇,加高。(8)槛:栏杆。(9)于以:于此。(10)居夷:住在夷人地区。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啮其涯( 咬 ) B.以予之亟游也(多次,屡次)C.芟山而更居(割草,开荒) D.气之迥( 辽远 )翻译句子。(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试比较两文写法的不同。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复习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 )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

排比
拟人
比喻
比喻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之:心乐之( ) 而:潭西南而望( )
乃记之而去( ) 乃记之而去( )
以:全石以为底(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以其境过靖( ) 不可知其源(     )
卷石底以出(    )
为  为坻,为屿(     ) 乃: 乃记之而去 (     )
全石以为底(     ) 乃不知有汉(     )
尔 俶尔远逝 (     ) 清:水尤清冽(     )
惟手熟尔 (     ) 以其境过清(     )
居: 不可久居( )
居无何( )
助词,凑音节,无意义 表修饰,不译
代小石潭 表承接
把   大约 
因为  能够 
“而”表修饰 
成为  于是,就 
 作为  竟然 
忽然 清凉 
罢了  凄清
停留
过了
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
⒈潭西南而望( )
⒉斗折蛇行( )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 )
⒋犬牙差互(( )
⒌从小丘西行( )
⒍下见小潭( )
⒎凄神寒骨( )
⒏心乐之( )
西南:向西南,名作状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
在空中,名作状
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
向西,名作状
向下,往下,名作状
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
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
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
A.卷石底以出。 ( )
B.全石以为底。 ( )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倒装句
倒装句
省略句
解释成语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4、积累文言词汇。
新知讲解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
潭中游鱼
小潭源头
游览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这是什么手法?课文还有描写水清的吗?跟此处手法一样吗?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课文第一段直接写水清——水尤清冽,这是正面描写。 上学期学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正面和侧面结合手法。
阅读第三段:
A.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B.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读课文,思考讨论:
A.勾出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可看出什么?说说这“一乐一忧” ,该如何理解?

B. 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D.作者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A.勾出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可看出什么?说说这“一乐一忧” ,该如何理解?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可看出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
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B. 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
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高度概括了潭中凄清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D.作者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甚至把这种幽静渗透到人的心灵里,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身世遭遇的反映,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内心情感的生动写照。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待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其原因并非已尽游兴,而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此处。从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却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
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写景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移步换景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
课堂练习
第一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悄怆幽邃 邃:深 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 B.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之 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 D.乃 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4)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本文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第二组)
(1)解释下列加点字错误的一项(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来)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以其景过清(清澈) D、影布石上(映)

(2)下列句中的“可”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各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文: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一乐一忧相矛盾。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本文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作者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一经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第三组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 B、水尤清冽(清凉) C、蒙络摇缀(缠绕) D、鱼可百许头(多,表约数)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全石以为底”的“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可以为师矣 B、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可看得见,可看不见。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声形结合,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第二段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写游鱼,阳光、影子、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水”,却无处不写水。
C、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相容。透出作者与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D、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

第四组: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B、悄怆幽邃(凄凉 ) C、不可久居( 停留 ) D、隶而从者( 跟随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中 ) B、不可知其源( 它指小溪 ) C、以其境过清( 它,小石潭 ) D、乃记之而去( 这件事 )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子和树木,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B.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属于奴隶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D.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对本文写法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B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采用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表面写鱼,实际写水,通过写鱼表现水的空明清澈。
C在文中作者着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文中一开头便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一句中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比较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规往( 计划 ) B凄神寒骨(凄凉)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


(2)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B.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接)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
D.具答之( 代词,代桃源人 )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起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凄清,触发作者的忧伤、悲凉。
B. 后人根据【乙文】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C.【甲文】描写的是作者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和朋友们寻欢取乐。
D.【乙文】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拓展提高
钴鉧潭记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1)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2),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3)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4)之委积(5),既芟(shān) 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6)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7)其台,延其槛(8),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潨(cōng)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9)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10)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1)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2)轮:车轮般的漩涡。(3)款门:敲门。(4)券:债务的借据。(5)委积:累积的压力。(6)贸财,以物变卖换钱。(7)崇,加高。(8)槛:栏杆。(9)于以:于此。(10)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啮其涯( 咬 ) B.以予之亟游也(多次,屡次)
C.芟山而更居(割草,开荒) D.气之迥( 辽远 )

翻译句子。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试比较两文写法的不同。



作业布置
熟读背诵课文。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
潭中游鱼
小潭源头
游览感受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快乐活跃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凄苦孤寂
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